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型阅读教学在语文课中的应用
2017-01-12姚志华
姚志华
人类正步入对话的时代,对话正逐渐成为人们的生存状态。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样式,从国际事务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政治领域到学术领域,“对话”已经成为人们达成目的的有效策略。我们注意到,对话的潮流也波及到了学校教育领域,统一的标准受到怀疑,教师的权威面对着直接的、实际的而非思想上的挑战。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指出,由于几千年旧的传统教育的影响,儿童的大脑、双手、嘴巴、空间、时间都被束缚着。他大声疾呼冲破旧的教育传统,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提出“六个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意在把学习的基本自由和权力还给学生。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今天的学生被解放了吗?实事求是地说,还是没有。回顾教育的过去,我们可以毫不客气地把传统教学比作“传话教学”。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从教的角度去思考怎样提高课堂效率,讲课追求行云流水、滴水不漏,课堂俨然成了教师展示教学技巧的舞台;课堂上往往是教师和几个尖子生在唱戏,其余学生当观众,课堂中缺乏广泛的、多向的交流,大多数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被忽视;在阅读过程中,把理解教材当作目的和中心,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师生成了教材的奴隶,阅读过程中的顿悟、美感、灵性、想象被忽视。这种长期以来的“牵引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独特个性,磨灭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21世纪的阅读主体——学生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人格的健全和个性的发展,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大大增强,喜欢独立思考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果阅读教学仍然一味要求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文本,就不符合学生的发展实际。“对话型”阅读教学为学生发表见解、发展个性提供了广阔的时空。由此可见,对话教学适应对话时代的精神,正成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建构“对话型”的阅读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它作为新的教育精神和现代教学改革的方向则是无可争议的。
本文探索的“对话型”阅读教学,是指以小学语文课堂为特殊空间,以文本为凭借,师生均以主体的身份(师为教的主体,生为学的主体)参与交谈和交流的一种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质的教学方式。它不仅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观点、主张的对话、交流,而且还指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灵、情感的对话交流。
一、“对话型”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首先,《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阐释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对话和交流的关系。其次,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和合作、对话等学习方式,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再者,著名教育家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在他看来,教学原来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最后,美育的理论观点:现代美育提倡有机地把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和道德性融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全面掌握知识,开启智慧,陶冶心灵,培养高尚人格,得到美与善的滋养。对话教学是实现美育的有效途径,在对话过程中时时蕴涵着美,体验着美,创造着美。
以上四个理论,正是本实验研究的理论支点。
二、“对话型”阅读教学的几种模式
1、读悟式。就是本着阅读教学的“以读为本”的原则,抓住“文贵自得”“读中有悟”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给予学生充裕的读书时间,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达到以读悟义、以读悟情、以读悟理的一种对话方式。如学习《三只小板凳》可设计这样的教学流程:第一步,让学生自由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步,要求学生带着“这是三只()的小板凳”的问题去读文本;第三步,要求学生用几句话概括故事情节,再读文本;第四步,精读文本,谈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朗读、复述、概括能力,而且学生在每一次阅读中都有所感悟、思考。这就是学生和文本相互对话并有所感悟的过程。
2、探究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式的对话模式,正是依据新课标的这一理念诞生的。探究式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在对话过程中的交接、冲突、介入与融合。在语文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先认真倾听学生对文本的初步认识,了解他们的初步感受。然后,教师以一个对话者的身份平等地参与到学生讨论中,并随时鼓励学生质疑或提出异议。在学习《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学生对狐狸的角色定位产生了争议,部分学生认为这是一只聪明的狐狸。对此,教师组织学生深读文本,讨论争辩,进而正确把握文本内在的价值取向。
3、质疑式。课文是学生习得知识、积累语言、形成技能、获得方法的重要凭借,学生在学习中有了疑问,才能产生兴趣,产生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热切愿望。常有疑问,常有问题,才促进思维,才有创新的灵感和源泉。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如教学《一定要争气》一课时,引导学生扣住“争气”这一重点词语质疑:⑴“争气”是什么意思?⑵童弟周是在什么情况下“争气”?⑶童弟周为什么要“争气”?(4)他是怎样“争气”的?通过质疑,让学生产生了解疑的冲动,诱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唤发学生探究的内驱力。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认识和思维特点,通过想一想,议一议,进而读懂这篇课文。
4、综合式。就是以各种活动(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比一比等)巧妙融合展开语文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学以致用,增长见识,培养综合能力。如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先让学生看着夜空图唱一唱《小小的船》,再请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说说在月亮上看到了什么,感觉怎么样?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最后再让学生画下自己看到的或想象之中的夜空图。这样的对话模式,形式新,于变化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自始至终能有滋有味地与文本对话。
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实践操作时,几种模式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会交叉融合。只要我们科学运用,“对话型”阅读教学不失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