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尝试
2017-01-12俞春娟
俞春娟
摘要: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任务,它同素质教育中的其他形式的教育存在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提高审美教育会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到主动地达到心灵境界的转化,可以提高学生对科学美的感知能力,达到培养学生个性、创造力的目的。因此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创新教育
传统的小学美术教育模式已延续了多年的历史,这种以经验为基础、以知识和技能传授为根本的线性教育模式,适宜于工业化时期的社会对教育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但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和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变化,这种“应试教育”的影响因其学科教学模式本身的固有缺点,其负面作用也日渐突出,尤其是在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动手实践能力教育等方面。因此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一、尽量多的让学生接触好作品
让学生欣赏大量古今中外的名家作品和儿童画,并经常有意识地收集经典作品展示给同学们欣赏。如果没有条件,教师可以把作品拍摄回来,有空就放给学生看,让学生讨论、分析作品的构思、构图、表现手法和作者的情感。通过接触、欣赏,使学生感受到优秀美术作品的内容与表现形式美,以及画家的精神气质、感情表达的手法;使学生在审美中拓宽创新思路和设想,开阔审美视野,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二、变“灌输”为“交流”
过去有些人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书非常“认真”,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干、开发智力,而是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常规,致使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失去兴趣,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即变“灌输”为“交流”,让学生去交流、去探求、去发现。所谓交流,意味着交流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学生可以与心灵交流,可以与作品交流,可以与他人交流。当学生有学习需要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达到学习的目的,教师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也不是知识的占有者,学生不必等着教师的传授、灌输。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
三、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要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必须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意愿、需要和价值观,形成关系融洽、情感自然的学习情景。最重要的是,课堂上应充分发扬民主,使学生在宽松和谐氛围中大胆探索,敢于突破,提高能力。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能支持学生标新立异、偏离常规的思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才能自由自在地、轻松愉快地自学探究、自主创造。
四、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自主意识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真正做到民主与平等。教师要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主性、探索性、挑战性,培养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知难而进、锐意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克服自卑心理和依赖思想,养成喜爱钻研,不满足于已有知识及解答的心理素质以及思考问题时力求深入、全面、缜密的习惯能力。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逾超常规,敢于言他人所未言,做他人所未做的事。
五、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只有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了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才能为学生美术的创新能力提供宽阔的思路。因此,美术教学要系统地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掌握绘画、工艺和美术欣赏的基础知识。教师要注意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这才有利于学生今后知识的扩展。基本技能包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着色等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绘画造型、布局及简单的工艺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教师要组织学生多练脑和练笔,如经常根据一幅作品让学生思考构思、布局、设色等,经常画一些简单的物体,这些物体或重在立意,或重在构思,或重在设色,或重在布局等。以强化和提高熟练程度,为创新作好铺垫。
六、结语
总之,现代教育给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创新,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并善于向学生学习,儿童身上潜藏着巨大的创造力,破除惟我独尊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日积月累地进行创新教育,一定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
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去教学,让课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进行讲解、示范、提示,并且要加强课堂的趣味性,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多方位、多侧面接受艺术熏陶,得到艺术享受,提高艺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