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尿病肾病患者如何选用降糖药

2017-01-12陈海冰

家庭用药 2016年12期
关键词:降糖类药物肾功能

陈海冰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在糖尿病患者中高达30%~40%,在美国,糖尿病是引起肾衰的最主要原因。由于糖尿病为终身性疾病,降糖药物需终身使用,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糖尿病合并肾脏损害的患者该如何合理选用降糖药物?在合理降糖的同时又如何不加重肾脏负担?

多项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强化降糖可有效延缓肾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糖化血红蛋白(HbA1c)降至7%可有效降低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降低大量蛋白尿的发展以及延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速率。美国糖尿病学会指南推荐:成人糖尿病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在没有严重低血糖发生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得接近正常值。

糖尿病肾病患者一旦出现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达到慢性肾脏疾病 (CKD) 3~5期(肾小球滤过率<60毫升/分钟)时,降糖药物使用需谨慎。慢性肾脏疾病3~5期时由于胰岛素和有些口服降糖药清除率的降低,肾糖异生功能受损等原因,易使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增加。1型糖尿病患者如果平均血肌酐在2.2毫克/分升时,发生严重低血糖的概率就会增加5倍。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性相对1型糖尿病患者低。

因此,伴有糖尿病的肾脏病患者必须严密监测患者血糖水平,必要时减少胰岛素和口服药物的剂量以避免低血糖的发生。不同的抗糖尿病药物由于其代谢通路和排泄途径各不相同,其在慢性肾脏疾病3~5期患者中使用时也有不同的要求。

磺脲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主要在肝脏代谢,药物以原型或活性的代谢产物自肾脏排泄。随着肾脏功能的逐渐下降,磺脲类药物的清除率也逐渐下降,因此要减少药物剂量以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第一代磺脲类药物,如氯磺丙脲和妥拉磺脲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慢性肾脏疾病3~5期患者应当避免使用这类药物。

第二代磺脲类药物,如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美脲及格列喹酮等。

格列本脲 主要经肝脏代谢为两种活性较弱的物质,其中一种为4-羟基格列本脲,活性为格列本脲的15%,通过肾脏排泄,增加了肾功能不全患者低血糖发生的风险,因而肾功能不全患者应避免使用。

格列吡嗪 主要通过肝脏生物转化而清除,少于10%剂量的格列吡嗪以原形从尿和粪便中排出,约90%的剂量经过生物转化后从尿(80%)和粪便(10%)排出。格列吡嗪的主要代谢产物是芳香羟基化反应产物,无降糖活性,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中低血糖的发生率较低,慢性肾脏疾病3~4期及透析患者使用时无需剂量的调整。

格列齐特 在胃肠道快速吸收,经肝脏代谢为无活性的物质,一般认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者可以使用。

格列美脲 经肝脏生成两种代谢产物,其中一种具有较弱活性且经尿液排除,增加了肾功能不全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性。

2007年美国糖尿病及慢性肾病临床实践指南推荐:慢性肾脏疾病3~4期及肾移植的患者格列美脲开始使用的最低剂量为1毫克/天,透析患者禁止使用。

格列喹酮 其所有代谢产物几乎无降血糖活性,95%以上由胆汁入肠道排出。肾功能不全时格列喹酮的代谢无改变,因此肾小球滤过率<60毫升/分钟时仍可服用。

α-糖苷酶抑制剂

α-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在小肠黏膜刷状缘竞争性抑制葡萄糖淀粉酶、蔗糖酶和异生麦芽糖酶,从而延缓葡萄糖和果糖等的吸收,以降低餐后血糖。

该类药物发生低血糖的风险性比较小。阿卡波糖约有<2%的原形或活性代谢产物经尿液排除。目前还没有关于血肌酐>2 毫克/分升(>177微摩/升)时α-糖苷酶抑制剂应用的相关临床研究。肾功能不全者注意调整剂量并监测肝功能,严重肾功能损害(肾小球滤过率≤25毫升/分钟)的患者禁用。

双胍类药物

双胍类药物主要通过肝细胞膜G蛋白恢复胰岛素对腺苷酸环化酶的抑制,减少肝糖异生和肝糖输出,促进无氧糖酵解,增加肌肉等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抑制或延缓葡萄糖在胃肠道的吸收等来改善糖代谢。

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很少发生低血糖,其主要的不良反应是乳酸酸中毒。二甲双胍是以原形在肾脏清除,而且有可能加重肾脏的损害,从而增加乳酸酸中毒的风险性。因此,在肾小球滤过率≤60毫升/分钟时,二甲双胍禁止使用。

格列奈类药物

在格列奈类药物中,那格列奈主要经肝脏代谢,83%自肾脏排出(其中有12%~14%为药物原形),<10%自粪便排出。当肾功能降低时,那格列奈的活性代谢产物增加。故慢性肾脏疾病3~4期以及肾移植的患者使用该药时应减少剂量,透析患者避免使用该药。

瑞格列奈92%的代谢产物经胆汁排泄进入粪便,8%的代谢产物经肾脏排泄进入尿液,该药快速起效、作用时间短,低血糖发生相对少。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各期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对瑞格列奈都有很好的耐受性,肾功能不全和肾衰患者无需调整剂量,但对重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向上调整剂量时应特别小心。

噻唑烷二酮类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具有降低蛋白尿的作用,可能是与噻唑烷二酮类的强效降糖作用有关,或者和降低血压有关。该类药经肝脏清除,在肾损害的患者中其清除率不会降低,不会增加肾功能不全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性,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时无需调整剂量,但存在潜在的导致液体潴留的副作用,因此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要慎用。

肠源性促胰岛素分泌剂

肠源性促胰岛素分泌剂包括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激动剂类药(如依泽那肽)和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如西列他汀)。

依泽那肽的代谢产物几乎完全经肾脏排泄,但肌酐清除率>30毫升/分钟时剂量无需调整。慢性肾脏疾病4~5期的患者,依泽那肽的清除率有大幅度降低,因此该类患者禁止使用。西列他汀有很好的耐受性,低血糖发生率低,主要以原形经尿液排泄。

目前有研究报道,胰高血糖素样肽-1激动剂可增加急性肾小管损伤的发生率。

胰岛素

糖尿病伴有慢性肾脏疾病3~5期患者推荐使用胰岛素。但是,晚期肾病患者应当减少胰岛素用量。美国医师协会推荐,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10~50毫升/分钟时,胰岛素用量减少25%;下降到<10毫升/分钟时,减少50%。对于血液透析的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容易发生低血糖症,而透析结束后易发生高血糖的情况,推荐在进行血透时使用含糖透析液,常规透析治疗应用含1克/升葡萄糖的透析液。同时,放宽血糖控制标准,血液透析阶段空腹血糖水平控制在8.25~11.1毫摩/升,餐后2小时控制在11.1~16.5毫摩/升较为安全。透析当日胰岛素应减量或上机后进食少量的食物,可避免胰岛素相对过量而发生的低血糖。透析后胰岛素剂量增加以防止高血糖的发生。而腹膜透析后胰岛素的使用剂量,国外通常透析后使用剂量为透析前皮下应用剂量的2~3倍。

总之,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的降糖治疗,要兼顾降糖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重视自我血糖监测。对于慢性肾脏疾病1~2期的糖尿病患者强化血糖治疗,有效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对于慢性肾脏疾病3~5期的糖尿病患者,应正确评估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的肾脏损害程度,合理选用药物。对于透析患者的降糖治疗首选胰岛素,透析中及透析后需密切监测血糖的变化,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防止低血糖或高血糖的发生。

(作者每周四上午有专家门诊)

猜你喜欢

降糖类药物肾功能
药品带量采购政策下某院心脑血管类药物的采购情况分析
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及对血脂、炎症指标的影响
优质护理对早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功能的改善评价
糖尿病性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血液透析护理体会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门诊药房2型糖尿病的药学分析
他汀那些事
有些人需要强化降糖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血清胱抑素C在冠脉介入相关肾功能损害中的应用价值
肾功能不全怎样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