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句式之宾语前置

2017-01-12冯芳

课外语文·下 2016年12期
关键词:后置代词文言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占课文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是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文言句式;宾语前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教学目标、教学难点

1.让学生整体把握文言倒装现象;

2.探究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3.通过课内、外练习对宾语前置的规律加以巩固并能熟练翻译宾语前置句。

教学难点是学会分析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并将所学规律运用到文言文翻译中去。

二、教材地位

本课所选取的教材是人教版必修5,到这一阶段学生已经学完五册的古文,对文言句式有较系统的接触。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倒装现象掌握得不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课文中的倒装句。一旦几种倒装混合使用,这部分学生就无法顺利翻译古文。因此本课通过宾语前置的规律探究,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系统总结文言文语法特点,让他们举一反三,也能理解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这两种常见的文言倒装句。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文言文翻译中,反哺学生的古文学习。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语法学习是严谨系统的,如果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各种语法规律,学生难免会对古文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本课通过大量例句,对比翻译,让学生自主探究宾语前置的种种规律,使他们不仅印象深刻,而且感受到探究学习的乐趣。

以练代记。归纳文言句式的终极目标是要运用到文言文翻译中,因此本课配套了大量练习,让学生以做代背,熟练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进行文言翻译。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现代汉语之句子回顾

请同学们运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对PPT上的这几个句子进行句法成分分析,每个小组把结果写在小黑板上,并派一位同学准备讲解为什么这样划分。

我喜欢书。

我喜欢(语文)书。

我[非常]喜欢(语文)书。

(好学的)我[非常]喜欢(语文)书。

== — ~~~

定+ 主 +状 +谓 +定 +宾

请一位小组代表讲解为什么这样划分,要求讲清楚他们是如何识别该句子里的主谓宾和定状补的。根据刚才这位小组代表的发言,引导大家思考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划分的要点

句法成分歌诀:基本成分主谓宾,连带成分定状补。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运用所学规律,再次划分一个现代汉语句子的句法成分。邹忌不相信自己。 比较: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比较,同学们发现哪个句法成分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把这类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文言句式称为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主要有三种: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搭载语法的时空快车,穿越回古代看看古人是怎么说话的。我们尤其关注古人是在什么情况下颠倒宾语的位置,这也是本节课的主题——文言句式之宾语前置。

(二)探究规律——否定句里的宾语前置

小试牛刀——翻译下列句子:(1)古之人不余欺也 译:译:古代的人没有我欺骗?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2)莫之夭阏者 译:没有什么它阻碍?没有什么阻碍它。学生迅速指出两个句子都应该采用第二种翻译。那么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特点呢?古人是不是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把宾语前置呢?请小组自主讨论。学生经过观察发现两个句子的共同点:否定句;宾语都是代词;宾语前置在动词前。规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要前置。这类句子一般含有否定词:“不、弗、未、非、否、毋、无、莫”。

练一练。(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译:这样还不能称王的,从来没有过。(2)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译:时间像流水一样消失了,年华不会等待我。(3)不吾知其亦已兮《离骚》译:不了解我就罢了。这三个句子,我们应用自己发现的规律,较准确地进行了宾语位置的语法归位和句子翻译。那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古人还会在哪些情况下,把宾语提前呢?

(三)探究规律——疑问句里的宾语前置

小试牛刀——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1)乐夫天命复奚疑!译:乐天安命还疑虑什么呢!(2)之二虫又何知!译:这两只虫子又知道什么呢!(3)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译:那么万物与我都是无穷无尽的,你又羡慕什么呢?同学分组讨论,并总结句子特点:都是疑问句;宾语“奚”“安” “何”“何”都是疑问代词;这些宾语都前置。规律: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疑问代词有“何、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

练一练:(1)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译:还驾车出游追求什么呢?(2)彼且奚适也?《逍遥游》译:你将要去哪?(3)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沛公在哪?(4)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兮辞》译:为什么匆匆忙忙地想要去哪里?以上句子都是疑问句,同学们都能用刚才发现的规律较好地进行了文言翻译。但最后一个句子,有较多同学感到棘手。为什么呢?这个句子的宾语比较特殊,它有两个宾语“何”和“胡”。“何”是动词“之”的宾语,而“胡”是介词“为”的宾语。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

小试牛刀——翻译下列句子并找出句子特点、(1)子卿尚复谁为乎?《苏武传》译:子卿尚且又为了谁呢?(2)何以战?《曹刿论战》译:凭什么作战?请同学分组总结句子特点:这两个句子都是疑问句,宾语都是代词,都是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请同学找出前置的规律: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练一练(1)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不这样,我凭什么会这样?(2)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译:凭什么知道它这样?(3)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没有这个人,我要和谁一起归去。(4)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凭什么了解他?(5)何为其然也?《逍遥游》译:为什么箫声会这样?

(四)探究规律——疑问句里的宾语前置

小试牛刀——分组翻译句子并找出句子特点:(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2)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那晋国,有什么满足的?(3)何陋之有?《陋室铭》译:有什么简陋的?分组讨论这三句并总结句子特点:这三句都有“之”,宾语都在“之”的前面,谓语动词都在“之”的后面。“之”没有实际意义,只有语法意义。规律: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是”也可做提宾的标志)

唯利是图:图利;唯才是举:举才;唯马首是瞻:瞻马首;唯命是从:从命;唯你是问:问你。以上不能算句子,只是一些成语,但现代汉语的成语保留了古代文言的语法习惯。因此这些成语中“是”仅仅是提宾的标志,在明白了语法规律以后,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有些现代汉语的成语不能按照现代汉语习惯来解释。

(五)总结规律

根据PPT上的这些句子,请同学们进行小组内交流,总结宾语前置句的几种主要类型,如果你们有更好的例句,也可以补充。古之人不余欺也。忌不自信。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总结:在古人讲话的句子中,并不是所有的宾语都要提前,而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宾语提前。(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3)以“是”“之”为提宾标志。

五、翻译选段并找出宾语前置句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

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桓公(桓温)北征时,途径金城,看到他任琅琊内史时种的柳树,已经十围粗了,感慨说道:“树木的变化尚且如此,人又凭什么禁得起岁月的流逝呢。”手握枝条,潸然泪下。

谢公云:“贤圣去人,其间亦迩。”子侄未之许。公叹曰:“若郗超闻此语,必不至河汉。”谢安说:“圣人、贤人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也是很近的。”他的子侄不同意这种看法。谢安叹息说:“如果郗超听见这话,一定不至于不相信。”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忽然间,雪下大了,谢安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好似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谢安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六、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了解了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也明白了古人到底在哪些情况下会把宾语提前。宾语前置只是倒装句中的一种,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探究一下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是否也有一定的规律呢?

七、作业

运用所学习的宾语前置的规律,完成课堂上下发的相关练习。找出高中人教版必修教材中所学过的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句,分析这些句子,小组合作探究,归纳定语和状语后置的规律。

作者简介:冯芳,女,1985年生,福建三明人,厦门第六中学,硕士研究生,中学一级,研究方向:中学语文。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后置代词文言
复合不定代词点拨
代词(一)
代词(二)
非正交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后置处理算法开发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沉淀后置生物处理组合工艺的工程应用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Prevention of HPV Infection and Cervical Cancer
后置式自动发卡机系统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