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直肌移位术在斜视治疗中的作用
2017-01-13吴丹
吴 丹
(抚顺市眼病医院斜视弱视小儿眼科,辽宁 抚顺 113000)
水平直肌移位术在斜视治疗中的作用
吴 丹
(抚顺市眼病医院斜视弱视小儿眼科,辽宁 抚顺 113000)
目的 综合分析水平直肌移位术(transposition of horizontal rectus)在斜视(strabism )治疗中的作用,为治疗斜视患者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方法 在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选取在我院收治的49例斜视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能采取水平直肌移位术治疗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49例斜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①完成水平直肌移位术治疗后,49例患者的眼球运动均未出现异常情况;②49例患者中有20例共同性水平斜视伴有小角度垂直斜视但不伴有垂直直肌功能异常患者矫正上斜视(2Δ~8Δ)患者残余上斜视(2Δ~5Δ);49例患者中有19例未合并斜肌功能异常的V型斜视患者矫正垂直非共同性(8Δ~30Δ);49例患者中有10例合并斜肌功能异常的A型斜视患者矫正垂直非共同性(8Δ~25Δ或者10Δ~30Δ);③49例患者接受水平直肌移位术后,有48例非常满意,1例不满意,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水平直肌移位术在斜视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价值比较高,能够有效矫正A~V型斜视患者。
A~V型斜视患者;水平直肌移位术;临床作用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治疗过程中引进了诸多新的技术和方法,获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1]。但是,斜视是一种眼外肌疾病,通俗来说就是患者的两只眼睛无法同时注视一个目标。临床中根据斜视的不同性质将其分为以下两种类型:①共同性斜视;②麻痹性斜视[2]。由于斜视致病机制较为复杂,因此对于一些原因未明的患者,现代的医学技术还不能够完全治愈[3]。笔者将根据相关工作经验,综合分析水平直肌移位术在斜视治疗中的作用,为治疗斜视患者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选取在我院收治的49例斜视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关于斜视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能采取水平直肌移位术治疗方法。49例患者中有30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年龄在5.36~40.22岁,平均年龄为(22.79±10.36)岁;体质量在9.22~70.14 kg;平均体质量为(39.68 ±22.14)kg;疾病类型:5例10例合并斜肌功能异常的A型斜视患者、20例共同性水平斜视伴有小角度垂直斜视但不伴有垂直直肌功能异常患者、19例未合并斜肌功能异常的V型斜视患者。
1.2 方法
1.2.1 临床检查方法:在49例患者实施水平直肌移位术前后,常规检查患者的眼底、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选择同视机法测定患者的眼位(主要包括原在位以及相关诊断眼位斜视角),排除外麻痹性斜视患者;与此同时客观评估眼底旋转斜视。
1.2.2 眼球运动检查方法:检查斜肌功能亢进程度,以“-、+、++、+++”等方法来加以描述;观察患者双眼上下转动同时,判断其亢进程度;确定上斜肌功能亢进则为+(5°)、10°为++、15°为+++。
1.2.3 手术方法:①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治疗垂直性斜视。实施内直肌和外直肌止端垂直方向移位术治疗垂直性斜视,切除或者后移同一眼水平直肌,降低眼球的位置,联合施行直肌切除术,将肌肉移位距离为1/2肌止端;②水平直肌垂直方向移位术治疗A-V型斜视。采用单纯施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向下移位患者的外直肌,矫正伴有上斜肌亢进的A型外斜视;向上移位内直肌后,矫正A型内斜视。实施水平直肌手术联合双外直肌后向上移位,矫正不伴有斜肌功能异常的V型外斜视,向下移位双内直肌后矫正不伴有斜肌功能异常的V型内斜视。
1.3 手术效果评价指标。满意:术后垂直斜度<2Δ;不满意:术后垂直斜度≥3~5Δ。Δ表示三棱镜度数。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水平直肌移位术后斜视患者的眼功能情况分析:①完成水平直肌移位术治疗后,49例患者的眼球运动均未出现异常情况;②49例患者中有20例共同性水平斜视伴有小角度垂直斜视但不伴有垂直直肌功能异常患者矫正上斜视(2Δ~8Δ)患者残余上斜视(2Δ~5Δ),占40.82%;49例患者中有19例未合并斜肌功能异常的V型斜视患者矫正垂直非共同性(8Δ~30Δ),占38.78%;49例患者中有10例合并斜肌功能异常的A型斜视患者矫正垂直非共同性(8Δ~25Δ或者10Δ~30Δ),占20.41%。
2.2 斜视患者满意率分析:49例患者接受水平直肌移位术后,有48例非常满意(占97.96),1例不满意(占2.04%),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斜视患者满意率分析(n,%)
3 讨 论
倘若患者的眼球保持在原位情况时,那么患者的内直肌和外直肌作用平面与视轴保持高度一致,因此水平直肌维持着正常作用[4]。如若患者的水平直肌保持肌止端向垂直方向移位,外直肌和内直肌作用平面不会保持一致,那么水平直肌作用异常[5]。水平直肌移位手术通过改变眼球旋转中心和肌肉作用平面关系,将内直肌和外直肌的肌肉止端转移到肌止端两侧位置,最终能够达到恢复肌肉功能目的,与此同时能够改变斜视患者的视轴方向,矫正患者的视力[6]。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完成水平直肌移位术治疗后,49例患者的眼球运动均未出现异常情况。针对共同性斜视患者,利用水平直肌移位术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出现垂直斜视的概率;针对共同性垂直斜视患者,选择水平直肌处置移位方法能够发挥出显著治疗效果。
一旦患者的眼斜肌功能水平作用出现异常情况之后,导致患者出现A~V型斜视情况,对患者选择单纯性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进行相关治疗,可以有效消除垂直非共同性。本文研究结果发现49例患者中有20例共同性水平斜视伴有小角度垂直斜视但不伴有垂直直肌功能异常患者矫正上斜视(2Δ~8Δ)患者残余上斜视(2Δ~5Δ)。从上述研究数据不难看出,水平直肌移位术在斜视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价值比较高,能够有效矫正A~V型斜视患者。
[1] 吴夕,牛兰俊.水平直肌移位术在斜视治疗中作用[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8,26(11):1247-1249.
[2] 康颖.水平直肌移位术治疗斜视的临床应用意义探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3(82):144-145.
[3] 罗中伶,张立新,朱国平,等.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治疗V型斜视疗效观察[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2,20(10):112,114.
[4] 袁瑞芝,任芬花,连丽英,等.水平直肌移位术治疗A型斜视疗效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2008,16(5):457-458.
[5] 龚淑贤,戴鸿斌,黄华林,等.应用水平直肌移位治疗水平斜视伴垂直斜视[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0,18(3):99-100.
[6] 吕学森,颜庭霞.水平直肌超常量后徙联合上下直肌1/2部分移位治疗固定性内斜视[J].临床眼科杂志,2010,18(6):566.
R777.4+1
B
1671-8194(2016)35-01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