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远:共筑合力,破解教育难题
2017-01-12黄瑞
黄瑞
基础教育要树立多样化人才的人才观
《今日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树立强烈的人才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成绩有目共睹。但是学生课业负担偏重也一直是问题,社会上存在以学历论人才、“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等误区。究其原因,是缺乏正确的人才观。您认为基础教育需要树立什么样的人才观?
顾明远:我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人才”时是这么强调的:“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更加重视教育,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从这个角度而言,人才是强国之基。那么,什么样的人叫人才?我的观点:一是人才是多样的,只要热爱祖国,有社会责任心,勤奋工作,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就是人才。二是要区分天才与人才。天才是人才中的杰出者,有重大发明创造,为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三是要树立人人都能成才,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培养多样化人才的人才观。
厘清人才观了,就可以看清误区了。分数不是唯一标准。人的天赋是有差异的。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人都有8种或者9种智能,但是智能的结构是不同的。就拿思维品质来说,有的人逻辑思维比较强,有的人形象思维比较好;有的人思维敏捷,有的人思维迟缓;有的人思维开阔,有的人喜欢钻牛角尖,等等。如果用一种模式、一种标准去培养学生,很难取得圆满的效果。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儿童的特点、特长、爱好因材施教,才能获得成功。同样,家长要找准孩子的“起跑线”,要了解孩子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不要与别的孩子攀比。“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问题是不了解孩子,都期望孩子成为天才,造成人为的、无序的竞争。最后受伤害的是儿童,是我们民族的未来。
《今日教育》: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往往容易走向“育分重于育人”的误区。您是怎样认识“立德树人”的呢?
顾明远:立德树人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核心。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立德树人是我国的优秀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既强调个人道德主体精神的弘扬、个人精神境界的追求,又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从而正确处理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立德树人是时代的要求。当前我们的教育正遭遇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挑战,青少年受到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如果我们不能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加以引导,青少年可能就会迷失方向,走入歧途。加强道德教育是当前形势的迫切要求。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26日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养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立德树人,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教育的全过程。纵向来讲,从幼儿到研究生都要用适合的、有效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横向来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教育发展关键在教师
《今日教育》:基础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离不开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对于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您有何建议?
顾明远:对基础教育来讲,促进教育公平、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是最重要的任务,而关键在于教师。如果没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教育投入再多,也只能打水漂。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师范教育经历了一场大的变革,初衷是想通过综合性大学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的参与来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今天来反思这场变革的经验教训,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师范教育体系的建设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需要考虑到我国师范教育发展的历史、现有的条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体系。
师范教育本身要改革。幼儿园、小学师资可以由师范院校教育学院本科或师范专科学校来培养。最好由师专招收优秀初中毕业生,五年一贯制培养。幼儿园和小学教师需要知识能力的全面性,能歌善舞,初中毕业生可塑性比高中毕业生强,容易培养。他(她)们毕业后边工作边进修,通过继续教育,逐步达到本科甚至研究生的专业水平。中学教师由师范学院本科培养,逐渐做到本硕连读的模式。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和几所水平较高的省级师范大学,借鉴发达国家师范教育模式,师范生先在专业学院学完本科课程,再到教育学院接受教师专业培养。培养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要制定各级教师的培养规格和课程方案,在提高整体质量的同时加强教育专业教育,加强师范生与教育实际的联系。教育学院要做到科研与教学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着重培养师范生教书育人的能力。这样,有层次、有步骤地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师范教育体系。
《今日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见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好老师首先要有好的师德。您曾说,当前“我国教师学历是提高了,我现在担心的不是教师的知识水平,而是教师职业道德缺失”。您认为师德应当如何塑造?
顾明远:首先,要把好教师入职关,师德缺失者不能当教师。国家教师资格考试首先要考察其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在教育实习期考察其师德。
其次,让每个教师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教师不是一般谋生的职业,是培养人的心灵的职业,是关系到儿童的成长、家庭的幸福、民族的未来的事业。教师责任重大,对儿童个体来讲,关系到他的一生;对家庭来讲,一个孩子的成功,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对中华民族来讲,只有我们年轻一代茁壮成长,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因此,传承文化,培养人才,使我们下一代健康成长,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要有奉献的精神,要用高尚的品德、博学的知识去感染学生。学生总是把老师看作最高尚的人、最可信赖的人,是自己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是用自己的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师德是教师的灵魂。
再次,改进教师教育,把师德教育纳入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中,树立师范生的远大职业理想;加强师德宣传,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20世纪50年代的师范生一入学就要进行师范专业思想教育,观看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许多学生看了为之感动。我国有许多这样的农村教师,如“天梯之上”的李桂林夫妇,他们的事迹非常感人,应该作为师范生的学习内容。
最后,严格师德考核,促进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强化师德监督,有效防止失德行为;突出师德激励,促进形成重德的良好风气;规范师德惩处,坚决遏制失德行为蔓延等。
举全社会之力治理“教育污染”
《今日教育》: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您曾撰文《全社会来共同治理“教育污染”》一文,其实也是赞同举全社会之力共同治理教育难题,能具体地谈谈吗?
顾明远:过去我们搞工业,追求GDP,结果污染了环境,现在治理起来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其实,片面追求升学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教育领域的“GDP观”。因为追求“教育GDP”而产生对儿童的危害,是不是也可以称之为“教育污染”?它破坏了学生对学习本真快乐的体验和创造力的发挥,影响了教育培养人、发展人的基本功能,使教育不断异化。
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教育更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为此大家要觉醒起来,真正下定决心,举全社会之力来治理“教育污染”。我认为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转变教育观念;二是建立、完善教育制度,依法治教。
各级政府要转变观念,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要用升学率、考试成绩来评价学校、评价教师。推进素质教育,让教育回归教育本真,使学生得到全面而个性的发展。
家长的观念要转变,不要给孩子预设他的生活和前途,不要拔苗助长,要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人人成才的观念,热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理解和信任每个学生,把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自动、生动活泼地生活和学习。
政府要改进教育治理方式,简政放权,克服“教育GDP”的观念,明确学校职责,不要把所有社会责任都加在学校身上。要改革评价制度,把校长、教师从分数中解放出来,这样校长、教师才能放开手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教育的病理不仅仅在教育本体,教育的病是社会病的征候。因此,要改善中国的教育,就要给教育提供良好的生长土壤、优越的生态环境。九十多年前鲁迅在北师大附中的讲演《未有天才之前》中说:“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的,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我们今天的教育就需要社会给予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社会,包括学校教师、家长、政府官员、用人单位、媒体都要有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用实际行动支持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