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家庭医生制度还需多方激励
2017-01-13韩璐
到2020年,让每个家庭拥有1名合格的家庭医生,是我国在“十三五”期间将要达成的愿景。然而,要使家庭医生真正有能力并且有动力为居民提供服务,最终推动形成有序的分级就医模式,还需从多方面完善激励机制,让资源不断向基层聚集。
“要为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打牢根基,最关键的就是要提升家庭医生的岗位吸引力。”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医院院长曾益新说,眼下,医学院校毕业生参加全科培训的积极性还不高,参加了全科培训的人员下基层也不够踊跃。为此,政府必须发力,从多个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更多医学生加入基层医生的行列,让家庭医生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代涛认为,在增加家庭医生供给的同时,尤为重要的是要吸引全科医生真正愿意在基层长期服务。“经济激励是不能回避的。全科医生的收入不应比同等水平的专科医生低,而且鉴于其主要在基层开展服务,待遇还应适当有所提高。”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坤表示,在承担签约服务后,基层医生的工作量增加了不少,但收入没有明显提高。部分地区尽管实施有偿签约服务,允许向居民个人收取一定的服务费,但受限于绩效工资总额封顶政策,家庭医生及团队的薪酬待遇也没有明显提升。此外,医保制度与签约服务缺乏协同,也是基层激励不足的主要原因,如医保基金流向基层的比例偏低、部分地区对基层实施了总额付费等。
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金春林表示,开展签约服务还应着眼于提升百姓获得感。为此,应尽量丰富签约服务包的内容,并赋予家庭医生更多的资源,在就医、转诊、用药、报销等方面体现出签约优势,增强居民签约意愿。
在探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路上,各地都在探索建立健康信息共享机制。多位专家强调,要在我国普及家庭医生制度,还需借助互联网思维,为医院与医院、医生与医生、医生与患者之间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健康报社移动健康研究院执行院长周冰认为,老百姓对互联网的依赖性正在增强,百姓就医和互联网联姻是一条必经之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到哪儿,信息化平台就要延伸到哪儿,让家庭医生服务更好地嵌入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