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邻避”变“邻利”
2017-01-12沈立
沈立
给周边的村民铺设公路、带来节日慰问外,还向周边居民优先提供一些低技术含量的岗位,解决其生计问题,真真正正地使其感受到园区是“好邻居、好伙伴”,使“邻避”转变成“邻利”。
诚然,垃圾处理设施属于邻避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邻避效应”,一度使各地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陷于停滞状态,个别突发事件甚至导致处理项目无法正常运营,进而对垃圾处理全链条造成影响。不过,近期记者在广东省内采访时却发现,各地在破解“邻避效益”上积累了宝贵经验。
佛山:
与邻为朋,实现共享发展
走进南海固废处理环保产业园的大门,放眼望去,眼前尽是一座座由不规则几何体组成、设计感十足的现代建筑;深呼吸一口,空气干净清新,竟闻不到一丝异味——若非两栋高耸的烟囱顶端依稀冒着白色的水蒸气,甚至让人难以察觉这里竟是一座每日处理3000吨固废的垃圾焚烧项目。
“把固废处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使其真正融入到居民社区,构建一个邻利型服务设施,实现共享发展,是我们从最初一直沿袭下来的发展理念。”南海绿电再生能源有限公司曾飞经理向记者介绍:南海固废处理环保产业园区坚持高标准建设、高标准运营、高标准排放的“三高”方针,污水污泥、垃圾渗滤液、飞灰等垃圾处理过程中的伴生物,均设有专门的处理设施,“一站式”解决,各项关键环保指标远低于欧盟标准。
“说实话,焚烧发电厂刚开始说要改建的时候,很多村民也存在极大的抵触心理,十年前这里烟很黑,味道又大,污水遍地。但现在看到这个园区绿树成荫,熏鼻的恶臭也消失了,环境大为好转。”家住产业园附近的村民丁先生表示:如今,作为附近的居民,人们随时可以预约进入厂区内了解运行情况。工作人员每次都很有耐心地讲解处理设施的必要性、运作原理、排放数据等。如是反复几次后,心里踏实多了,村民们也表示理解支持。
原来,南海固废处理环保产业园区内的设施均设有参观区域,加上目前正在建设的环保公园和环保展厅,旨在把园区建成一个工业旅游点,随时向周边居民、学生免费开放,并进而开展持续性的公众沟通与体验活动,让公众从科学的角度认识垃圾焚烧。此外,园区除了给周边的村民铺设公路、带来节日慰问外,还向周边居民优先提供一些低技术含量的岗位,解决其生计问题,真真正正地使其感受到园区是“好邻居、好伙伴”,使“邻避”转变成“邻利”。
记者在现场看到,与垃圾焚烧厂一门之隔的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南海校区前,一块崭新的大型LED显示屏矗立在那里,焚烧发电厂的各项排放数据实时显示其中,有无超标,一目了然。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距离我们园区仅300米,学生可以随时到产业园里的环保公园休闲娱乐,在环保展厅里进行科学探索,在产业园里对环保科学进行亲身实践。”曾飞告诉记者说:“目前轻工学院和产业园区域双方更是决定进一步实现‘无界化,把两个区域的围墙拆除,实现‘厂中校、校中厂,打造垃圾焚烧发电厂与社区和谐共处的标杆。未来,南海固废处理环保产业园内的环保公园、环保展厅和运营工厂等,将与轻工学院的工业展览馆、校区景观长廊等景点连为一体。”
据了解,南海固废处理环保产业园还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建立“瀚蓝环境学院”以及高层次科研平台,并在环保行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研究、学生创新创业、科研成果转化、核心课程开发等多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中山:
生态补偿,主导“让利模式 ”
近年来,随着群众环保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人开始参与到污染性公共项目决策中来,用各种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由于沿途各方利益无法协调,受损者得不到合理补偿而导致邻避项目一度停滞的例子比比皆是。
2014年年初,中山黄圃镇的乌珠村村民与中山北部垃圾焚烧处理基地之间发生了矛盾,村民通过上访、行政诉讼甚至围堵厂区大门等方式对垃圾焚烧厂提出抗议,基地运作一度陷入停滞。
有鉴于此,中山市从2014年年中起,开始探索引入生态补偿的做法,对于一些确实受到损害的市民,本着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原则,给予合理的生态补偿,争取群众的支持,帮助项目长远有利推进。
“优先考虑群众方方面面的利益、一切以群众为出发点、消除群众的心理抵触因素、打消群众顾虑是我们开展生态补偿工作的出发点,目的在于把垃圾处理项目的邻避效应减至最低。”中山市环境保护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
记者了解到,根据中山市财政局编制的《中山市垃圾综合处理基地生活垃圾处置设施环境实施细则(试行)》,生态补偿主要由进入基地处置生活垃圾镇区(不包括处置设施所在镇)缴纳的环境补偿金以及财政补贴共同支付,资金比例为各占一半,共24元/吨。而基地的所在镇作为获得补偿的对象,按照“保障性补偿为主,实物补偿为辅”的原则,用于基地受影响范围以及周边村的配套设施建设和管理、环境建设、公益建设和购买保险等等。
“通过生态补偿,中山在2015年成功破解了北部基地的邻避困难,并在此管理模式的基础上,2016年继续将这一创新模式经验在中心基地进行推广,取得了显著效果。”中山市环境保护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说:“截至目前,群众对垃圾焚烧处理项目普遍持肯定的态度,中心基地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扩容项目的公众参与调查工作在没有受到任何阻力的情况下推进,目前环评工作已顺利结束。”
无独有偶,位于潮南风华村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一经公布,立刻遭到了附近居民的反对。面对这种困境,2015以来,潮南区通过创新建立生态补偿和利益共享机制,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之下,充分尊重群众权益,通过利益共享,消除群众的抵触情绪,最终成功推动垃圾焚烧项目顺利建设。
在与村民沟通协商的过程中,潮南区按照“谁受益、谁付费,谁受损、谁受偿”的原则,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帮助解决项目所在地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潮南的做法首先是做好征地补偿,由区财政一次性向村民支付征地补偿费;其次,提供社会保障,项目运营期每年帮助村民缴纳医保、城乡居民社保;三是坚持利益共享,按人口每年给予固定的补偿;最后是扶持当地发展,帮助项目所在地区解决修建道路、修筑桥梁等基础设施和公共福利项目。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村民代表对项目落地和生态补偿方案一并表决同意通过。
“‘生态补偿制度自实施以来,获得群众普遍支持,成效显著,同时也为全国垃圾处理工作带来宝贵的借鉴经验。”原潮南区区委书记陈武南表示:生态补偿机制的本质是对利益重新协调分配。通过利益共享,企业出让一定的预期经营收益,政府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从而弥补村民对于土地被征收、生活环境可能被改变的心理预期以及项目实施后对道路交通等方面的实质性影响,达成了一种新的利益平衡。
深圳:
规划选址,源头上找问题
过去,邻避项目由于规划选址时论证不充分,缺乏多厂址必选、多因素分析。项目选址让人感觉缺乏权威性、科学性的保证。在规划选址时未能与区域今后发展结合考虑,简单地将垃圾处理设施与周边关系割裂、孤立建设,从而受到选址周边居民反对的实例比比皆是。
有鉴于此,深圳老虎坑环保产业园在厂区选址之初,就强调在项目属地社区广泛开展调研,与村社干部、群众代表等深入交流座谈,认真倾听群众意见,系统分析各方诉求,在建设规划的阶段上找出路。
“环保产业园三面环山,四周皆为工业园区,与最近的居住区直线距离均在数百米以上,规划超前、合理。”深圳老虎坑环保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说:“这样的成果,与项目建设伊始,主管部门统筹安排,城市规划、发展改革、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部门的通力配合,属地政府统一思想,形成一股合力不无关系。”
记者了解到,为了进一步规范垃圾焚烧设施的规划选址问题,今年11月广东拟定了《关于居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选址工作的决定(草案)》(一下简称《草案》)。《草案》明确了要坚持“规划先行”,进行选址方案比选,充分听取周边居民、专家以及社会有关方面的意见,鼓励采取原地扩建、改建和采用产业园建设等先进处理模式,避免垃圾处理设施重复选址和分散选址。
“在规划阶段,就着手考虑解决可能产生‘邻避问题的因素。”广东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黄诚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居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应该通过多个选址方案比选,最大程度兼顾社会各方利益。
事实上,在今年11月上旬,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和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就为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的用地规划划定了标准。
《意见》提出,要加强焚烧设施规划选址管理。项目用地纳入城市黄线保护范围,规划用途有明显标示。优先安排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用地计划指标,地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可根据当地实际单列,并合理安排必要的配套项目建设用地,确保设施同步或超前落地建设。
《意见》还强调,可将焚烧设施控制区域分为核心区、防护区和缓冲区,防护区为园林绿化等建设内容,占地面积按核心区周边不小于300米考虑。垃圾焚烧用地应该提前规划,设施选址应符合相关政策和标准的要求。同时,加强区域统筹,实现设施共享。不能擅自占用或随意改变用途,严格控制设施周边的开发建设活动等。
“在对生活垃圾焚烧厂厂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应重点考虑生活垃圾厂内各设施可能产生的有害物质泄漏、大气污染物、恶臭物质产生与扩散以及可能的事故风险等因素。”业内专家指出:在环评过程中,还要根据其所在地区的环境功能区类别,综合评价其对周围环境、居住人群的身体健康、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确定生活垃圾焚烧厂与常住居民居住场所、农用地、地表水体以及其他敏感对象之间合理的位置关系。
与此同时,垃圾焚烧厂绝非一旦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就可以一劳永逸。包括火电厂、垃圾焚烧发电厂、污泥焚烧厂、医疗垃圾焚烧厂在内的,或者是对周边环境影响严重、公众反映强烈的建设项目,都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回顾评价,环评不过关的项目将面临停顿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