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故我在”的尴尬与精彩
2017-01-12孙成存
孙成存
课堂对话,是师生基于知识这一载体的表达、倾听、应答、评价,是“我说故我在”的主体彰显和互动生成。然而,在课堂对话中,到底应该确认什么、抵抗什么、警惕什么,实在是个“巨大”的问题。
一、有思维爬坡的对话才是真精彩
听过一节《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的公开课,课上有一个交流环节,一个学生说:“循环小数难就难在无限的小数位数,所以,我的办法是想方设法‘剪掉无限循环小数的‘大尾巴。策略就是用扩倍的方法,把无限循环小数扩大十倍、一百倍或一千倍……使扩大后的无限循环小数与原无限循环小数的‘大尾巴完全相同,然后这两个数相减,‘大尾巴不就剪掉了吗?”这样的回答既有对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的高度概括,又有对数学规律的普遍概括;思维严谨,结构完整,用词准确,比喻和反问的运用娴熟巧妙,连听课的教师都自愧不如。
然而,这样的“精彩”是真实的吗?窃以为,不一定非要把“行云流水”的回答作为课堂对话的标准,也不一定非要把“顺畅精彩”的回答当作学生学懂的标志。毕竟优秀的学生是极个别的。如果一堂课不顾及大多数学生,看不到大多数学生“抓耳挠腮”的表情,看不到有那么一番“纠结折腾”的过程,甚至有那么一点“语无伦次”的痛苦,那么,这样的课是不真实的,也是有缺憾的。课堂对话的精彩是学生经历了思维的爬坡之后的结果,还是课前精心的“包装”之后的展示和表演呢?只有前者才是值得称道的。
二、教师的“盖棺定论”和学生的“言说断流”
以下是《方向和距离法确定位置》的教学片断:
师:在辽阔的大海中,一艘远航的客轮发生了故障。假如你是船长,向外呼救时,怎样向外描述客轮所在的位置?
生1:在大海上。
师:大海太大,应该有更明确、更具体的位置确定。
生2:(未被教师点名,脱口而出)用“经纬线”确定位置。
师:(没有对这种方法做评论,直接出示了PPT课件)如果客轮发现了小岛,确定渔船位置需要几个数据?
生3:两个,方向和距离。
仅仅因为在本课的教学中,需要的是“方向距离法”,而“经纬线法”是下一个例题才涉及的内容,所以,学生提出用经纬线确定渔船位置的方法,没有得到教师的及时回应。教师不想打乱自己的教学设计,这固然没有错,但是借此对这个学生的回答摁下“删除键”,则是对学生积极性的直接打击。
听过一堂《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公开课,当教师说:“两地相距6千米,他们相向而行多少时间相遇?当然,如果背向而行的话就不能相遇了。”角落里发出一个声音:“那不一定。”教师疑惑:“为什么不一定,不是越走越远了吗?”学生不服:“因为地球是圆的,走下去总能相遇的。”老师想也不想:“你说什么呢?那么远,猴年马月才能相遇,你真是不切实际,太能幻想了!”课后追踪这个学生,他竟然真有办法:可以知道地球的半径r,设时间为t,可以列出方程“2πr=2t+t+6”得出结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问题的价值不在于“不切实际”,而在于依据为何,有没有思考和拓展的价值。教师应该同时睁开两只眼睛:一只眼引领学生进行常规的数学训练,而另一只眼拨开教学中的迷雾和黑暗,辨清学生将要脱口而出的话语,辨清课堂或对话中的一线生机、岔路口、转弯处,看清“数字背后的事物”,看清那些险些忘却的东西。
精彩的课堂对话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应答关系,绝不止于教师依照“标准答案”画一个圈,诱导学生往圈里钻,而更在于通过自由、平等、开放的对话,启发对话主体的思维,创生出更多的可能性。教师应该经常放权,多追问学生“还有什么方法”“如果问题改变为……你有什么解决方法”“还能够提出哪些问题”“自己的问题与原问题的区别是什么”“你的解法与同伴的解法区别在哪里”等,在不断的碰撞中,促进学生思维爬坡和拓展,真正生成课堂对话的精彩。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昌县第五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