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把园本之“脉”,贴地而行做课程

2017-01-12钱小芹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小木屋香肠园本

钱小芹

幼儿园所用课程是否适宜、适切直接关系到幼儿学习、游戏乃至一日生活的质量。传统的幼儿园课程往往具备课程研发地的地域特色,到了各地幼儿园都有“水土不服”现象。如,找不到课程中的资源、与孩子的经验不能产生链接等等。因此,如何把握好本土资源,关注本土幼儿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经验,做好自己的园本课程研究成为幼儿园教师的必修内功。

一、园本课程建设中的脉络走向

在过去的园本课程建设中,我们常常是将与该主题相关的内容统统打捞进来“一锅炖”。而新的课程观认为:任何一个课程的建构都应该是有规律可循的。好的园本课程的架构有其自身的脉络走向,就像一片树叶,都有属于自己的叶脉。

1.由浅入深,把好孩子认知发展的“脉”

孩子对事物认知是逐步深入的过程,我们在一节集体活动中往往能够遵循这一规律,而在课程的建设中这一点却容易被忽略。如在“好忙的年货市场”主题中:第一周,我们带领孩子参观大润发,通过看标记了解大润发超市进出口的路线、货品分类摆放、购物的流程等等;第二周,在第一周经验的基础上实践超市自主购物,每个孩子带10元钱,分成若干个小组,在家长志愿者的陪同下,自主挑选商品、自主结账;第三周,在第一、二周经验的基础上开跳蚤市场,不光是体验了买卖,还体验了如何建构一个市场(装饰、命名、布局、开放时间等),如何建立、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卖什么样的商品、如何根据现有的数学能力定价、如何解决同伴之间想购买同一件商品的冲突等)。从这三周不难看出孩子对于市场的认识是如何由浅入深的。把好孩子认知发展的“脉”,孩子才能循着科学、合理的路径把学习走向更广阔更纵深的境界。

2.顺理成章,把好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脉”

园本课程建构的过程中还必须对主题本身有充分的认识,追随事物发展的轨迹去认识事物会更加顺理成章,孩子们更加容易接受和掌握。比如“小木屋”主题:我们从设计小木屋的造型开始,然后根据造型、尺寸决定用料的多少、需要的工具、聘请木工顾问、学习如何用锯子取料、学习钉钉子、打磨,最后到小木屋如何搬迁到指定位置,孩子们跟随小木屋项目完成的过程一步步深入学习。在这样的过程中,虽然每天都在向书本、木工爷爷、老师、同伴学习,但孩子们没有感觉到哪是语言活动,哪是数学活动……老师与孩子都沉醉于课程中,有着无穷的探索欲望和研究兴趣,从而进入了学习的更高境界。

3.以时间为序,把好追根溯源的“脉”

面对新事物时我们往往会刨根问底,这个事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怎样发展变化的,我们现在可以怎样做。如中班的“春天”主题以风筝为主线,则从源头开始寻找——找找古诗中的风筝、古画中的风筝,然后参观现代风筝展,最后再来学习制作风筝。小班的“美食过大年”同样如此,从探究传统过年美食是怎样产生的、古人赋予它们的寓意是什么,到今天新的过年美食的拓展。以时间发展为脉络是极常见的一种形式,老师把握起来也很容易。

4.以空间为度,把好逐步开拓视野的“脉”

在有些课程中也会出现各项内容彼此一样重要,时间上先后也不太明显的状况。如中班的装扮新年主题,装扮教室、装扮走廊、装扮自己,这些都是同一维度的活动,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最近的关注,从身边开始,装饰自己,装饰教室、装饰走廊、装饰楼梯、装饰大厅,孩子的视角在不断改变,关注的空间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充实。教师跟着孩子一起开拓课程,孩子的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

二、园本课程建设中的几个关键点

1.朴素的选题观

不少幼儿园煞费苦心,想出新点子,如做一个艺术节或者科技节、童话节之类,这当然也是好的。但笔者以为,园本课程的起始可以从普通的、最具共性的事物或事件上来,如假日课程、季节课程等。这些是每个孩子都必定要经历的,孩子们对此有着相同的背景和生活经验,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更容易唤醒孩子的共鸣。片面追求创新往往使得课程离孩子的生活越来越遥远,难免有花架子、凑热闹之嫌。

园本课程的选题还可以从孩子的兴趣点上来。最近孩子最感兴趣的事物是什么?孩子说得最多的话题是什么?在“朋友之家”主题中,孩子们用纸箱搭建了自己的朋友之家,让抽象的友谊有了具体的依托和安放,他们极其喜欢,可是好景不长,纸箱房子破了,孩子们补了又补,最终还是不得不扔掉了。“要是有个牢固的小木屋就好了”,这是孩子们的共同心声。项目课程“小木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融合的本土特色

现成的课程用起来虽然省心,但不接地气,难免变成纸上谈兵。而园本课程很好地避免了这一现象。如:在古城如皋,家家户户过年必定要灌香肠,如皋人过年没有香肠就会觉得没有年味。因此,在“过大年”的主题中,孩子们在幼儿园里跟老师、家长一起灌香肠、晾晒香肠、品尝香肠。他们亲身经历了香肠从制作、晾晒到煮熟、分享的完整过程。这样的课程从孩子的生活中来,与他的已有经验很容易产生链接,是更加适宜的课程。在该主题中我们还融入了参观馒头店、做馒头、蒸馒头、馒头分享会系列有如皋地域特色的年俗活动,使“过大年”这一园本课程有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只有考虑到与地方特色内容的融合,园本课程正真成为贴地而行的课程。

3.实践中的自主性

园本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常常以年级组备课的形式统一课程的主题、脉络走向、各项活动的安排。这样的备课形式能够集思广益,保障课程的质量。但是同时也存在将课程固化的问题——每个班级每个老师完成同样的活动。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所以在集体备课的时候,我们不能备得太详实,应该给每个班级留有自主空间。让具体实施课程的老师通过二次备课的形式将课程班本化。中班的红红火火过大年的主题中,集体备课时确定以红色为主色调,各班老师跟孩子一起商量用何种形式装扮新年。中一班制作了水墨画花瓶插了孩子们制作的红梅,中二班制作了红色的拉花,中三班制作了红色的鞭炮……老师们不仅与孩子孩子们商量用什么装扮,还商量,今天我们装扮哪里,明天继续装扮哪里。课程的走向跟随孩子的关注点灵活地向前伸展,在这样的课程中孩子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4. 发展的可持续性

不少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和实施时搞得轰轰烈烈,结束了就弃之高阁、打入冷宫。园本课程建设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与完善。

园本课程的形成是逐步完善的过程。实施已有园本课程时不能只是拿来主义,要根据这一届孩子的发展状况、身边资源的改变等,去掉不能与时俱进的内容,根据需要增加新的内容。课程反思尤为必要,因为这有利于下学年度开展时能扬长避短,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调整,使之更趋完善。

园本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每学期开展一个新的园本课程,同时完善已有课程。精品课程应该成为幼儿园传统课程。我园每学期只完成一个园本课程,这个课程会做得非常详实,从备课到教具、学具、课件制作等各种课程资源的收集,都有专人负责。因此,课程结束的时候,我们不仅有一本书,还有一套电子资料,以及一套教具学具资料,确保在下一个学年度能够顺利使用。通过创设新课程、完善旧课程的动态化管理,整个幼儿园的课程不断优化,越来越园本化、合理化。

园本课程研究,在促进幼儿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主生成课程的能力,这也让园本课程研究走向班本课程甚至生本课程研究,使幼儿园课程真正成为贴地而行的适性课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如城镇安定幼儿园)

猜你喜欢

小木屋香肠园本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园本课程开发的迷失与回归
《草原上的小木屋》——拓荒者的奇妙之旅
嘿,那个夹香肠的面包
春穗奶奶的小木屋
香肠有段相思
“大丰收”和小木屋
运用多元智能构建园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下香肠雨了
下香肠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