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对话的五个偏误

2017-01-12周攀

今日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套话偏误情境

周攀

课堂对话是改变教师“独白”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重要手段。教师的提问,则是开启对话、促进对话有序深入的必要前提。本文将梳理课堂对话中提问与回答的几大偏误,以期引发大家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第一,浅层问答是空对话。语文课堂上常出现“辛弃疾是哪个朝代的词人”“五柳先生是谁”等问题。这些问题太过表层而机械,只需要学生简单再现“是什么”“对不对”等显性知识,因为问题没有内涵,提问就仅仅停留于形式,谈不上有效的课堂对话。苏格拉底认为老师的角色像是“助产婆”,通过向学习者不断提问而使其获得智慧的方式被称为“精神助产术”。苏格拉底用深入讨论的方式,比如先提出“人是什么”“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这样有深度的问题,再巧设矛盾,“人若是两足直立无毛的动物话,那拔了毛的鸡呢?”“欺骗敌人是道德行为吗?”继续追问,层层辩驳,诱导对话者生成哲学的智慧,课堂提问亦如此。

第二,缺少情境的问答是硬对话。课堂所提问题,要基于文本的语境和学生的智力特点,如果把问题设计与问题情境相割裂,硬生生地将缺乏情境的“裸问题”径直抛给学生,往往难以收到预期效果。同时问题的情境创设还应考虑学生的日常经验和思维特点,与学生生活接近的对话主题尤能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兴趣。例如动画片《大鱼海棠》故事背景和角色名字都源自《逍遥游》,这二者联系就构成了一个极佳的问题情境创设的角度,利用此设问既能汲取学生的已有经验,又有助于生成鲜活的知识习得体验。

第三,套话问答是假对话。这里所说“套话”是指公式化的会话内容,语文课堂对话中不乏此类外强中干、不明所以的成分。比如《祝福》一课老师问:“是什么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学生频频回答是黑暗的社会、封建礼教、贞操观念等,这些答案正确但是空洞笼统,老师若是再继续追问什么是封建礼教、贞操观念,在文中体现在哪里,可能学生才会意识到他陷入了套话的漩涡,即对那些不假思索的或脱口而出的答案自己并没有理解透彻。所以真诚的课堂对话应该围绕论题,言之有物,敞开思维大门但又有理有据,形成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不断体认、反思、重构和创造的精神过程,而不是任由概念、“帽子”、套话、套路满堂飞。

第四,预定了答案的问答是死对话。一个好的问题设计最终能否生成课堂对话,还要看老师对答案的反馈和评价。比如在某次语文思维力培养大赛的示范课上,笔者发现,在对问题充分讨论和表达之后,老师极力纠缠于学生的措辞,最后原封不动地抛出了课件预定的标准答案,而在笔者看来无非是换了个同义表述。这种做法,一方面限定学生思维,一方面挫伤他们对话互动的积极性。太阳的颜色不止一种,同样课堂提问的答案(尤其是发散性问题)理应也是多元的。问题解决方案的多元性、丰富性甚至不确定性,是生生头脑风暴,师生平等对话下的必然特征和结晶。师生对话中超出预设范围的思维火花、意外花絮、创新答案往往是课堂的惊喜之处和神来之笔。

第五,无序问答是乱对话。课堂对话提倡精神思想的狂欢,但绝不能就此以为课堂对话可以随心所欲和无章无序。对话课堂中的提问,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老师既要圈定问题的范畴,明确作答的要求,可能还要适时地对讨论方向和重点进行纠偏。《小团圆媳妇之死》一文,有学生认为婆婆吝啬虚伪是造成小团圆媳妇的死因之一,就此师生陷入了对吝啬虚伪的普遍现象的激烈争论中,反而没有结合文本来具体审视所指控虚伪吝啬的依据是什么,补充婆婆一家的生存境况怎么样,入情入理地分析婆婆的责任在哪里,结果问题既没有解决,场面也有些失控,这就造成课堂对话与教学目标的冲突。

因此,走出课堂对话迷局,就要纠正对话的偏误,以有效问题为导向,由问题情境来激发,在思想对话中交锋,从动态问答中生成,促进课堂对话走向深入。

作者单位:重庆市南开中学校

猜你喜欢

套话偏误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阅读,不妨先清除你头脑里的虚伪套话
“一……就……”句式偏误研究
护患情境会话
新HSK六级缩写常见偏误及对策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征集官话易祛除官话难
介词框架“对……来说”的偏误分析
我的“套话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