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地主复兴微空间

2017-01-13一江春水

莫愁 2016年35期
关键词:水塔建筑师美术馆

□一江春水

城市地主复兴微空间

□一江春水

有过18年大型建筑设计院工作经历的他开始深入身边500米的空间,力图摆脱拆迁和翻修的套路,让城市的每个小角落留下温情和微笑。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的他把这种实践称为“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并且得到一大批民间设计师的支持。

闹市里也能有桃花源

相比“建筑师”的标签,其实,俞挺更像一个在生活领域活出理论、活出黄页感的人。比如,聊到吃,他会问:“你知道礼拜几去吃日料最好?”当别人一脸茫然时,俞挺会得意地告之答案:“星期二、四、六去吃最好,因为这三天是日本空运来的海鲜到货的日子。而这三天中,星期四又最好,因为这一天鱼的品种最多。”

2014年出版的《地主杂谈》,集中体现了俞挺生活家的才情与任性。这本书里不仅有俞挺的青春故事,有关建筑的感想感言,也有上海城市记忆,细碎到住家近旁的小摊小铺,老板拖着鼻涕的熊孩子,上海某条最佳观光路线,美食推荐……颇有杂花绕树之炫。

2015年3月,东方卫视的《梦想改造家》节目邀请教授级高工俞挺改造上海金陵东路的一处旧式水塔住宅。最早的塔楼是一个约四米见方的筒子楼。水塔底部架空,是小区主要的通道。后来,为解决民生,水塔被改造成民用住房。底层加建柱子并使楼上楼层往南扩建。从此八根立柱撑起上方四层空间,每一层是一户独立人家。改造对象是位于顶楼的住户,因为是顶楼,住户在塔顶加盖了小屋,形成了上下两层格局,但是上下没有楼梯,仅靠一架户内的梯子爬上爬下。

俞挺作为建筑师参与了这次改造,他觉得这不是一次室内装修的升级,而是对原来无序混乱的居住功能和空间重新组织规划。他在原有的两层空间中增加了一个夹层,看似挤压了原有空间,但是因为这个错层的建立,让原本聚集在一起没有隐私的空间打散成一个个独立的空间,每个房间的私密性得到了保障。但这还不够,俞挺希望在不同房间之间“跋涉”过程中,能有室内室外空间交替的感觉,并对此做了强化。比如楼道中的红枫叶墙,结合红枫叶墙设计的天窗,天窗下正对的鱼缸以及儿童房的凸窗都让人感觉并不是居住在一个密闭的室内,而是居住在由室外环境串联起的一个个小房屋里面。这里面似乎隐藏着一个微型城市的概念,进入每个房间之前,不是直接进入自己的家,而是进入一个“桃花源村”,房间就是这个村子的一个个小房子。

这期节目播出之后,金陵东路水塔房和低调多年的俞挺一夜之间火了。俞挺以毫不掩饰的溢美之词评价自己的作品:“如果这个世界不够美好,那就让我们创造一个新的吧!这就是在上海闹市的空中桃花源。”

身边500米内能做些什么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业主和社区找到俞挺,希望帮忙一起改造城市角落里那些并不美观的微小建筑。500米范围内,是我们最熟悉的生活空间。俞挺开始思考,在500米的空间里,作为建筑师能够做什么?参加《梦想改造家》让他有兴趣直面日常生活,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建筑师的责任,“我扎根在上海,通过建筑修炼自己,听见众生,看见万物,坦陈人的七情六欲并唤醒他们的灵魂,推动社会更好更美。”

很快,俞挺和几名建筑师发起一个众筹项目——上海负面空间改造。原来的那个水塔竖在那里就是一个负面空间,生活中有不少设计非常不合理反人性的建筑作品,他想以建筑师的专业眼光去发现它,并不止于批评而是身体力行改变它。与“大拆大建”的城市扩张不同,现在很多大城市进入了存量规划的新阶段,城市扩张逐渐被城市更新取代。在城市更新当中,如何将那些长久以来被忽视的“城市边角空间”提升为高质量的城市公共空间,促进城市空间的再生?他的思考得到了规划主管部门的支持。

上海东湖路7号的东湖宾馆花园内,俞挺利用掩藏在茂密的香樟树下一个不起眼的微小角落,悄悄建了一座“一个人的美术馆”。当你推开半掩的门,里面居然空无一人,任人观赏,无人打扰,真正是属于一个人的空间。细细打量一番,发现此处是由地面的美术馆、图书馆及地下的办公区域构成,地面有一个入口,可以走入地下室。美术馆只是这里的一部分,主要用于展示与城市、建筑相关的重要作品。俞挺最初接手这个改造计划时,这座建筑物还是一个堆满杂物的仓库,因为缺少建筑图纸,连改建方案都是在看工人们清理场地时才渐渐形成的。“一个人的美术馆”的灵感还是来自于业主的突发奇想。

于是,俞挺用木结构和三层阳光板搭建了这座12平方米的美术馆。在俞挺看来,现在的美术馆越来越大,展品越来越多,花一两个小时都未必能看得完。但参观“一个人的美术馆”,只需要用五分钟到十分钟,来欣赏几个展品,没有负担感。目前,美术馆还没有布展,俞挺就是想让大家先来欣赏一下美术馆本身。不过,他时而会在这里办一些有趣的讲座和活动,邀请朋友们来分享这个美妙的微空间。

通过身边500米的微小改变,俞挺发现城市里的诗意空间越来越多:“我想通过具体的人和建筑,以极细微的方式来慢慢改变这个城市。”

只为让城市留下微笑

改造团队

有了多次尝试的实践后,2016年,俞挺发起“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号召建筑师发现身边的微小负面空间,加以改建成可以为人所用的积极空间,集腋成裘地通过微小改造而促进城市更新更美好。微空间的改建对象通常是原本不起眼、使用率低的老房子和仓库,因为空间微小而困难重重,又因其成功改头换面后的效果而备受人们期待。“我们希望通过设计师充满智慧、简便易行的设计构思,让‘灰色空间’迅速转变为市民个人生活与公共活动的重要载体,唤起人们更多的归属感。”城市街角、建筑侧墙……这些容易被人遗忘的灰色空间通过针灸式改造,有望变成供市民休闲、活动、交流的“城市客厅”。“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面向全社会设计师开放,不设准入门槛。一批有想法的设计师们听说俞挺的计划后,很快施展起腐朽变艺术的神奇魔力。

路亭位于上海虹口区“上海音乐谷”西北角的四平路与新嘉路路口,这里挺立着一棵百年古树,街角还有一个小广场,但入口与外界的联系被车水马龙的四平路切断。实际上,由于一家汽车维修店的“闯入”,这里逐渐沦为音乐谷最为隐蔽又极不协调的入口,管理部门希望引入一个既醒目又符合音乐谷背景的标志性设计,使之焕发生机。设计师俞挺、童凌峰以轻巧的现代木结构建造了一个黄色路亭,来缓和“重口味”的维修店,同时弥合被花坛分开的人行道和街角的公共广场,还巧妙地预留出可由车辆通过的“洞口”。现在,人们从海伦路地铁站5号口出来,就能远远望见路亭的醒目身影。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参与“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的青年设计师范蓓蕾想造一座“花桥”,它首先是一个“地点”,而非“交通”,位置选在了哈尔滨路附近,此处汇集了俞泾浦和沙泾港两条穿越虹口区的河道,水面宽约20米,是典型的江南小河道的尺度。早期,河浜两岸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滨水社区,只可惜在近现代化进程中,多数消失殆尽。范蓓蕾对桥的姿态有个设定:“我们将这座桥想象成一个柔软的花园,它被轻轻地放在防洪堤上,好像自己没有支撑,只是搭在堤上一样。”目前,这个方案正在深化之中,相信不久后将从平面变成立体,以此激活更多的寂寞水岸。建好后,从河岸上看,“花桥”的边缘非常薄,有点虚幻,像是浅浅的托盘,盛着各种鲜花,还有上面的行人,令人找回近在身边却远离消失的水岸景色。

范蓓蕾说:“微空间复兴计划对我们来说很有意思,因为它需要设计师自己去寻找、发现,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很从容地思考一些问题。比如城市当中需要哪些活动可以让城市更有活力,哪些空间可以承载这些活动,当然最终我们是希望在人和空间之间建立情感联系,最后大家都爱这个空间,都需要它,这个空间才会被维护,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这正是俞挺发起这个计划的初衷,他希望“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在上海试验成熟后,能推广到越来越多的大城市。现在俞挺有了一个新的名号——“城市地主”,他将带着热情的设计师们在更多的地方种桃种李种春风。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

猜你喜欢

水塔建筑师美术馆
“植物水塔”大比拼
废弃水塔化身纪念馆,向凡人英雄致敬
昆虫里的“建筑师”
小小建筑师
去美术馆游荡
论《黄雀记》中“水塔”意象的叙事功能
美术馆
隐秘
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