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是我的另一颗心脏
2017-01-12程燕
程燕
迟子建在《大自然,我的另一颗心脏》中曾说“世上没有什么事物,能够阻隔人与大自然最天然的亲近感”。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尽的书,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取的不仅仅有自然知识,更有精神陶冶和心灵释放。日本作家德富芦花用文字为自然画像,在他的眼里,大自然的一切无不有灵性,在他的笔下,让你感受到日本四岛的山水草木,是诗,是画,更是他的缕缕情思。这些自然已经进入到他的血液中,只有如此,方能产生爱和美。
《晚秋初冬》选自德富芦花的随笔集《自然与人生》。作者德富芦花在论及自己的写作意图时说:“只不过是将几页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生的写生文字公布于众罢了。”这些文字都是作者经过耳闻目睹,心中有所感,随即亲手直录下来的。《晚秋初冬》这篇文章就是作者在与自然的对话中,传达出冷静的人生思考,获取生命的礼物。
作为写景散文,最重要的就是对景物的描写,那么这篇文章都写了那些景物呢?作者着重刻画的是:落叶(贯穿全文)、庭院寂静之景(菊花的影子、鸟雀啄食后的南天竹的果实、觅食的麻雀、晒太阳的老猫、格子门上爬动的苍蝇)、阵雨。
一、落叶
1.比喻
白天看起来像掠过书窗的鸟影;遍地如彩锦;那残叶好像晚春的黄蝶。
作者把飞舞的“红叶、门前银杏”,比作“掠过书窗的鸟影”,形象地描绘出叶落的轻盈。把秋风吹过,满地的落叶,比作“彩锦”“晚春的黄蝶”,强烈的视觉效果,描绘出落叶的绚烂缤纷。老舍在《言语与风格》中曾说:“没有比一个精到的比喻更能给予深刻的印象的,也没有比一个可有可无的比喻更累赘的。”正如“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古有“眉似青山、眼若秋水”之语,把山比喻成女子描过的眉毛,又把山中的“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一点”,不仅点染出了“小屋立于山脊”的玲珑清新,自然柔和,而且还令人联想到妙龄女子那妩媚动人的面容,从而对所绘之景产生一种具体、亲切之感。有两个类似的例子:
一千八百个男孩和女孩,像一蓬金发妙曼的蒲公英,一吹就散了。(余光中《塔》)将“男孩女孩”比作“蒲公英”,蒲公英散的速度之快,写出了孩子们的那种纯真童趣。
“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将雨比作“温柔的灰美人”,将下雨的过程比作一场美妙的钢琴演奏,“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写出了下雨之后的变化。
2.拟人
梧桐坠下一片硕大的叶子,静静躺在地上。
作者用“躺”字,赋予了“落叶”人的特点,写了梧桐叶的坠落,营造出一种阳光下的安静景象,因为作者笔下的白昼是静谧的,虽身居都市,可作者对窗读书,周围悄无人声,加之作者本人对自然的细致入微的体察,极富敏感,因此这时的每一处景物都是如此的静谧。
3.时间的转换来写同一环境中的景物变化
第一部分,作者从白天写到夜间,转而经历了一个晚上,早晨起身,满庭落叶,通过时间的转换,写了庭中景物的变化,表现出了秋天的肃杀、萧条与凄清,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秋意,而“彩锦”的比喻同时也形象地展现了秋景自然的活力并未因秋天的到来而消亡。
二、庭院寂静之景
菊花,秋天特有的景物,经霜打过,顾影自怜。失去了华美姿态的南天竹的果实,体现晚秋初冬的季节特点。两三只麻雀在庭院里觅食,让我不禁想起《项脊轩志》中的那句描写项脊轩的文字“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这该是怎样的一种氛围,让人安心,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廊椽下一只老猫躺着晒太阳,猫在白天就很慵懒,有太阳就更无精打采了。一只苍蝇在格子门上爬动,发出沙沙的声响。作者用“沙沙的声响”来衬托环境的静谧。小林一茶曾写过:“不要打哪,苍蝇搓它的手,搓它的脚哪!”苍蝇在那里时而抬起头悠然地搓搓它的手,时而又撅起屁股悠然地搓搓它的脚,简直就是顽皮可爱的小精灵。这里没有害虫、益虫之分,万物平等,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著名学者陆建德指出:“一部伟大的作品,多‘潜在的魅力,人物头上小小的饰物或下意识的细微举动都暗含了丰富的内容。”而德富芦花通过这些细微的事物带给我们丰富的“潜在的魅力”,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与菊花、鸟雀为伴,陪着老猫晒日光浴,听着苍蝇爬动的声响,岂不快哉!
三、阵雨
叶延滨认为听雨有三个条件,一是心静而神动;二是独处一室,或是与自然为友;三是有雨。有雨自不必提,与自然为伴,看到院内各处影响,听着阵雨敲打着栗树的声音,加之听雨的心境,“这一夜,我黯然独坐,顾影自怜”,作者的心境是孤独的,“如果是西行,准会唱几首歌的”。作者曾说过,所有的音乐都是令人忧伤的,面对此情此景,即使听到西行的歌声也只能增添一份落寞,徒增悲伤而已。
同样是听雨,心境不一,自然情感是异样的,蒋捷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而季羡林听雨则大有飘飘欲仙之感。“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这时的听雨却是一种喜悦,能有起死回生的功效,生命又充满了青春活力,季老想到的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春的麦苗。季老出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但他的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以土地为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而在城里的季老,下雨一少,就会望云霓,焦急之情绝不下于农民。而如今却下起了久违的雨来,心情自然舒畅,仿佛在奏着一支曲子,随着乐响,下进了季老的心田里。
丁玲在《漫谈散文》中曾经说过:散文可以偏重于写风景,但必须有思想。写景散文也是一样。德富芦花出生于日本的上流家庭,因他母亲的缘故,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很深。他天生一颗仁爱、怜悯之心 。青年时期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受托尔斯泰和平思想和歌德浪漫主义情怀的影响,生性散淡平和却又热爱生活。同时他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日本的文艺观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叶渭渠先生认为,“物哀”“空寂”与“闲寂”是日本艺术美结构的三根支柱,是日本人审美意识的主体。文学创作者所表露出来的内在心绪是非常静寂的,它交杂着哀伤、怜悯、同情、共鸣、爱怜等种种感动成分。或许这种独处才是一个人的礼物,在这种独处时他们追求的多是感情上的纤细的体验,表现的主要是日常的平淡生活,在平淡朴素的生活中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冷静的思考。
德富芦花正是在这种平淡朴素的生活中写出了《自然与人生》中许多写景的散文,而这些文章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永恒的热爱、眷恋和歌颂,也体现了自己的人生思考,使读者获得自然、艺术、人生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