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课本剧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

2017-01-12吴丽君

课外语文·下 2016年12期
关键词:课本剧实践初中语文

吴丽君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在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灵活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重点研究的课题。将课本剧引进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正是对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有力尝试。本文对课本剧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在相关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对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课本剧;影响;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课本剧是现代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手段,由于其可以与课本内容紧密结合,为枯燥的课堂教学提供新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和阅读兴趣,加强课堂互动,突破教材的束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目前已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较多的运用。

一、课本剧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

(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将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改编成剧本并进行表演,涉及的问题比较多,如何选一篇课文改编?怎么编?角色设定怎么安排?怎样才能表演到位?为有效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必然会促使学生认真研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深入了解,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笔者在组织学生进行对《皇帝的新装》进行课本剧改编时,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在看到新装时的心理活动各不相同,在编写剧本的过程中,学生需充分领会这些人物语言表现出的内涵,并在这些人物的性格基础上设计台词和动作,无形中巩固了语文基础知识和学习了规范的语言,强化了对课文的认知。

(二)促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

编演课本剧是对课文内容的创造性活动。每个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都不尽相同,通过改编课文可以实现在文字上的创造性表达,而通过表演又可以实现在语言、动作、情感上的创造性表达。

笔者在组织学生进行《孔乙己》课本剧的编写和表演时,关于“孔乙己出场”时,要求来一碗酒、一碟茴香豆的架势,带有浓重的读书人的傲气,在进行剧本的编写时,学生可以创造性的加入课文中原来没有的人物对话,以凸显孔乙己的迂腐性格。在进行表演时,扮演孔乙己的学生,还可以通过声调的表达和夸张的动作,对孔乙己的性格进行更直观的刻画。甚至在表演时,加入方言、戏剧等手段,让人物形象和剧本的可看性得到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驾驭能力。

(三)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建立在贴近学生生活、思想和心理的基础上才能起到调动其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的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从心理上极度的渴望独立,表现在日常行为上主要为不愿盲从,喜欢表达和坚持自己的观点。然而由于身心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面对很多问题,常常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通过将语文课文内容改编成剧本并进行表演的过程,可以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灌输给学生,以满足学生心理成长的需求。

笔者在组织学生进行《七根火柴》的剧本改编和表演时,学生亲身感受到了人物的生活和情感,不知不觉中被人物特有的品质和精神所感染。表演卢进勇的同学在完成表演后表示:“以前看到影视剧里高喊‘忠于革命的口号时,只觉得可笑。演完这个角色以后,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革命精神,也更敬佩那些革命先辈们了!”

二、课本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一)对场地要求不高

课本剧的表演并没有严格的要求,无论是在哪个学校,只要有教室或操场,就能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的教学。对于舞台布置和道具的使用也不存在限制。

(二)对学生的水平要求不高

初中语语文的课本剧教学,相对比较简单,没有对学生语文基础和表演天分的较高要求,只要愿意参加,稍加指导和练习,就可以参与进来。

(三)对表演设施要求不高

课本剧的目的是将语文课文中的内容以一种形象立体、生动有趣的形式灌输给学生,因此对于课本剧本身的要求并不严格。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完成剧本课的表演。如进行《变色龙》的课本剧表演时,可以用课椅代替小狗,赫留金被小狗咬伤的手指则可以用红墨水“化妆”即可。

(四)对表演时间要求不高

课本剧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在课堂上配合教学进度灵活安排表演。如在完成某一部分课文的讲解后,组织学生进行表演,以此巩固学生对课文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对表演规模要求不高

课本剧对于参与人数没有严格限制,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表演,也可实现班级之间、年级之间和全校范围内的表演竞赛。

三、利用课本剧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有效引导是课本剧编演的关键

课本剧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很多学生对参与课本剧的编写和表演都保持了较高的热情。但是,剧本编写和表演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带给学生的困扰,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的指导作用,组织学生明确课本剧编演的难点、重点,并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处理方法,以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积极参与到相关教学活动中去。如在进行《长征》的课本剧编演时,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反映长征题材的影视作品片段播放给学生观看学习,以此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课文内容,进行更生动的课本剧编演。

(二)优选课本是课本剧编演的基础

并不是所有课文的教学都适合采用课本剧这种教学手段,一般而言,具有较强故事情节、有鲜明的人物特征描写和包含强烈矛盾冲突的记叙类文体比较适合改编成课本剧。如《父母的心》、《孔乙己》、《皇帝的新装》等课文,采用课本剧手段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认真研读是课本剧编演的核心

课本剧的编演,应建立在对改编课文的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同时还应对戏剧常识有一定的认识。教师应在进行课本剧编演之前组织学生对课文认真研读,通过了解文章的背景,梳理课文内容和人物性格、情感,以及推动剧情发展的各个因素,从而开展基于教学目的的课本剧编演活动。如在进行《我的叔叔于勒》的课本剧编演时,应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并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上的转变感受菲利普夫妇因于勒身份的变化而在态度上的变化,并以此为重点展开课本剧的编演。

(四)指导改编,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课本剧的编写,并不是对课文内容的复制。在实际的操作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表达的意义进行创造性的改编或续写。如前面对《孔乙己》中主人翁出场时,为表现其性格特征笔者组织学生加入了课文内容中没有的人物对话,就是学生创造能力的体现。还可以根据人物形象和剧情发展增添一些新的情节,如孔乙己在最后一次出现在酒馆之后如何死于饥寒交迫之中等。

(五)组织表演,调动学生表演积极性

在组织课本剧的表演时,教师起到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调整剧本的表演难度,安排学生的角色,指导学生通过语言、动作表演表现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组织学生进行舞台布置。通过多样化的表演方式,提高学生的表演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六)客观点评,将学生思维引向更高层次

在学生完成了课本剧的改编、表演之后,对剧本的改编和学生的表演进行客观点评,通过相互间的交流,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将剧本编演的创新和缺憾进行完善,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朱会芳.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编演课本剧为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才智,2015(35).

[2]陈亚华.初中语文教学中课本剧编演的实践与探究[J].华夏教师,2012(11).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课本剧实践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PEP《英语》六(下)课本剧Freer and happier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语文课本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