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的班主任德育教学
2017-01-12张岩
张岩
【摘 要】学校德育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人。学校德育应该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现在和未来的生存、发展和幸福。新时期要求德育应树立“以生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要始终把人放在第一位,改变以前那种在教育工作中“只见物不见人”的异化现象。本文主要就当前学校德育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学校德育工作“以生为本”教学策略。
【关键词】德育;以生为本;策略
学校德育工作要融会贯通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学科教学离开了德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动力,学科教学也就不可能真正搞好。脱离了各科教学这一土壤,德育工作就丧失了根基,成了空中建楼阁。优秀的教师,总是把教书和育人和谐地统一、融合在一起,既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学科知识,又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政治素质的提高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学校德育教育“以生为本”的内涵
(一)把“生”当人,使“人”成为人
我们的学生首先是人,是有尊严有人格有感情有人权的人,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忽略这一简单的道理。学校德育是学生调动自身经验,接触语言材料,参与学校德育活动,从中获得发展和提高的学习过程,学生道德素养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因此,学生独特的言语经验和生活体验相当重要。一个人的德育素养不是一次考试能准确反映出来的,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以及在德育活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不把学生当人看,既是对人权的践踏,也无法真正做好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教育要跨越过度功利,复归人性关怀。
(二)关注每一个学生
从考试分数看,的确有高低差异,即所谓优生和差生;从学习过程看,也会有差异,即能力的强弱;但是我们不能就此认定某些学生没有前途,甚至无可救药,因而冷眼以对。学生的差异除了水平的差异,还有爱好的不同、个性的不同。即使学生对学校德育不感兴趣,也不见得是学生的不对,学校的德育形式、德育活动、教师的教学教育方式和手段等都有可能有问题,这恰是德育老师应该反思的地方。正是由于学生的差异,才让学校德育更加丰富多彩!我们老师眼中不要只有“优生”,要给每一个学生机会,更多耐心,更多关爱。“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应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三)关注学生现在和将来的生存、发展与幸福
教育不能只看到学生在校阶段的学习状况,必须关心学生的心理,考虑到他们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就学校德育教育而言,不要只看考什么,从书本到书本,老师要用激情点燃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关心社会、学会生活、认识自我、规划人生,把学校德育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育不仅是“为未来做准备”,为可持续发展打基础,不能使学生学生成为机械记忆知识的机器。如果教育给学生留下的只有痛苦,使学生的读书时代不再充满阳光,那将是教育的悲哀!人的发展绝不仅靠所学的知识,还需要强壮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非智力因素尤其是“情商”对一个人的发展非常重要,而学校德育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德育教育要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力量,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的生活。
二、学校德育教育改革思路
目前,基础教育学校提出“学校德育素养”的概念,学校德育教育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学校德育素养,而学校德育储备需要长期积累、积淀,学校德育学习的动力需要逐渐培养、形成。学校德育素养是综合素养,只能在整体推进中才能更好的发展。
学校德育教育要着眼于丰富的精神世界,净化心灵,升华情感,完善人格,使学生获得学校德育能力之外的更丰富的教益和发展。二者如何有机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必须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为学生着想;二是不脱离学校德育本身。学校德育教育有多方面功能,但不可把什么都往学校德育里装,使学校德育不堪重负,而且要理清关系,综合中有重点。
具体的学校德育教育目标的确定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 需要和意愿,“充分关注学生在学校德育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 支持其学习特长和个性的发展”。有弹性,个性化,注意“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
三、学校德育工作“以生为本”教学策略
(一)以生为本,重视个性
以生为本,就是要看到眼前的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个体,我们要通过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个性心理素质和民族文化素质的全面培养,使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修养和踏实的科学态度,在学校德育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以生为本,就是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个体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措施。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及阅历经验,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训练。要重视个性差异,发掘个性潜能,重视学生独立性的培养。爱因斯坦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我们课前演讲讨论会就是为每个学生施展自己才能提供机会。
(二)以生为本,培植创新
前国家教育部部长、国家督学柳斌同志指出:素质教育的三个要义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这论述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以此为原则,改变过去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容器,牵着学生鼻子走,机械地灌输知识的做法,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还必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运用新的教育方法,以教会学生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创新潜能为主,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促进创新教育发展。
(三)以生为本,完善评价
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校德育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不刻意追求评价的客观和精确。反映在评价标准的确定上,则在于不求全、不求细,而关键在于评价的有效性。
教师要对学生在学校的德育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学校德育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法之一。
(四)以学生为本,打造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
1.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
学生管理制度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学校的稳定和发展。要保证学生管理制度和纪律的全面性,从时间上看,对学生的制度约束包括学生的日常规范,从开学时到学期结束,从入学到毕业,从学校的学习生活到平时的寒、暑假,应该说制度和纪律是无时不在的。从空间上看,我们制定的制度和纪律应该是无处不在的,在课堂上有课堂纪律,下课有课间纪律,在图书、阅览室、实验室有规则等等。俗话说,家有家规,校有校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