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干预

2017-01-12苏青

家庭用药 2016年12期
关键词:糖化视网膜视力

苏青

刘红从原单位退休后,随做医生的儿子去了上海定居,一晃就是10年。某日,她突然接到原同事张咪的电话委托她帮忙挂个专家号。

3天后,面对眼前这个抑郁、肥胖、面色黯淡、视力严重减退的女子,刘红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她的记忆里,张咪永远是乐观苗条、白皙精致的“冻龄美女”,而且身体健康、视力良好。

接下来,刘红陪着张咪在上海某医院就诊,最后住进了该院的内分泌科。

“医生,我的眼睛还有恢复的希望吗?我才50岁啊,发现糖尿病也不过10年,而且也有吃药治疗的。8年前有医师建议我打胰岛素,我因为害怕打针拒绝了。”张咪说。

“你的视力减退是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所致。它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病情进展慢,病程迁延,一旦被确诊,很难逆转。对它的治疗主要是早期干预。目前对你的治疗主要是严格控制血糖、对症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就是说我眼睛没有恢复的机会了?”张咪失声大哭起来。刘红也为她难过。

近年来,因糖尿病导致的失明患者越来越多,这样的悲剧在国内屡屡上演。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危害

最新数据表明,目前国内糖尿病患病率约为11.6%(全国约1.139亿患者),并且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毫不夸张地讲,糖尿病已经成为全民公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危害患者健康的最主要原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些人将其简称为“糖网病”)就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该病可引起患者视力减退,严重者可导致失明。该病对患者的生活可造成极大困扰,已成为每个糖尿病患者心头的隐患。对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来说,由色彩斑斓的世界跌入黑暗,那该是个怎样的噩梦啊!

最近,美国糖尿病学会报道称,糖尿病患者失明的概率为非糖尿病患者的25倍。如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成为仅次于老年性视网膜变性的四大致盲原因之一。糖尿病患者病情越重,年龄越大,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概率越高。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是“着‘眼糖尿病”,其中的“着‘眼”可谓一语双关,既有“重视”的意思,又含“关注眼睛”之意。足见国际学术界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重视。

干预方法

1.控制好高血糖、高血压等危险因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根本原因是长期高血糖,因此控制好血糖是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键。我们如何判断一个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好坏呢?目前公认最好的反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状况的指标是糖化血红蛋白(也称为HbA1c或A1c),该指标通过验血即可获得。糖化血红蛋白的高低与是否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密切相关,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得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风险就低。按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订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7.0%以下。对于年龄较轻的糖尿病患者,如条件允许,糖化血红蛋白可控制在6.5%以下,甚至6.0%左右。当然,控制糖化血红蛋白也要量力而行,需考虑患者的低血糖风险及治疗成本。

高血压和血脂紊乱也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如能良好控制亦可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风险。按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订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在140/80毫米汞柱以下,三酰甘油应控制在1.7毫摩/升以下,总胆固醇应控制在4.5毫摩/升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2.6毫摩/升以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男性应控制在1.0毫摩/升以上、女性应控制在1.3毫摩/升以上。同糖化血红蛋白一样,这些指标的控制也要综合考虑,量力而行,具体措施最好咨询内分泌专科医师。

2. 及时筛查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起病隐匿,早期可无任何症状,只有通过特殊的检查才能发现,因此筛查工作特别重要。过去通常用眼底镜筛查,有异常的再用眼底荧光造影进一步明确。上述检查需要到眼科由专业人员进行,比较麻烦。很多患者在早期因为没有相应的症状,一般不愿到眼科进行视网膜病变的检查。等到患者出现视力减退再去检查的时候,往往视网膜病变已很严重,这时治疗效果已比较差。近年多采用免散瞳眼底照相,既简便又可靠,在内分泌科即可完成检查,显著提高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率。

1型糖尿病患者通常在发生糖尿病数年后才出现视网膜病变,因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通常在1型糖尿病诊断5年后进行。2型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诊断的时候就可能已经存在视网膜病变,因此在糖尿病确诊后应尽快进行首次眼底检查。

3.定期随访

第一次眼底检查没有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可1~2年复查一次眼底,轻度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可每年复查眼底1次,重度病变者可每3~6个月复查1次。妊娠妇女如患有糖尿病应增加检查频率。

4.规范治疗

良好的代谢控制不仅是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主要手段,也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重要措施。因此,对于已经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一定要将血糖、血压和血脂控制好。对于轻度的视网膜病变,可以使用羟苯磺酸钙等药物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可以采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而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往往需要激光光凝治疗。如果患者视力突然下降或失明,应立即到眼科就诊。

给糖友们的小建议

1.“管住嘴,迈开腿”即严格控制饮食,适度运动

根据专业医师意见严格控制饮食并注意营养搭配。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结合自身身体素质选择适当的、规律的运动方式,如快步走、慢跑等。

2.严格遵医嘱用药

许多人为了便利,拒绝注射胰岛素,选择口服降糖药。在使用口服降糖药的同时,时常忘记按时服药,导致血糖忽高忽低,这样会加速对身体微血管的损害。患者应听从医生的建议,避免以上不科学的做法。如果病情需要应及时采取胰岛素治疗,且应按时注射。如果以口服降糖药治疗,一定要定时适量使用,避免漏服现象发生。

3.密切监测血糖、肝肾功能,定期行心电图、眼底检查等

各地社区服务中心都有专人负责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进行管理,在那里监测血糖很便利。目前市场上有各种血糖仪,购置一台血糖仪在家进行血糖自我监测也是不错的选择,这对于采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尤为重要。确诊糖尿病的患者,建议定时(3~6个月/次)赴内分泌专科进行检查,监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肝肾功能、尿常规及眼底镜检、心电图检查等。

4.建议定院定医、保留检查资料

人与人存在个体差异,医师对一个糖尿病患者制定适宜的降糖方案也需要时间来摸索。建议患者复诊定院定医、保留详尽的检查资料,以节约个人看病时间及相关费用。

(作者每周一上午有专家门诊,周三上午有特需门诊)

猜你喜欢

糖化视网膜视力
如何防治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糖尿病患者为何要做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视网膜脱离相关知识,你了解多少?
保护视力等
视网膜脱离能治好吗
天天测血糖仍需测“糖化”
视力不好的犀牛
常吃煎蛋有危害
眼前一道“闪电”可能是视网膜病变
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心房颤动关系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