APP下载

基于供求分析的广西会展口译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2017-01-13章昌平陈桂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004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004

大众科技 2016年12期
关键词:会展经济语种口译

章昌平陈 雯(.桂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 54004;.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004)

基于供求分析的广西会展口译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章昌平1陈 雯2
(1.桂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在广西会展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广西会展产业对口译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文章通过社会调查,在对广西口译人才需求的语种分布、素质需求、规模测算与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现状等供求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广西会展口译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分类化、整合化、层次化、本土化、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合作化和高新技术化等会展口译人才队伍建设对策。

会展口译;人才队伍;供求分析

近年来,广西会展经济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各类型国际性会展活动在广西主要城市涌现,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龙头的“东盟”会议群也从服务“10+1”转向服务“10+6”,并且吸引了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以及南美、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各主要国际性会展参加的国家和境外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广西会展经济也实行了走出去的战略,开始向境外扩展,举办泰国站、印尼展等境外专题展会。作为会展经济发展的支持性人才,口译人才对会展业健康持续发展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为适应广西会展经济国际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学者们针对广西会展口译人才需求的语种、基本素质和数量[1],中国-东盟博览会口译译员的来源[2],广西各高校会展口译人才培养状况、存在问题[3,4],广西会展口译教材编制[5],广西会展口译人才培养的宏观政策、学校教育、教学内容和过程以及东盟国家语言变体听辨训练等内容进行了研究[6-8],形成了较丰富的成果。研究主要关注对象集中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东盟口译人才培养、高校口译教学和会展口译策略等方面,对其他会展活动口译人才构成、需求、存在问题等关注不足。从广西会展经济整体需求出发探讨口译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成果较少。据此,本文拟从整体上分析广西会展经济发展对口译人才的需求与本土会展口译人才供给的矛盾入手,分析广西会展口译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广西会展口译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广西会展经济发展对口译人才的需求分析

1.1 广西会展口译人才需求的语种分布

为掌握广西会展经济对口译人才需求的语种分布,主要通过对近年来举办的重大国际性会展活动参展国及其语言特点和广西人才市场招聘信息统计分析来确定。通过对中国-东盟博览会会议群、南宁国际学生用品交易会、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中国(玉林)中小企业商机博览会、中国东盟(柳州)汽车工程机械及零部件博览会、梧州宝石节等国际性会展活动参展客商和观众来源国家的分析,我们发现出现频率最高是东盟10国和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0+6”国家,其次为美国、德国和法国,中东地区的土耳其等国参展也较多。而广西人才网近期的招聘信息显示,翻译类岗位招聘排在最前面的是英语,其次是越南语。广西会展经济口译人才需求语种分布排名前15位分别为:英语、越南语、泰语、缅甸语、法语、柬埔寨语、日语、马来语、老挝语、韩语、意大利语、印尼语、西班牙语、德语和俄语,其中英语的需求量占45.52%,越南语和泰语分别占7.58%和7.21%。

1.2 广西会展口译人才的素质需求

为更好地了解广西会展经济对会展口译人才素质需求,本文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和广西会展经济发展的实际特点,设计了广西会展口译人才素质需求的问卷调查表,在南宁、桂林、柳州等地开展了问卷调查,并利用AHP法分析得出市场广西会展口译人才素质需求各要素的排名情况,权重越高则表示该要素对上一级指标的贡献越大,其对应的素质对广西会展口译人才来说越重要。

表1 广西会展口译人才素质需求

从表 1可以看出,目前广西会展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复合型人才,既要求口译人才拥有语言能力,更要求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具备会展知识、行业知识和礼仪知识,要遵守一定的职业道德。调查发现约有 75%的用人单位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会展企业需要“口译知识+商务知识+行业知识”,旅行社需要“口译知识+跨文化交流能力”等。此外,调查中专家们提出,由于广西的区情实际,应该考虑广西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特点,要求口译者最好能够掌握一定程度的方言,比如北部湾地区广泛使用的白话,或者掌握一定程度的少数民族语言;对广西分布较多的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民族风情等也要进行了解,并掌握汉译外的基本词汇。

1.3 广西会展口译人才的需求层次和规模

利用问卷、电话调查和广西人才网翻译人才招聘相信息统计,我们发现:(1)会展口译人才需求层次大部分主要集中在本科层次,约占53%左右;其次是大专,占39.3%,;硕士研究生以上人才需求量则相对较少,低于8%,且主要分布在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高校科研机构。这一研究结论与刘明录等学者对广西东盟小语种的需求状态基本相符[9]。(2)在规模上,《广西人才十一五规划》要求培养非通用语种专业本科生150人/年以上,专科生300人/年以上;《广西人才十二五规划》则提出建立“全区外向型人才库”,每年选拔100~200名外向型人才入库。广西人才网联系统公布的2014年第四季度人才供求情况分析报告显示,翻译类职位的人才需求在2014年末出现暴涨,四季度人才需求同期增长高达150.98%。其中,东盟10国语言翻译同期增长78.23%。需求的重点导向区域是南宁、桂林和北海,南宁市对会展口译人才的需求占到了近60%,桂林、柳州和北海三地占到了15%左右。

2 广西会展口译人才供给分析

2.1 广西会展口译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2004年,广西为了适应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权落户南宁对东盟各国口译人才的需要,通过广西外事办建立了“东盟国家语言翻译人才库”,目前通过外事办网页没有查询到该人才库的独立名单,只找到了“广西外事翻译人才库”的名录。该人才库拥有来自87个单位的246名专家,其中来自南宁的专家约占73.98%,其次是桂林,占8.54%,接着是柳州和北海,分别占4.47%和4.07%,这与广西会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是相符的。最多的语种为英语,占73.98%,其次是日语和越语,均占5.69%,泰语和俄语分别为2.85%和1.63%,与广西会展经济对口译人才的语种需求稍有出入。广西科技厅也建有“东盟国家语言翻译人才库”,共有专家 23位,主要来自南宁的机关和高校,语种以英语为主,只有少量法语和越南语,但在行业上有所拓展,出现了具备微波通信、材料、能源、光机电一体化和计算机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并且该人才库的专业技术职务均比较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达到了78.26%。此外,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通过广西东盟高级翻译小语种人才和东南亚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培养基地、广西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人才小高地、南宁会展业人才小高地等项目为广西会展口译人才队伍建设贡献力量。区外大学和机构也为广西会展翻译提供援助,例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东盟博览会提供口译服务,承担国家专场推介会论坛及会见等场合的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服务工作。翻译公司也为会展活动提供了一定的口译人才。

2.2 广西会展口译人才培养现状

广西在2004年曾选拔一批教师送往比利时和美国的高级翻译学院接受职业培训,但却未能形成常态,本地专业培训机构对广西会展口译人才的贡献相对较小,会展口译人才的培养以高校培养为主。在驻桂高校中,目前尚未开设专门的会展口译专业,口译人才的培养仍以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方式为主,少量学校在翻译专业硕士(MTI)中设有口译方向。教育层次已经涵盖了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其中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培养院校1所,MTI或外国语言文学硕士培养院校7所,4所高校的MTI设有英语口译方向。广西高校培养13个语种外语人才,其中最多的是英语,34所学校中共有30所开设了83个相关专业方向,其次是越南语和日语、泰国语。广西外国语人才培养已经完成了东盟10国语言的全覆盖,但小语种教育开设的学校较少,主要集中在广西民族大学和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在招生规模上,34所高校2015年共计招收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277人,本、专科生8486人,硕士研究生以上涉及语种大部分为英语,只有广西大学招收日语和朝鲜语、广西民族大学招收法语、亚非语言文学(主要是越南、印尼、缅甸语言文化)等专业。本、专科语种主要为英语、越南语、泰语和日语,缅甸、西班牙语等招收人数较少,每年招生人数只有几十人。在培养方式上,较多地是采用传统的培养模式,而东盟10国语言则部分采用“3+1”、“2+2”或者“2+1”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即在国内学习2~3年,再到东盟国家学习1~2年。如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多个语种专业均采用这一方式。而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国家相关要求,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开设口译课程。少量高职院校进行了外语与具体行业结合的探索,如泰语开设涉外会计方向、开设旅游方向的商务英语等。

3 广西会展口译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专业训练和行业背景知识

无论是广西口译人才库、区内各高校的口译专业人才,还是翻译公司的口译人才,这些人员中大部分只接受相关外语专业的训练,而没有会展或会展涉及行业的从业经历,不具备会展专业知识,外语水平、跨文化交际能力参差不齐,能担当重要会议同声传译等高要求高强度工作的人才极少。即使外语水平过关,但广西口译员大多为兼职人员,其知识信息量受到很大的限制。这就造成了广西口译员面临主题知识与语言脱节的尴尬局面。主题知识是指译员在每次具体的口译任务中需要应对的中心话题,比如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的会场口译,其主题知识就涉及到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的背景知识、最新动向和旅游相关的专业知识等相关信息。从理论上来说,如果口译员即使没有在这个领域工作的经历,只要他掌握了这个领域的相关信息、背景知识、双语专业词汇,依然能够做到对讲话人信息的听解和转换表达。但是由于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属于经济发展的新生产物和旅游经济的交叉性、复杂性,限于其口译的区域特殊性和时效性,可共享的主题性材料比较少,这就给口译人员的译前准备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当前广西口译人才的突出矛盾表现为熟悉会展活动主题知识的,语言能力运用不够专业;语言能力强的,会展活动主题知识缺乏。

3.2 高校会展口译人才培养能力不足

调查发现各高校在翻译和口译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共同的问题:过于重视语言文学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市场需求对人才的要求。翻译口译人才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产业单位和企业,而这些单位并不需要纯语言类的人才。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缺乏市场需求分析,结果造成:(1)培养目标方面不明确,仍以通识型即“万金油”人才为主,并没有着重某一专业专长、特别是会展口译人才的培养;(2)课程设置不符合客观需求,未能根据用人单位和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提出的要求来设置课程,口译课程课时少且开课学期偏后,教学效果大打折扣;(3)教学模式陈旧,采取课堂讲授、模拟训练的方式,大量时间用于教授翻译理论和技巧,忽略了口译瞬间性、即时性的特点和快速反应的要求,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过度依赖教师和教材,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都受到制约;(4)教材单一、教学内容脱节,教材的内容较偏向文学性而会展口译人才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都不涉及,不符合会展应用人才的需求,可供使用实务教材书籍十分有限;(5)教师行业知识贫乏,教师一般毕业于外语院校,有其他行业或多行业背景的教师较少;(6)人才结构失衡,高层次、小语种口译人才供给不足。

4 基于会展经济需求的广西会展口译人才队伍建设策略和建议

4.1 加强广西会展口译人才队伍建设——分类化、整合化、层次化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广西会展口译人才队伍主要有四个来源:广西各级政府如外事办、科技厅等建立的翻译人才库,广西高校教师或研究生,志愿者,外聘的区外高校教师或研究、翻译公司口译员等,尚未形成相对固定的针对广西会展经济发展的口译人才队伍。随着近年来广西会展经济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会展对口译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许多会展活动通过大价钱从区外或翻译公司聘请口译员;另一方面,区内口译资源存在一定的闲置或只从事层次相对较低的口译工作,造成区内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广西应根据自身会展经济发展的特色趋势,建立一支相对固定的广西会展口译人才队伍,从自治区层面建设相应的人才库,采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本土为主、外脑支持”的基本思路,分类建设,逐步推进,既要在总量上提升广西会展口译人才队伍数量,也要在质量上提高广西会展口译人才的本土化人才质量。

在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广西会展经济发展的区域特色、空间布局和语种需求,按照广西会展经济以南宁为中心,高速公路为轴线,柳州、桂林和北部湾地区为两翼的空间布局,以及会展经济发展对口译人才的需求分析,在对现有本土化口译人才进行整理,摸清家底的基础上,结合广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和会展经济发展趋势进行资源整合与提升,制定会展口译人才发展战略。要做到既对现有翻译人才库的整合盘活存量,也要加大本土化人才的培养,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创新人才使用模式,根据会展口译应用性强的特点,在职业化认证、职称评定、人才待遇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为本土化人才的成长提供更好地环境。通过人才队伍建设,实现省级、市级层面的人才分类管理、有效整合和层次化培养。

4.2 创新广西会展口译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专业化、职业化

4.2.1 结合本土实际构建人才队伍建设模型

构建广西会展口译人才培养“一引导三主体”主体模型,如图 1所示。在该模型中,政府主要通过政策调整等宏观调控对会展口译人才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给予指导和监督,以保证社会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高校则通过系统的知识、技能教育,建立会展口译人才培养的基础,打好胚子,建立一定的专业水平和知识背景。企业则是对会展口译人才是否适应会展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检验者和实施者,主要开展适岗训练和引进不同行业背景的人才进入会展口译人才队伍,提升口译人才队伍的复合性。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则承担会展口译人才的继续教育,并且引导有志于会展口译人才进入这一行业。境外机构可以为会展口译人才提供先进经验和实用技巧,同时也为口译人才成长提供文化背景,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这四者共同构成会展口译人才培养主体,四者之间角色各有不同又有交叉,只有定位好各主体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并在政府和市场的正确引导和调解下,主体间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培养会展口译人才的主体力量。

图1 广西会展口译人才培养主体模型图[10]

4.2.2 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广西高校外语人才培养中培养目标过于庞大和模糊,还没有高校将其外语人才培养具体定位在为广西会展经济发展培养翻译人才上来。因此,政府应该引导高校逐步明晰其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对于清晰定位会展口译人才的外语教学单位进行大胆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由于会展口译人才涉及到从专科到本科再到硕士研究生等多个层次,会展口译也可能按会展类型分为会议、展览和旅游等方向,在行业上也会有所倾斜,例如电子、汽车、机械、经贸、石油、化工等,会展口译也存在英、法、德、意等不同语种。因此,不同层次、不同方向、不同行业或不同语种,在人才培养目标、核心能力、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和师资力量等方面均有所区别。主要在明确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以产学结合带动的理论和实践结合教学模式、编写结合实践的教材、培养双师型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改革。

4.2.3 培育本土会展口译培训品牌

目前广西在口译人才供给的主要渠道还是以高校教育为主,社会培训在广西会展口译人才供给中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事实上,随着知识更新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人类知识总量的不断增加,学校教育中掌握的知识已经不可能满足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长时间的使用。特别是广西会展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很多行业知识和语言知识发展较快,使得会展口译人员需要进行及时的知识更新。同时,社会培训机构能够使大量原本不是从外语专业出身的专业人员通过培训掌握口译知识,成为既掌握会展知识,又掌握行业知识,同时具备口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要比学校教育周期短、成本低。但目前,广西尚未形成本土化的口译人员培训品牌,因此,需要进行该类机构的引进或培育,并针对广西会展经济发展的实际特点,进行相应的人才培训工作。

4.2.4 推动地方职业化认证

国内口译人才的职业化认证主要有人社部和国家外文局联合举办的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TTI)、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举办的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NAETI)、上海市委组织人事部和教育部联合举办的上海外语口译证书考试、上海市紧缺人才办公室和会展策划实务考核办公室联合举办的会展外语口译岗位资格(等级)证书,但认证语种只限于英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和阿拉伯语。而广西会展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的主要口译人才语种除了上述语种之外,大量的是涉及东盟实务的越南语、柬埔寨语、印尼语、马来语、缅甸语等。在这些语种方面,国内还没有专业的职业认证机构和等级证书。因此,为推进广西会展口译人才的本土化、职业化发展,应结合广西会展经济发展的特色推动本土化的职业化认证。可以参考上海的做法,推出“会展外语口译考试及培训项目”,对东盟小语种进行会展口译岗位资格(等级)证书认证考试。

4.3 加强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国际化、合作化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会展口译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2004年,广西曾经在广西高校选拔一批教师送往比利时蒙斯大学国际研究学院高级翻译学院和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高级翻译学院接受职业培训,这为广西接下来几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顺利召开以及广西会展口译人才库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这一方式却没有能够形成常态。目前,广西在东盟小语种人才的培养上,也采用了2+2、3+1或2+1的模式,采用国内国外2~3年、国外1~2年共同培养的模式进行人才培养。会展口译人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还可以利用广西会展经济走出去的机会,在广西会展在国外办展的时机外派口译人才进行实地参展和从事口译工作,并进行相应的配套培训。在实施走出去的同时,也要实施引进来的战略。通过引进国外会展口译人才、会展业从业公司职员等充实广西会展口译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提升广西会展口译人才的国际化程度。

4.4 加大高新技术在广西会展口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高技术化

4.4.1 自建东盟专题平行语料库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料库开始在世界各翻译研究或教学机构创建,成为翻译研究和教学的新手段和新视角。在翻译应用中,最重要的是双语对应平行语料库。学者在针对使用CCBT(corpora created by translators)和CCFT(corpora created for translators)两个语料库进行翻译培训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语料库比应用字典学习词汇要有用的多。广西大学纪可副教授研究认为为应对中国-东盟博览会发展的需要,通过自建东盟专题的平行语料库有利于广西会展口译人才的培养。平行语料库在会展口译人才培养的语块训练、口音听辨和文本分析三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体途径是从语料库中提取术语进行语块分类教学,提取现场录音语料进行原声模拟语音训练以及提取不同主题、国别和语体的文本进行分析,让学生进行有效译前预测,提高口译质量[11]。

4.4.2 推进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由于口译人才的培养需要进行反复的训练和较长时间的积累,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和项目时间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教师可以参照微格教育模式,通过广西各高校或培训机构录制微格课程或微课,并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使得学生能够利用网络随时随地对口译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反复学习和练习。在广西本地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可以联合区外甚至国外高级翻译学院进行针对广西会展口译人才培养网络课程的开发,并利用互联网推动其在广西各高校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平行语料库以及会展口译案例库等也可以通过这一方式进行共建共享。通过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从整体上推进广西会展口译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能力。同时促进教育公平和师资力量的壮大发展。

4.4.3 推进人工智能系统在口译领域的应用

推动现代人工智能技术、人机对话技术在会展口译领域的应用,推动计算机辅助翻译更加智能化、精准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在2014年加大了对云南省的支持,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东盟小语种智能翻译服务平台研发及应用示范”项目。广西大学、桂林理工大学从2007年开始就进行了“中国-东盟多国互译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在硬件和软件上实现了基于PDA的中国-东盟多国语言互译,目前已经获得中国-东盟四国文本互译系统和中国和东盟各国的PDA翻译系统软件著作权。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也正在和有关单位合作研发“计算机速录东盟十国文字互译”项目,并与广西科技职业学院共同优化与之配套齐全的教学大纲、教材、NCST速录软件、考试系统、考试题库等教学资源。人工智能技术、人机对话技术、计算机速录技术、大数据技术、智能终端技术、无线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计算机辅助翻译的不断进步。广西会展口译人才培养应该关注相关技术的发展,并及时将其引入到教学中来,推动高新技术在会展口译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4.4.4 推进虚拟现实技术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利用这一技术,会展教育情景模拟过程中就可以搭建与实际会展类似或完全一样的场景。在这一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虚拟场景的训练,达到与参与实际会展项目类似的效果。虚拟现实技术目前已经在旅游管理(特别是导游、酒店管理)等专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各高校或培训机构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利用已有的虚拟现实平台,建设会展口译专业情景模拟的教学平台,提升会展口译人才培养过程中基于实践教学的能力。

5 小结

总之,广西会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品牌化、国际化、特色化、专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对会展口译人才队伍建设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广西会展口译人才队伍建设面临语种覆盖和需求层次多元化、会展知识和行业知识专业化、跨文化交流能力国际化、本土语言语音和外语语言语音多样化等多重挑战。而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广西会展口译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供给依然存在语种结构不合理、培养层次不高和复合型专业人才缺乏、供给能力不足、高校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相脱节等问题。因此,需要在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和境外机构形成合力的基础上,开展符合广西会展经济发展的口译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分类化、整合化、层次化、本土化、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合作化和高新技术化等对策,促进广西会展口译人才队伍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

[1] 莫利民,韦莉莉,李立严.探析广西会展经济背景下的会展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J].大众科技,2013(12):208-209.

[2] 李媛媛.广西产业视阈下面向东盟的跨文化口译人才培养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 2013(8):39-42.

[3] 汪庆华,陈莹.专业性会展口译人才培养浅谈——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例[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4(3): 72-74.

[4] 陈雯.会展经济发展背景下广西口译人才培养的思考[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7-10.

[5] 冯家佳.中国-东盟专题口译教材出版与编写现状述评[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119-122.

[6] 刘军,黄卫平.广西高职院校商务会展英语人才培养探析[J].广西教育,2011(12):83-84.

[7] 马霞.广西-东盟博览会高级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7(4):170-172.

[8] 樊毅.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需求的口译听辨教学[J].东南亚纵横,2012(6):71-74.

[9] 刘明录,蒋美荣.广西东盟小语种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报告[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10(8):134-137.

[10] 余向平.会展专业人才结构及培养模式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7,32:8-10,94.

[11] 纪可,王苓苓.基于自建平行语料库的东盟专题口译人才培养[J].东南亚纵横,2011(8):43-46.

A supply and demand analysis based on team construction of exhibition interpreters in Guangxi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xhibition economy and the deepening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re is an increasing demand for the team construction of exhibition interpreters in Guangxi. This paper adopted social survey method to analy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the exhibition interpreters in Guangxi from the following perspectives: the language distribution, quality requirements, scale calculation, talent team building and training. The analysis reveal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eam construction of exhibition interpreters in Guangxi.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e author proposed several solutions and suggestions in terms of classification, integration, hierarchy, localization, specialization, professionaliz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cooperation and high-tech orientation.

exhibition interpreters; team construction; supply and demand analysis

G640;H3

A

1008-1151(2016)12-0107-05

2016-11-11

2014年广西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基于会展经济发展的广西会展口译人才培养与创新研究”(gxsk201458)。

章昌平(1981-),男,桂林理工大学副研究员,硕士,哈尔滨工程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陈雯(1980-),女,桂林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会展经济语种口译
会展经济发展现状与风险管理分析
《波斯语课》:两个人的小语种
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协调互动初探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的外语语种规划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对中外会展经济的比较分析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
广西会展经济与东盟主题经济的发展
走出报考小语种专业的两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