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干预项目的有效性评估:功能定位与操作难题

2017-01-13

关键词:评估方法研究

方 劲

发展干预项目的有效性评估:功能定位与操作难题

方 劲

发展干预项目的评估是确定发展目标、发展效率、干预影响以及可持续性同项目实施之间的相关性的过程。它至少包含两方面的现实功能,学术层面上,是回应当前知识界对于发展项目是否真正有效的学术争论的最直接手段;实践层面上,能够对特定发展项目的持续或中止进行合法化描述。发展干预是由多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改变,要展示其项目多大程度上推动了发展变迁,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其操作性难题主要包括:复杂社会系统中干预效果的归因偏差议题;阶段性影响与最终效果的关系平衡议题;普遍性与情景化的评估方法的采用偏向议题;项目评估的时间节点的动态选择议题。操作性难题归结成最重要的一点,其实就在于如何判断发展干预行动是否真正推动了减贫发展与社会变迁。

发展干预; 项目评估; 有效性; 功能定位; 操作难题

发展干预(development intervention)在国际发展领域中通常指为了某预定发展目标进行的改变现状的人为努力,是实现发展的主要手段,而发展项目是发展干预的最主要形式[1]。评估是发现价值(finding the value)并依据社会优先顺序(societal priorities)来做决定的过程[2]208。对发展干预的过程进行探索分析必然涉及到“评估”这一关键性阶段,它在整个项目循环过程中必不可少,对某个特定项目的持续或中止进行合法化描述,必须建立在对项目计划、原初目标以及成就效果予以系统回顾的基础之上[3]37。人们通常认为,发展干预是由多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改变,因而,对于发展干预项目来说,要展示其项目有效地、显著地推动了发展,确实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4]259。一般而言,要是没有其他条件的支持与配合,单凭一个独立的发展干预项目显然很难推动发展进程。这样一来,发展干预的推动者就不能好大喜功,把所有的改变和功劳就算在自己的头上,而忽略甚至抹杀了其他因素的贡献。因此,对发展干预实践所取得的干预成效以及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时,就是一件需要十分谨慎的事情。正如埃里克·扬奇(Erich Jantsch)所言,“现实是复杂的,或者是更加复杂的(这并不是同种程度的复杂性,而是更深层次的复杂),因此,我们需要有一个更加现实的态度来面对它”[5]267。这意味着我们在评估发展干预项目时,一定要承认现实的复杂性,不过分简化事实,不发表任何虚言妄语。

一、发展干预项目评估的基本功能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发展干预评估或曰援助评估进行了如下界定:对一个正在进行或者已经完成的项目或方案的设计、实施和结果进行系统的和客观的检查,其目的是确定发展目标、发展效率、有效性、干预影响和可持续性同项目实施过程的相关性,评估应该提供可信的和有用的信息,以便能够使这些经验教训进入到受助者和捐助方的决策之中[6]132。发展项目评估在项目或计划的本质、设计、实施和结果等方面通常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评估。因此,发展项目评估的方法、评估结果依据的标准往往是不同的。对于依靠有限的公共资金赞助的发展援助组织而言,评估显然是其进一步获取外部资金并取得合法性必不可少的程序[7]12。也许有人会说,“只要是出于美好的愿望,任何人的行为都是值得赞扬的,无论他们的行为最终在多大程度上偏离了最优目标。但是,如果所有人都认为经过评估、效果明确的援助方式是最酷的,那么,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贡献必定将会大得多”[8]17。当前,有关减贫援助和发展干预的公开争论中,在解释为什么贫困现象依然如此突出而难以消除时存在着多元竞争的学术观点。

一种观点是以前联合国高级顾问、著名全球发展问题专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等人为代表的“挺发展干预派”,他们向人们阐述了各种发展援助的成功之处,认为许多发展项目成功实现了贫困地区的减贫与转型,因此需要继续投入大量资源,提升援助的参与水平。因为,许多发展项目规划是在确定了良好目标的基础上制订的,它确实希望带来好的社会变化。为此,一些学者指出就实现预期目标来说,大多数发展干预项目可能基本都是倾向于成功的[9]287-310。另一种观点是以世界银行前高级官员、美国纽约大学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任威廉·伊斯特利(William Easterly)等人为代表的“反发展干预派”,他们则向大家讲述了完全相反的故事,指出发展援助项目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困境,甚至认为许多发展项目最终都将走向失败,援助根本就起不了多大作用。当然,即便是“反发展干预派”,也并非是要否定发展干预这个客观事实,实际上他们主要认为以联合国、世界银行等为代表的大型国际组织由于过度膨胀而变得笨拙繁琐,因此在发展干预领域中难有作为,因此主张聚焦于一些更加灵活化、小型化以及本土化的项目,认为这才是发展项目未来的真正出路。

两派固执己见,一方面不断强化自身的观点,另一方面又猛烈攻击对方的观点,其争论仍在继续。为了避开两种竞争性观点的锋芒,近年来出现了一派趋向“现实折中派”的观点,该派观点认为发展援助可能是有时有用,有时候没用,要依据具体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折中派”显然不赞同前述两种竞争性观点的极端式交锋,指出争论时可以天马行空、肆意发挥,但寻找实践答案时则必须本着问题导向的原则,只能脚踏实地、细细探索,而不能总是走向极端。梅德利(Madeley)指出,应当厘清发展项目失败的复杂原因,以及这些项目有什么好处,而不是一味指责它们代表“新帝国主义”,都是不好的[10]。那么,关键的问题就出现了,即什么项目是有效的?如何评估这些项目是有效的?如果证明项目是持续有效的,那么可以将它继续推广或扩大应用范围;如果被证明是部分有效或者无效的,则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改进或者尝试一些新的方法。实际上,没有哪一种途径能够在短时期内快速消除贫困,但实践还是不断证明,一些援助措施已经取得了可衡量的、有意义的进展。诺曼·龙(Norman Long)认为,从功能的角度看,发展干预的评估是一种将发展干预中不同的活动连接起来的机制,也暗示了实施机构与目标群体之间的权力关系,但评估并不是为了指责特定项目的干预目标的失败,同时,评估规则要依据社会现实进行考虑,不能一味依赖干预模式预期的功能[11]46-54。

总体上看,发展干预项目的有效性评估至少包含两方面的现实功能。第一,学术层面上,可能是回应当前知识界对于发展项目是否真正有效或是否能够实现原初目标的学术争论的最直接手段。不管是以萨克斯等人为代表的“挺发展干预派”,还是以伊斯特利等人为代表的“反发展干预派”,以及为避免两种竞争性观点的极端性而刻意营造的所谓“现实折中派”,其实都需要解决一个最根本、最核心的前提性问题:运用什么手段或途径确切知晓发展干预项目的实际效果?目前来看,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除却“项目评估”这一最直接的操作化路径之外,显然并无其他更好的办法。对于事物的评价与争论显然不能仅仅停留于是非判断、孰优孰劣的理论抽象层面,尤其像发展研究这种强调实践性、政策性的学术领域,应当回归现实世界,从真实的发展干预场域中提炼出可兹讨论或批评的原始素材,避免陷入纯粹的“文字性游戏”或者没有共同指向的“臆测性争论”。

第二,实践层面上,能够对特定发展项目的持续或中止进行合法化描述。“发展规划、发展人员与发展政策是客观存在的,无论其存在的前提多么值得怀疑,我们都不能简单地把它们归结为一种建构而不承认其存在”[12]2。从目前全球减贫和发展的基本趋势看,发展干预实践现在存在,将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亦仍将存在。当前,发展实践依然主要是通过干预项目的形式予以实施,在项目运行的循环过程中,有效性评估是其中必须可少的环节。项目评估的结果可以直接应用于项目过程中,达到“结果应用”(findings uses)的目标。评估本身及其取得的效果是一种典型的“高质量经验”,这些经验是其他人或其他发展项目有可能关注并引起重视的。此时,项目评估的主要任务就是对项目目标、方法、过程、结果等进行系统性评价,并推动发展工作者作出调整与改变。应当说,对发展干预过程中经验教训和相关理论的反思,将有助于学术界和实务界更好地立足当前,让发展思想和发展实践“发展”得更好[13]Ⅲ。

正如发展人类学家凯蒂·加德纳(Katy Gardner)和大卫·刘易斯(David Lewis)所深刻指出的,“由于发展引起的问题与发展想要解决的问题都不会在一夜之间改变或消失”,“简单地希望这些问题自动消失或否认它们的存在,这样的态度是不可取的”[12]155,重要的是应该考虑如何批评、改进它,或者提供另一种解决办法。实际上,发展项目的作用往往是十分微妙的,无论什么厉害关系在发挥作用,无论发展工作者认为自己在做什么,他们都只能在一整套异常复杂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中运作,这个背景可谓根深蒂固,而且不容易正确认识与清晰理解,从而容易使得干预结果成为原初目标的一个古怪而难以辨认的“变形”[14]17。应当说,要对发展干预项目进行评估,往往会遭遇到各种各样、复杂众多的困难,而这些困难如果归结成最重要的一点,其实就在于如何判断发展干预行动是否真正推动了减贫发展与社会变迁。具体来说,这些难题主要包括:复杂社会系统中干预效果的归因偏差议题;阶段性影响与最终效果的关系平衡议题;普遍性与情景化的评估方法的采用偏向议题;项目评估的时间节点的动态选择议题。

二、复杂社会系统中干预效果的归因偏差议题

自形成以来,社会科学就特别关注社会现象的因果解释。从历史上看,社会科学中最复杂、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关注建立不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模式。受自然科学的影响,早期社会科学解释因果关系就开始采用实证主义方法。人们基本上认为,原因和结果只能是“科学决定的(determined scientifically)”,必须依据理论和基于经验的观察,并经过系统的实验和定量分析(如统计)。因此,实证主义方法和程序被社会科学用来解释社会世界中的现象。早期的社会科学家主要对可量化的测量和分析感兴趣,通过实验,能够揭示模式和规律,从而引出一般性、普遍性的社会法则。但是,不像自然科学中的标的物(subject matter)可以隔离和在控制的条件下操作,社会科学中的因果关系已经被证明有更多的问题。“原因”和“效果”的原则通常意味着一个过程,涉及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原因)与一个因变量(效果)之间的关系[7]16-17。

发展项目的归因(attribution)与影响(impact)这一概念密不可分[4]259。在发展实践的评估过程中,往往需要将某种具体的改变与特定的干预项目联结起来,这就是发展干预的归因。归因意味着观察到或者预计将观察到某种变化与特定干预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归属,它涉及到观察到的变迁或者结果达成应归功于什么因素的问题,代表了观察到的发展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因于一个特定的干预,或者归因于一个或多个合作伙伴的其他干预措施、预期或不可预期的混杂因素以及外部冲击[6]17。

如今,大多数评价者熟悉关于归因变迁的普遍性关注和考虑,但是,可以说很少有对评估研究中因果宣称的认识论基础的全面了解。满意于他们的方法和设计的可靠性,实践评价者可能对建立归因的证据标准没有疑问。但是在评估研究的某些分支中,方法论层面的考虑已经被证明是更敏感的,特别是那些嵌入复杂社会系统之中的综合干预措施。也许没有比这更显而易见的,在国际发展研究领域中,援助工作的社会经济、环境、政治和文化驱动力为评估者提供了非常独特的挑战;其变化很少能够归因于任何单一因素,并且是极为不可预知的。这些人类和社会系统的特点是大量的未知变量,以及通过互动、反馈和非线性关系,这些变量之间形成的未知的因果关系。如此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选择控制潜在复杂变量的因素几乎不可能[15]132-148。

复杂系统中的干预嵌入在独特的时间和地点之中,此外,不同于简单的系统,组成和影响这些系统的变量对于研究者而言是高度模糊的。因此,多个未知的混杂变量是常态,这个复杂系统对于归因来说表征着严重的障碍,这些特点往往使得特定因果变量的权重和相对强度变得没有实际意义[7]36。于是,评估发展干预就预示着众所周知的困难,因为它通常涉及不同的和迅速变化的条件,这显著影响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所以,通常情况下,一个项目仅仅只是发展变迁结果的众多影响因素之一。事实上,决定某种结果有多少真正归因于这个项目,而不是其他因素的影响,可能是评估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任务。

在减贫实践中,正式机构、非正式机构等各种社会主体都身处其中,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因素交相辉映,共同促成了发展场域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由此,发展干预的影响往往是各种事件综合汇聚后的产物,没有一个单一的机构或组织能够宣称这种改变完全是自己努力的结果。然而,当前越来越多的发展组织在压力之下需要证明他们的计划和项目带来了预期受益者福祉的重大的和持久的变化,因此负担越来愈重。因为发展干预机构通常不能自我支持,有责任向其提供财政支持的第三方表达感激,以表明他们之前承诺的能够实现。他们需要不断证明他们的合法性存在,并为他们的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其结果是,评估发展项目的“影响”会带来各种负面效应,但许多组织依然还在为此继续疲于应付,衡量和评估的结果通常远远超出了项目原初的计划。正如弗莱福伯格(Flyvbery)提醒我们的,社会科学其实本身尚欠缺“硬的”理论,所以很难利用确凿的事实根据来证明某件事的发生就是由某个活动造成的[16]73。

三、阶段性影响与最终效果的关系平衡议题

通常情况下,人们对发展干预项目开展评估的路径,依据的都是项目执行之后的最终效果。人们基本都会认同这样的观点,发展是实践场域中各种复杂因素彼此影响、相互建构之后所产生的改变。这样一来,发展项目要想进行有效性评估,面临的难度便可想而知。最理想的状态是,服务使用者或地方民众对项目产生了拥有感和责任感,真正将项目视为自己的或社区主导的事情时,可能发展干预的真实效果才算得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展现。在现实的项目评估中,受限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项目实施团队或援助机构往往会有意或无意拔高项目本身的作用和影响,同时还可能主动搜寻或建构项目中展示出积极性或发展性的改变的方面。在这种评估理念的指引下,人们通常就会只容易关注到项目最终达成的结果和产出,从而忽略了项目实施的过程及其整个过程中可能展现出的新型关系结构和实践模式,并影响到评估结果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而很难概括出关键性的成功经验和有待完善的干预机制。这样一来,发展项目的经验要想在其他环境中推广和应用就会遇到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更大障碍。

莎拉·厄尔(Sarah Earl)等人在《结果测绘:建立对发展项目的学习与反思》[17]一书中指出,发展干预行动的结果往往是随同其他各种因素共同发挥效应,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形成对干预对象的影响力,因此,项目评估的目标就是要厘清项目的实施究竟在哪个层面产生了切切实实的影响,产生了哪些影响,并做出相对客观的评价。厄尔等人一再强调,发展项目评估并不是要看到其最终的影响,这样的评估可能出现了方向性的偏误或者说错误,因为这种影响可能最后是由地方其他的合作伙伴予以完成的。所以,在开展项目评估时,要十分慎重地处理项目的阶段性影响和最终结果之间的关系,注重结果影响无可厚非,但千万不能将最终的结果都揽入自己的怀中,将明明是由其他合作伙伴带来的影响亦说成是项目的功劳;与此同时,发展项目评估其实要对阶段性或过程性的影响保持敏感性,这其间可能蕴含着项目本身带来的许多新模式和新关系,而这些显然是结果评估很难看到的。

其实,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项目评估常常是一个过程性评估与最终效果评估相结合的过程。在项目开始阶段,通过需求评估,制定相应的项目介入计划。随着实务工作的深入,需要根据项目运作情况随时调整介入计划。而这个过程,所依据的实际上就是过程性评估的结果。另外,在发展场域中,地方政府、其他非政府组织、市场组织等主体可能都参与了发展工作,由于这种复杂性,地方民众和社区所得到的服务,非常有可能是不一样的,不能将最终的影响结果全部归为某个参与主体,因此,也需要在发展干预的过程中适时进行项目评估。当然,项目的最终效果评估也必不可少,要想整体上了解干预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必须实施相应的总结性评估(summative evaluation)[18]464,以便比较方案实施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没有此方案又会发生些什么。

四、普遍性与情境化的评估方法的采用偏好议题

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之争延续到了发展项目评估领域。根据加拿大国际开发署(CIDA)的理解,评估者需要定性方法,因为如果没有这样的方法,他们将不能正确评估项目,因此项目实际发生的定性资料就变得至关重要。一般而言,定性方法往往被视为更有利于项目评估,因为它可以被设计为满足评估的规格和需要,并可以迅速和有效地进行。并且,通过包括利益相关者对于干预效果的主观看法,定性研究可以证实和证明影响评估的结果。此外,一些人认为定性方法更适合于评估,是因为它们对社会项目的条件更加敏感。而且,在回应定性方法是“不科学的”批判时,朱蒂·贝克(Judy Baker)坚持认为,“定性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方法上的技能、感受性和对评估者的培训”[19]8。也就是说,正如不同的定量研究人员拥有不同程度的方法上的“诀窍(know-how)”一样,定性研究人员恰当采用先进方法的能力取决于研究人员的知识和经验,这将决定分析的严谨程度。

当然,定量和定性的支持者有一个激烈的“交锋史”。当前,越来越多支持定性方法的学者并不依赖于攻击定量方法的基础,认为这取决于回答重要评估问题时的效用。最近发展研究领域定性研究的兴起并不意味着定量研究的过时。相反,应用和学术研究依然被定量方法主导。定性评估的支持者人们普遍认为,目前,可能发生的检测和评估很大程度上仅限于培训的人的数量(numbers),或者产生的信息或培训资料的数量,换言之,即注重“量(quantity)”;而项目的“质(quality)”,包括学习、培训或支持系统的质量往往大多是未知的。依赖于数字作为项目有效性的体现使评估进一步复杂化,项目的延续和工作的有效性往往推动达到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报告。项目工作员可能会认为,他们必须形成定量的报告,而不仅仅是用简单的叙事格式描述发生的事情。于是,可能在一个项目过程中积累的定性知识仍不清晰的情况下,有效干预的机会就失去了。

事实上,根据特定的研究主题、研究者的兴趣和议程来匹配研究方法,往往有助于产生创新性的方法策略。为了对给定的主题提供一个更加全面、详细、合理的解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发展项目评估越来越偏向于使用多元方法技术[20]27-42。这种程序通常被称为混合方法(mixed methods)、方法多元主义(methodological pluralism)或者三角测量方法(methodological triangulation)。研究专家诺曼·邓金(Norman Denzin)解释说,这种策略的理论基础是,一个方法的缺陷经常是另一个方法的优势;通过组合式方法,观察者可以克服他们每个独特的不足而达到最佳状态;当然,评估不能仅仅从研究手册中所给的原则衍生,这是一个创发性过程(emergent process),取决于调查人员、研究设计和研究者的理论视角[21]308-310。如今,多元方法在评估研究中的使用已经超过了30年;当前,它在评估应用中比单一研究方法更常见。美国开发署和美国国际开发署都承认,“在实践中,项目有时可能会结合不同的方法,无论是提高说服力,还是回答不同的问题”[22]4。评估研究必须针对不同的项目方案,为回答所提出的特定的研究问题是有用和有效的,以及为所探查的特殊方案是恰当合适的,而选择某种研究设计和某种资料收集方法,因此,当评估者设计评估研究时,必须以最完整且最周全的方式来考虑和反思整个研究过程,以及过程中的不同部分如何能够最好的进行混合[18]453。

混合方法设计在回答形成性评估问题如过程和实施问题时,被认为是特别有效的。洛伊丝-埃琳·达塔(Lois-ellin Datta)解释说,“在评估实施过程中,案例研究结合文献分析几乎已经成为标准”,然而,直到最近,混合方法应用于对一个给定的发展干预的产出、结果和影响总结性评估才被追捧;此外,我们通常认为评估研究是一个访谈和文献资料的混合,但很少有一个“与其他方法紧密整合的完整案例”[23]347。在一般性社会科学尤其是评估研究中,混合方法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手段,它能够减少任何一种方法独立使用的不确定性。在奈拉·卡比尔(Naila Kabeer)的国家发展背景下大量涉及到妇女赋权的分析中,带出了重要的方法上的视角,她认为迫切需要对项目所提供的证据进行三角(triangulate)或者交叉检验(cross-check),以确定人们认为的就是如此,指标不仅压缩了大量信息到一个单一的统计数字,同时也假设这一信息所表示的含义[24]29。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无论是在一般性的社会科学中,还是在特殊的发展项目的评估研究中,定性方法已经稳步获得了合法研究的土壤,已经从被认为是可信的研究的边缘移动到它本来应该拥有的位置。如今,根据研究者的兴趣、研究主题的特点,项目可能是定量或定性为主,或者可以采用混合方法。然而,定量方法和因果解释之间的结合的信念有助于保持定量和定性研究之间的分离和对立,在实践中而不是在理论上,后者继续服从于前者[7]32。争论的焦点其实不在于应该采用定量方法还是定性方法,毕竟这两种方法在不同的情景和条件下都十分有效,二者的使用和效果通常是并行不悖的。关键的问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普遍性的知识是否比具体的情境性知识更有价值[4]261。总体而言,社会科学的价值和使命在于阐释和理解人与社会究竟是如何相互作用、彼此建构的,而人们的价值观念、处事原则和行为方式离不开具体的情境性因素,这表明社会世界的情境性特点。人类构成的世界异常复杂多样,不能仅仅依赖于一些外部的抽象解读或者理论原则,这种方式是很难获取社会世界的全部真实信息的。

五、项目评估的时间节点的动态选择议题

如何恰当选择开展发展项目评估的时间,是许多评估研究者十分苦恼的一个问题。发展干预项目始终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不仅项目在实施周期之内是动态的,在项目实施周期结束之后,还会沿着一定的方向变迁,项目本身的影响力可能会长期存在。因此,究竟选择哪个时间点进行“最终的”评估,肯定是一个存有争议而难以达成普遍共识的议题。许多人都会赞同这样的观点,如果地方的合作伙伴或发展干预对象理解并内化了新的观念、知识与技能,恢复了自主发展的信心和希望,并能够运用它们来服务于生计的改善,那就可能预示着发展项目的基本目标就快实现了。从这个逻辑上看,如果发展项目较为成功,那么随着干预行动的逐步深入和时间的渐渐推移,项目的影响应该会逐渐变大,外部援助机构的作用反过来则会显得越来越小,在干预行动中的身影会慢慢消失。但是从评估的角度看,此时令人尴尬的问题就出现了,如果项目进展得较为顺利,一切向着良好的方向转化,那么,等到外部援助机构回身过去再对项目进行评估的时,恰恰可能是他们对项目的实际影响并不十分显著的时刻。

另一个与时间相关的议题是项目的可持续性问题。毋庸置疑,对项目可持续的追求是每个从事发展干预工作者的梦想,也是考验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性指标。理论上看,一个发展干预项目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如果越具有可持续性,那么证明它越发具有生命力和适应性,给地方民众和贫困社区带来的影响可能就会越大越持久。通常而言,在资金、人力、机构发展战略转移等各种因素的限制下,每个发展项目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周期,在这个周期之内,各种外部资源投入供给,积极变化也会相对集中地呈现出来。随着项目周期的结束,考验项目生命力的时刻也随之来临,如果此时进行项目评估,各项指标可能仍然会表现得比较活跃,因为外部影响对项目的“余温”还足够强烈;但如果项目周期结束之后很长时间再返回来进行跟踪评估,此时依然发现项目还在良性自主运行,且表现出可喜的变化,那会是我们最乐于看到的景象。

六、结束语

发展干预项目的有效性评估虽然面临诸多现实难题,但并不能遮蔽其本身蕴含的重要现实价值与功能。本研究着重分析发展干预项目在评估实践中可能遭遇的难题与困境,其出发点和原初目的既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发展项目评估,也是为了推动更好地发挥其现实功能。不得不承认,发展研究中,不同流派之间关于发展是否有效的学术交锋耗费了学者们大量的研究精力;而在发展实践中,人们往往将更多的关注点投入在项目的具体操作过程之中。相对而言,项目评估的重要性尤其实践难题却并没有引起学术界和实务界足够的重视。其实,不管是学术界的流派之争,还是实务界的项目推进,在厘清了发展项目评估的功能价值及其操作难题之后,或许会从另一个角度打开一扇窗。正如杜赛德普(Dusseldorp)深刻指出的,“以项目为基本形式的发展干预可能永远不会是一个完美的工具,然而社会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只能尽力将其做到最好”[25]336-352,而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发展干预项目评估显然是一个绕不开的议题。

[1] 叶敬忠. 发展干预中的权力滴流误区与农民组织.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2] Padgett D K.质化研究与社会工作. 王金永,等译. 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

[3] Long N.DevelopmentSociology:ActorPerspectiv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4] 弗雷德·卡登. 让知识推动政策的改变:如何使发展研究发挥最大的作用. 徐秀丽,齐顾波,李小云,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 Jantsch E.TheSelf-organizingUniverse:ScientificandHumanImplicationsoftheEmergingParadigmofEvolution. Oxford and New York,1980

[6]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DACPrincipleforEffectiveAid. Paris,1992

[7] Iverson A.AttributionandAidEvaluationinInternationalDevelopment:ALiteratureReview. Ottawa: Evaluation Unit,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 (IDRC),2003

[8] 迪恩·卡尔兰,雅各布·阿佩尔. 不流于美好愿望:新经济学如何帮助解决全球贫困问题. 傅瑞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9] Cassen, R. Does Aid Work: Report to an Intergovernmental Task Force.Population&DevelopmentReview,2011, 64(1):287-310

[10] Madeley J.WhenAidisNoHelp:HowProjectsFail,andHowTheyCouldSucceed. London: Intermediate Technology Publications,1991

[11] 叶敬忠,那鲲鹏. 发展干预社会学研究综述——解读《寻找中间地带——发展干预社会学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6-54

[12] 凯蒂·加德纳,大卫·刘易斯. 人类学、发展与后现代挑战. 张有春,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3] 彼得·华莱士·普雷斯顿. 发展理论导论. 李小云,齐顾波,徐秀丽,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4] Ferguson J.Anti-politicsMachine:Development,Depoliticization,andBureaucraticPowerinLesotho.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15] Homer-Dixon T. Strategies for Studying Causation in Complex Ecological-political Systems.JournalofEnvironment&Development,1996, 5(2):132-148

[16] Flyvbjerg B.MakingSocialScienceMatter:WhySocialInquiryFailsandHowItCanSucceedAgai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17] Earl S, Carden F, Smutylo T.OutcomeMapping:BuildingLearningandReflectionintoDevelopmentPrograms. Ottawa: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2001

[18] Schutt R K.社会研究法:历程与实务(第六版). 高美英,译. 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0

[19] Baker, Judy L.EvaluatingtheImpactofDevelopmentProjectsonPoverty:AHandbookforPractitioners. The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2000

[20] Ragin, Charles. Turning the Tables: How Case-Oriented Research Challenges Variable-Oriented Research.ComparativeSocialResearch,1997(16):27-42

[21] Denzin, Norman K.TheResearchAct:ATheoreticalIntroductiontoSociologicalMethods. McGraw-Hill Books, New York,1978

[22] 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USAID).PerformanceMonitoringandEvaluation:TIPS,2000

[23] Datta, Lois-ellin. Multimethod Evaluations: Using Case Studies Together with Other Methods∥Chelimsky, Eleanor and William R. Shadish (eds.).Evaluationforthe21stCentury:AHandbook. Sage Publications, California, USA,1997

[24] Kabeer, Naila.TheConditionsandConsequencesofChoice:ReflectionsontheMeasurementofWomen'sEmpowerment. UNRISD,1999

[25] Dusseldorp V.Planned Development via Projects: Its Necessity, Limitations and Possible Improvements.SociologiaRuralis, 1990,30(3):336-352

The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 Functional Status and Operational Challenges

Fang Jin

Evaluation of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s is a process of determining the relevance of development goals, development efficiency, intervention effects, and sustainability to project implementation. It includes at least two aspects of the actual function, the academic level is the most direct means of responding to the current intellectual debate on whether the development project is really effective. At the practical level, it can describe the continuation or suspension of a specific development project.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s are the result of long-term interaction of multiple factors, and it is difficult to show how much their projects have driven development. Its operational problems mainly include: the subjective deviation problem of intervention effect in complex social syste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ge effect and the final effect; the use of universality and situational evaluation methods tend to favor the issue; and dynamic selection of time nodes for project evaluation. The most essential aspect of the operational problem is how to determine whether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s are really driving poverty reduction and social change.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 Project evaluation; Effectiveness; Functional status; Operational challenges

2016-12-25

本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社会工作在农村反贫困中的应用研究”(11CSH077)和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行动计划”的资助。

方 劲,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邮编:321004。

猜你喜欢

评估方法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不同评估方法在T2DM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