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现状、问题与建议
2017-01-12黎聚才江宏
黎聚才+江宏
中小学教师由于受教育评价制度、自身生存环境以及教育教学惯习的影响,缺乏成果物化意识,不能自觉主动地将教学、教研、教改、育人等成果进行积累、传播与共享,这就阻碍了选修课程的深度发展。
一、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产生背景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项目于2015年4月启动,历时一年多。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是为了深化全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促进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目前,首批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处在中期建设阶段,第二批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名单已经评审公示,这就需要进一步理清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标准与策略,进一步完善管理与指导机制。
二、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从评审立项的结构布局以及项目建设的进展状况来考察。
(一)精品选修课程的立项分布
1.按课程类别分类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分为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兴趣特长以及知识拓展四个类别。从表1可见,课程类别分布极不平衡,其中兴趣特长类和知识拓展类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80%以上;社会实践类和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是实现普职融通与改进学习方式的有效载体,由于申报数量过少,导致立项比例不足20%。
2.按区域布局分类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评审在注重质量优先原则的基础上,同时关注区域协调发展。从表2可见,课程区域分布不太平衡,其中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约75%;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由于申报数量过少,导致立项比例约25%。
3.按城乡布局分类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是促进学校特色内涵发展的有效载体,为此就必须考虑项目的城乡合理布局。从表3可见,项目城乡分布极不平衡,其中首批城市高中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90%,第二批立项比例降为81%;农村高中由于硬件不佳以及师资力量欠缺,加上成果意识淡薄,申报数量不足、水平不高,导致立项比例偏低。
4.按学校类型分类
全市普通高中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数量相当,但重点中学集聚着优质的办学资源和条件,办学水平与质量也明显高于非重点中学。从表4可见,重点中学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80%以上;非重点中学立项比例不足20%。
5.按学科划分分类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旨在为全市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选修课程体系,为此就必须兼顾学科协调发展。从表5可见,学科分布存在较大差距,体育与健康、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通用技术等学科立项数量较多,而化学、物理与生物等学科立项数量则较少,这与教师的固有思维息息相关,高考学科教师常常只注重必修内容的教学,不善于去挖掘相关学科的选修教学内容与方式。
(二)精品选修课程的建设情况
1.多数学校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基础较好,课堂教学水平较高
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以来,各普通高中学校充分释放师生的课程开发权,积极开设校本选修课程,不断加强选修课程评价。从课程师资与水平、课程定位与价值、课程纲要与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支持与保障等维度出发,确立了精品选修课程的立项名单,这就确保了精品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水平和前期建设基础。从调研反馈的情况来看,多数项目组在立项后,进一步梳理了课程纲要与教材讲义,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重视课堂教学研讨和改进。
2.部分区县与学校建立了建设管理机制,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不少区县积极贯彻执行市教委关于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相关文件,对于项目建设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场地保障和组织保障,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和教师的自主精神。此外,部分区县还针对市教委政策精神,制定了区县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相关配套文件,通过专家引领、学校支持以及经费保障,对区县精品选修课程的规划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统筹培育的作用,实现了学校选修课程的合理规划、区县选修课程的精心培育以及市级选修课程的精品示范,形成了三级联动机制,有利于项目建设的持续深入发展。
3.多数学校着手系统规划校本选修课程,发挥精品的示范作用
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目的之一,在于发挥其辐射示范的作用,借鉴精品选修课程开发、实施、评价与管理方式与方法,将其运用到其他选修课程建设与发展中,进而构建层次清晰、递进有序的选修课程体系。比如,重庆八中经过引领探索阶段、成长系统阶段以及成熟深化阶段的发展历程,不断推进校本选修课程的系统规划与发展,学校探索必修课的选修模式以及选修课的内容整合,并在每个学科选择3门课程作为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范畴,同时以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来探索尝试相应的教学方式,并在其他选修课程中推广和应用。
三、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的现象
对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的立项申报,课程负责人、学校领导以及区县教委都很重视,对项目申报表认真填写、反复研讨。然而,获准立项后却疏于建设与管理,对精品选修课程的深化研究与建设不够。如有的精品课程团队,立项后没有组织相关的教学研讨,在课程标准研制、教材修订完善、教学资源建设以及精品案例搜集等方面没有进展。区县和学校层面的跟踪检查、管理、投资有时不能及时到位。学校普遍缺少“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二)师资团队建设发展不平衡
在调研中发现,师资团队建设主要存在部分课程负责人年龄老化以及主讲教师团队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比如,部分课程负责人即将退休,课程团队却暂时没有能够承担起精品选修课程建设与管理重任的教师,因此积极培养接班人就成为当务之急。老中青相结合、各专业相匹配的师资团队,有利于精品选修课程持续性、综合性发展。部分课程团队主讲教师数量过少、年龄结构与学科结构也不尽合理。
(三)成果物化意识普遍比较淡薄
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成果一般可以分为基本认识类、操作技术类和实践探索类,具体表现为调查报告、实施方案、教材、评价标准以及精品案例等。中小学教师由于受教育评价制度、自身生存环境以及教育教学惯习的影响,缺乏成果物化意识,不能自觉主动地将教学、教研、教改、育人等成果进行积累、传播与共享,这就阻碍了选修课程的深度发展。
四、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措施建议
(一)教育行政部门要出台管理办法,建立定期督导机制
为了加强和完善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管理,确保项目立项、建设、验收工作的顺利实施和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市教委有必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必须明确管理的组织机构,廓清相关机构的职能职责,确定申报与立项、建设与指导、评审与验收、应用与推广的内容与要求。此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启动市场建设阶段、中期建设阶段以及评审验收阶段的定期督查机制,协同教研机构做好督查与指导工作,确保建设质量和水平。
(二)各级教研机构要深化项目研究,加强项目调研指导
教研机构的主要职能在于研究、指导与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总结推广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精品选修课程建设作为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有效载体,教研员有必要深入研究选修课程建设的策略与方法、指导选修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服务建设成果的提炼与总结。为此,教研员有必要加强精品选修课程建设项目的调研指导,促使项目学校推出精品成果,并在全市发挥辐射效应与推广作用。
(三)普通高中学校要明确建设目标,注重总结提炼成果
要实现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顺利推进,普通高中学校必须明确建设目标,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实施方案。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对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目标、内容、步骤、保障以及预期成果做出明确的规划,这能够很好地统筹与引领精品选修课程的建设与管理。
2.编制课程标准。课程团队要从选修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以及实施建议等维度着手,提出基于学生学习基本要求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3.加强教材建设。教材是重要的教学材料,进行教学内容编排时,要主题鲜明、线索明晰、突显课程目标;布局合理、结构科学、符合学习规律;生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作业适当、活动适合;体现个人经验、乡土知识、民族文化与国际视野的结合。
4.重视团队培育。精品选修课程的建设、深化与发展,需要教师着力挖掘选修课程的育人价值,着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些都离不开课程团队的实践智慧与研究能力。团队培育要评选校内优秀教师,优化团队年龄和学历结构,加强针对性培训,重视学校文化建设。还可以把培养对象范围扩大到校外,加强学习与培训。
5.深化课程评价。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发展,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真实反映学生参与精品选修课程的态度与成果;对课程本身的评价,重在针对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目标、内容与实施等要素之间的一致性与科学性进行修订与完善。
6.发展精品案例。对精品选修课程的典型案例进行文本和视频材料的录制,可以发挥教学实录在教师教学研讨中的作用,促进教师自我反思,同时也可以作为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的物化成果。
在明确选修课程建设目标与内容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精品选修课程深化建设,课程团队要积极总结提炼建设成果,重视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与收获、问题与困惑进行梳理,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改进与完善提出建议与策略,形成相关成果,并不断提升成果意识,增强物化成果的科学性与可推广性。
作者单位: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