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艺术家的‘忘年交’”
2017-01-12顾闻
顾闻
曹可凡对于艺术的喜爱,在圈内外尽人皆知。原本天性中就带有的艺术细胞,在他从事主持行业之后变得越加活跃。而在多年的工作中,也让他有幸认识了一大批艺术家,并与很多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常说:“我从20多岁开始,就和老先生们玩在了一起,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无论是专业上的艺术知识,还是做人的态度,都令我钦佩不已。”
一生最重要的两名“艺术教师”
曹可凡刚入行主持界的时候,曾经接过一档名为《诗与画》的节目,主要是介绍很多来自中西方的名画,这对于曾经主修医科专业的他来说,可谓是不小的挑战。尽管好学的他在业余时间通读了中西方美术史,但却依旧是个门外汉,不懂其中的奥秘。幸好在那时,他因为节目的缘故遇上了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艺术老师:程十发。
当时曹可凡每周都要去程老家两三次,欣赏他所收藏的明清时期的大家真迹。“平时去博物馆的时候,那些画远远地挂在墙上,你就算去看了也还是觉得距离很远。”曹可凡说道,“但在程老家却能亲手触摸那些唐寅、石涛等用过的画纸,这种感觉是很不一样的。”
程十发每次都会拿出几幅画给他看,并帮他分析这些作品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这些都让曹可凡受宠若惊,并格外珍惜这份常人难遇的机会。因此每次前往程老家受教,他都十分用心地去体会,并感受作品中的意境。
这种沉浸式的教育令他在艺术方面获得了很大的长进,逐渐开始对中国绘画产生了最基本的认知。同时在不断地学习积累中,他也练就了一副火眼金睛。“现在我拿到一幅画,或许不能立马说出作者是谁,但对于画的好坏还是有很强烈的感觉的。”诚如著名作家林语堂曾说过的那样:“博学仅是塞满一些事实或见闻而已,可是鉴赏力或见识却是基于艺术的判断力。”在曹可凡看来,鉴赏力是一种修养,并不是机械性地去死记硬背,而是在日积月累中培养出来的对艺术由内而外的感知。
而关于他在西画方面的知识,则是从陈逸飞那里收获而来。与程老在家中“上课”的方式不同,陈逸飞曾邀请曹可凡一同游历欧洲,带着他穿梭于各大博物馆、美术馆中,在每一幅作品前评头论足。用陈逸飞的话来说:“其实啊,只要看四十张名画真迹,你就能读懂西方美术史了。”
于是玩心大起的曹可凡在2000年就跟随陈逸飞一同赶赴欧洲。据他回忆道,在连续三周的旅行中,他们几乎每天都流连于各地的博物馆中,从巴黎的卢浮宫到佛罗伦萨的乌菲齐,从卡拉瓦乔看到委拉斯凯兹,这让本身就对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的曹可凡感到“非常过瘾”!
当然,陈逸飞也不仅仅是带着他参观,更重要的是会告诉他该如何去欣赏一件好的作品。“在乌菲齐美术馆的时候,有一个展厅同时展示着达·芬奇和丁托列托的圣母像作品,陈逸飞就告诉我,虽然这两位都是大师,但达·芬奇的这张就明显胜出了,因为他笔下的人物是鲜活的,有人的温度的,这就是最大的区别。”他回忆道。那次艺术之旅让曹可凡记忆犹新,陈逸飞用自己的语言为他分析作品,那远比教科书上的文字来得生动,也让他更容易理解西方油画作品的内涵。
“老先生们”带我走上收藏之路
2004年,曹可凡开设了自己的访谈类节目《可凡倾听》。当一般的节目都将目光聚集在当红的影视文化界名人时,曹可凡却更愿意倾听“老先生”的故事。这个决定自然令他在最初时受到了很多的不理解和质疑,但他却坚定地表示:“我这档节目就是为老先生们而做,是以牺牲收视率为代价的。”在多年的节目中,他陆续采访了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程十发、吴昌硕、俞振飞、白先勇等诸多书画家、戏剧家、作家,与他们畅聊艺坛趣事,体悟人生。他感叹于每一位“老艺术家”所拥有的赤子之心,他们对艺术的喜爱和执着都深深感染了他。
而在节目外,曹可凡也与诸多艺术家私交甚好,许多老先生们也觉得与这位晚辈特别谈得来,经常以画赠友,曹可凡在感激之余,对中国画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在前辈们的指点下,曹可凡开始有意识地赏画、买画、藏画,对画家和作品的熟悉,给他的收藏带来了很大的益处。如今他的藏品以海派画作为主,包括程十发、谢稚柳、吴昌硕,冯超然、关良等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他均有涉及。
而多年收藏的经历,也让他总结出了“三字诀”心得,即“真、精、新”。所谓“真”,就是真品,真实性是第一位的;而精品是最能体现画家的艺术水平和功力的,无论画家名气大小,或是艺术品市场的景气程度如何,精品的价格往往最为坚挺;此外,画作的品相也要保持完好。
不过,别看曹可凡现在说得头头是道,他告诉我们,自己曾经也买到过假画。“大约在1993年的时候,我在澳门买过一张谢稚柳的山水画,当时觉得挺好的,也找了当地的朋友一起看过,大家都觉得没什么问题,最终我就花了两万块左右买下了。”曹可凡回忆道,“但回到上海之后,就有朋友看了觉得有些问题,建议我亲自拿给谢老看一下。”于是,在朋友的介绍下,曹可凡带着画作首次登门拜访谢稚柳。
老先生在看过之后,遗憾地表示这幅画并不是出于他之手,这多少令曹可凡感到有些失望,但善良的老人却亲自向他表示歉意,“谢老一直和我说不好意思,称让我破费了”。这份真挚的心意令他甚为感动,但也因为这幅假画,让他与谢稚柳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恰巧在前几年,他陪朋友去参加一个拍卖会,现场突然出现了一张谢稚柳在上世纪50年代巅峰时期创作的手卷,底价三万元,曹可凡想都没想就抢过友人手中的牌子举了起来,最终他收获了这件作品,也算是弥补了自己一直以来心中留有的遗憾。这不禁让他感叹,作品与人之间的奇妙缘分,时机对了自然就会来到你的手中。
他告诉我们,自己在年轻的时候,还曾拜访过著名艺术家唐云。“与其他老先生相比,唐老比较难亲近。那时候每次去拜访他,基本都是他在画画,我在一旁看,等他画累了我就陪他喝茶。”曹可凡称,在与唐云的接触中,他是有些紧张的,有时候说错话了,还要经常挨骂。但久而久之,唐云也对这位时常来拜访自己的年轻人颇有好感,经常会以“送画”的由头,让曹可凡陪他喝酒,这让不胜酒力的曹可凡苦不堪言,但在不断的接触中,他也逐渐感受到了这位老艺术家外冷内热的真性情。虽然最终因为唐老不幸病逝,曹可凡再没机会收获唐老亲手为他创作的画,但之后他从市场上拍下了一幅唐云的经典作品,如今这张画也已经被收录进了《唐云全集》。
浸淫艺术主要习得做人格调
虽然在如今,艺术已经渗透进了人们的生活中,但多少还是会有些人无法理解它,甚至会提出“艺术无用论”的观点。对此,曹可凡表示他始终都坚信一个观点:读无用之书,做有意之人。“人的整体修养都是在日积月累中被熏陶出来的。所以你看,凡是好的艺术家,他们不仅艺术素养高,在做人方面一定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这点在与老艺术家们的交往中,曹可凡感同身受。
在他看来,如今已经年过九旬的著名艺术家黄永玉,依旧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和对生活的热情。如今还时不时地创作大尺幅画作;连载长篇小说《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临近截稿期时,还要通宵赶稿;前不久更是在宜兴呆了一个半月,画了120把紫砂壶,临到离开前一晚才电话告知是为“以免朋友们前去叨扰”……“他永远都在工作中,对新鲜事物永远保持着好奇。这种对生活的态度也影响着我,让我觉得时间永远不够用,要尽力多做一些事,起码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不是白白浪费。”曹可凡如是说。
而更令曹可凡感动的是,老先生们对后辈的爱护。从最初在程十发、陈逸飞身边受教,到后来与黄永玉、陈佩秋等的交往,都令他深刻感受到了这一点。“我和他们非亲非故的,也无法在生活、艺术事业方面帮到他们,但这些前辈们就是愿意无私地教导我,培养我在艺术方面的修养,这让我很惊喜。”曹可凡感慨地说道,“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实属难得,所以我常说学习文学、艺术,并不会为你带来颜值、财富或是权力,但对人的成长却是非常重要的,你平时的谈吐、待人处事的背后都需要强大的学识来支撑。所谓内涵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慢慢培养出来的。”
曹可凡称他很庆幸自己在年轻时受到了很多前辈们的帮助。“之前有人调侃我,说我这个人将来会蛮‘苦的——因为年轻的时候尽是结交一群老先生,等到我老了就没人陪我玩了。”说到这里,曹可凡的脸上难掩一丝悲伤,毕竟很多曾经与他一起畅谈艺术的忘年交都纷纷作古了。但他马上转换了心情,接着说道:“我25岁的时候和老年人玩,50岁后就开始和年轻人玩在一起了,这也是我始终保持年轻心态的秘诀。”言谈中尽显轻松自在。但想来,他这样做的目的,不也正是在延续着那些前辈们的传统,将自己曾经所获得的爱护和帮助继续传承给下一代热爱生活和艺术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