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医学影像学中对比剂的药理学研究

2017-01-12刘骏方胡金香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7年5期
关键词:放射学造影中华

刘骏方,胡金香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放射科,湖北 武汉 430071)

我国医学影像学中对比剂的药理学研究

刘骏方,胡金香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放射科,湖北 武汉 430071)

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比剂在医学影像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关的药理学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回顾性分析建国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医学影像学领域有关对比剂药理学研究方面的概况及成果,论证及揭示药物应用及药理学研究在医学影像学技术发展进步中的作用和意义,强调了加强影像药理学研究的重要性。

医学影像,对比剂,药理学研究

以医学成像为目的将某种特定物质引入人体内,以改变机体局部组织的影像对比度,这种被引入的物质称为“对比剂”[1]。对比剂作为一种特殊的药物,在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进步中起着重要作用。影像学中药物的应用已从早期单一的诊断性用药(对比剂)扩展至辅助诊断性用药、治疗性用药等多种用途,使现代影像学朝着更准确、安全有效,以及诊断与治疗相结合的方向发展[2]。同时,对其药物应用的相关药理学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包括实验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代动力学)、药物的毒理作用及不良反应(毒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药物的量效关系(剂量学)和构效关系(构效学)、药物的合理应用等。本文对有关我国影像学中对比剂药理学方面的研究成就作一综述。

1 实验药理学研究方面

1958年张发初等[3]首先应用钡胶浆行支气管造影,受到放射医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并相继进行了动物实验和(或)临床应用,获得了不少宝贵经验。大多数研究[4-6]认为钡胶浆显影清晰,能够显示支气管树、黏膜的细致变化,且无过敏反应,安全性较高。但也有学者从切除肺叶标本的病理检查,以及动物实验中发现,钡胶浆进入肺泡可引起呼吸困难、胸闷、胸痛等,且不易排出。江海寿等[7]进行了10只家兔钡胶浆支气管造影的实验研究,解剖结果显示,硫酸钡在肺组织内主要是机械刺激,并无化学性刺激,钡胶浆虽可对肺产生局限性间质肺炎,但不产生严重的组织纤维化,并认为钡胶浆支气管造影在影像效果、过敏反应和药物刺激性方面均优于碘油。

胃肠双对比造影是近30年来广泛开展的技术,此技术的发展与硫酸钡混悬剂性能的改进密切相关。李植端等[8-10]对胃肠双对比硫酸钡混悬剂的各种理化特性和性能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和改进。新双对比造影技术的开展促进了钡制剂的研制开发,而优质钡剂的使用又促进了造影诊断水平的提高。

非离子型碘制剂是临床上用于CT增强扫描的主要对比剂,除此之外,也有应用气体、脂肪乳等作为阴性对比剂行胃肠三维成像,以及CO2诊断肺栓塞的实验报道[11]。近年来,更有用含钆的MRI对比剂行双源双能量CT肺动脉成像(CT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诊断肺栓塞的实验研究报道[12],先用不同稀释浓度的碘对比剂和钆对比剂行体外双源双能量CT成像,测量不同管电压条件下各样本的CT值;再以10只新西兰大白兔以3、5 mL/kg体质量分2组各5只注射含钆对比剂行双能量CT扫描,测量不同管电压下肺动脉的强化值;6只家兔在次日经股静脉注射明胶海绵栓子制作急性肺栓塞模型,2 h后行双能量CT扫描,并用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2组肺动脉强化值的差别;研究证实,含钆MRI对比剂与含碘对比剂的X线衰减特征相似,可用于对比增强双能量CTPA中,同时提取出的常规CTPA及显示钆分布的钆图可用于肺栓塞的诊断;高剂量的钆对比剂对肾功能仍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钆增强双能量CTPA主要用于对碘对比剂严重过敏及拟行131I治疗甲状腺病变的患者。

王莉等[13]探讨了正常大鼠的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剂量梯度-肝脏信号曲线、大鼠种植型肝癌SPIO增强扫描前后的对比噪声比(CNR)和检出率;结果显示,铁浓度为20 μmol/kg体质量的SPIO剂量能同时获得良好的T2、T1增强效果,其中T2WI上肿瘤与肝脏对比最佳,几乎是增强T1WI及平扫T2WI的2倍,SPIO增强扫描病灶检出率高达100%。动物实验研究[14]还显示,经静脉注射后正常骨髓可较长时间保持负性强化水平,MRI增强扫描能够提高骨髓内肿瘤的显示效果。

2 药代动力学研究方面

随着CT技术的提高,CT增强扫描已成常态,而CTA的普及更增加了碘对比剂的应用。为了在极短扫描时间内得到靶部位最大程度的强化,精确确定靶部位扫描延迟时间,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提高诊断水平,不仅要有正确方法技术,更要求工作人员了解及熟悉相关对比剂的基础知识及药代动力学[15]。 为此,张皓等[16]对 MDCT 胸部血管增强扫描中对比剂的药代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研究;将62 例患者按对比剂注射流率(3.0、4.0、5.0 mL/s)随机分为3组,对比剂总量均为40 mL;另选择12例为第4组,对比剂注射流率3.0 mL/s,总量90 mL;测量各组升主动脉、肺动脉干强化峰值、峰值时间及各自达到200 HU的时间(Tb200),绘制升主动脉、肺动脉的TDC,并计算主-肺动脉峰值时间差,统计分析4组数据。结果显示,随注射流率的加快,对比剂在血管内的峰值升高,峰值时间提前,但对比剂通过肺的平均时间不变;胸部血管内对比剂峰值及峰值时间在常规剂量条件下由注射时间和对比剂流动时间决定;研究发现对比剂血管内强化过程受许多因素影响,有些可控制(浓度、剂量、注射流率、扫描时间),有些则不可控制(体质量、心脏功能、肺血容量等);并认为如何控制首过团注对比剂通过时间已成为获得良好对比增强效果的首要问题,应加强对对比剂药代动力学和生理学因素对增强过程影响的研究。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的数据获取时间窗口狭窄,强化程度要求高,因此优化对比剂强化方案的重要性凸显。而目前,注药方案的优化多依靠经验或测试团注,但对注射方案中各参数配合、整体效果保障、个体化设计要求上,尚无满意的解决方案。原媛等[17]通过建立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来预测冠脉CTA的时间曲线,并对其准确性进行评估;将80例患者的扫描数据、体征参数(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心输出量、脏器血容量等)引入到特定生理学的药物动力模型框架中,得到每位患者的个体化药代动力学模型,并将模拟运算得到的主动脉处碘对比剂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与实际扫描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该研究模拟结果的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应用对比剂药代动力学原理建立对比剂在体内的动力学模型,可从理论上指导不同器官增强方案的优化,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在CT增强扫描的对比剂注射方案优化中有潜在的临床实用价值。

3 毒理学研究方面

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的影像检查方法主要是X线摄片及造影检查,碘制剂及钡制剂是主要的对比剂,硝酸铋、碳酸铋、胶体银、溴化钠、钽粉、中药代赫石、海螵蛸(乌贼骨)、牡蛎粉等都曾作为X线检查中的对比剂。这些较高密度物质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方便,价格低廉,且兼有止血、收敛、消炎之功效,但因其有一定的毒性作用、不良反应及显影质量较差而逐渐被淘汰。天津医学院药理学教研组曾对中药代赭石进行了毒理、药理学研究[18],通过无机定性、砷的测定及急性动物实验3种方法,发现代赭石的主要成分为Fe2O3及黏土,其中重金属含量不多,但砷的含量大大超过药典许可标准,动物实验及尸检发现小量长期饲养后从第3天开始,动物陆续死亡,死后所见脏器充血、肝坏死均与砷中毒有关,由此证实代赭石因含砷量较高而存在毒性,不宜作为对比剂使用。

为观察X线对比剂对人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损伤及对其增殖的影响,王毅翔等[19]将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分别暴露于250 mgI/mL泛影葡胺、低渗显影葡胺、优维显、伊索显及饱和甘露醇15或60 min,收集细胞并用台盼蓝染色鉴定细胞活性;实验发现,在同等浓度下,高渗离子型对比剂较低渗、等渗非离子型对比剂更易出现细胞活性消失、死亡;结果证实:高浓度离子型X线对比剂有细胞毒性;对人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无直接刺激作用,其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与其高渗性和化学结构有关。

张保翠等[20]前瞻性分析1 243例静脉注射碘对比剂(非离子单聚体和非离子二聚体)前及注射后72 h内血清肌酐变化,按照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慢性心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病史、使用肾毒性药物、对比剂类型及剂量、1个月内使用对比剂次数及注射流率等分别分组,比较各组对比剂肾病发病率;结果发现:女性、高龄、糖尿病、使用低渗对比剂、使用肾毒性药物、恶性肿瘤病史、1个月内对比剂使用≥2次可能是CIN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

CO2是一种安全的血管对比剂,用CO2行DSA可获取有诊断意义的血管造影图像,适用于对碘对比剂过敏、甲状腺功能亢进、肾功能不全、多发性骨髓瘤、心力衰竭和严重高血压等对MRI碘对比剂禁忌者。但CO2血管造影也可造成不良反应,甚至严重并发症。 卢伟等[21]对132例(共行209 次)CO2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处理方法进行研究,采用心电血压监护仪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心电及血氧饱和度,观察患者造影后不适反应,并根据不良反应轻重评为0~4分;结果CO2造影时34例(25.8%)出现不良反应,症状主要包括腹痛、腹部烧灼样不适、下肢疼痛麻木、恶心、呕吐、心动过速、呼吸困难等,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平均评分为(1.76±0.91)分,9例(26.5%)对症处理后快速缓解,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果证实,CO2是一种安全的血管对比剂,尽管部分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但多数可自行缓解,少数对症处理后亦可缓解。

含钆络合物作为MRI对比剂,曾在临床应用早期被认为安全且无肾毒性,无论常规量(0.1 mmol/kg体质量)还是大剂量(0.2~0.3 mmoL/kg体质量)使用,其不良反应均非常轻微且发生率较低。但2006年起,有报道[22]提出含钆MRI对比剂可能是引起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NSF)的原因之一,随后的研究[23]也支持钆对比剂在NSF形成中起到了一定作用。随着含钆络合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越来越受到关注。罗健等[24]收集623例注射Gd-DTPA行MRI增强扫描的患者进行研究,探讨静脉注射对比剂Gd-DTPA对常规MRI增强扫描患者肾功能的影响:先检测患者增强扫描前2周内的基础血清肌酐值及增强扫描后24~72 h内的血清肌酐值,计算其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eGFR),并进行分组及统计分析;根据注射对比剂剂量将患者分为常规剂量组和双倍剂量组,2组根据注射前eGFR值再各分为肾功能正常、轻度异常及中度异常组;对各组注射前后血清肌酐值的比较均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eGFR均值比较采用成组配对样本秩和检验;结果显示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及严重肾功能衰竭出现;认为,Gd-DTPA在常规剂量下经静脉注射对肾功能正常及轻、中度异常者的近期血清肌酐值影响不大,是一种较安全的MRI对比剂,但对肾功能异常者行双倍剂量注射时需密切观察并随访。

4 剂量学及方法学研究方面

在早期常规X线造影中,许道嵩等[25]以较小剂量的碘对比剂行胆系造影,用胆影葡胺或Biligrafin 10 mL加入10%葡萄糖溶液200 mL中,30 min内静脉滴注完毕后立即摄影,发现胆囊、胆管均显影良好,小剂量缓慢静脉滴注,可获得较好的显影效果,对胆囊、胆管的显影可同时兼顾,总的胆系显影率较其他方法高,显影效果迅速而恒定,且毒性反应和不良反应均较小。季容村等[26]报道,相对于大剂量静脉尿路造影(泛影葡胺100 mL加等量5%葡萄糖液)而言,采用60%泛影葡胺40~60 mL(儿童20 mL)加等量5%葡萄糖液混合,经静脉注入,对超力型及心肾功能不全患者、儿童患者,对比剂仅是大剂量法的50%,而患者无特殊不适,全尿路显影良好。

气体作为血管造影对比剂的探索可追溯到1个世纪以前,而CO2成功地应用于血管造影则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越来越多的证据[27-28]表明,CO2造影在显示动静脉分流(瘘)上具有明显优势,足以构成对传统血管造影金标准的挑战。这种动静脉分流(瘘)的发现对恶性肿瘤的转移、预后,以及治疗方案的制订等均有重要意义。此外,CO2极易经肝静脉逆向进入门脉,在行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时,CO2门脉造影已成为TIPS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压缩的CO2有“钻过”微小的血管破孔后在体腔内迅速膨胀的特点,因此,也常用于常规血管造影不能发现的消化道出血的造影诊断。而正确的造影方法是CO2血管造影成功的关键。国内有学者已经进行了造影方法上的尝试及改进,卢伟等[21]应用德国Inspect2005型程控CO2注射器进行造影,可较好地解决人工注射和普通高压注射器注射很难匀速线形注入的问题,从而提高影像质量,且患者无明显不适。传统血管造影都需将造影导管或穿刺针置入血管腔内注射对比剂,而将极细的穿刺针置入实质脏器[如脾脏的血窦内(非血管腔内)]。注射CO2可使有关脏器的引流静脉系统显影,这种新技术在使造影器械细小化的同时,还显著增加了靶器官穿刺的安全性。研究[29]证明,细针经脾CO2静脉造影是一种安全、耗时少、可获得高质量门静脉图像的好方法,在无创技术广泛应用和发展的今天仍有其独特的价值。

CT及MRI增强扫描在临床上应用较广泛,为了达到最佳增强效果,提高影像质量,鲁锦国等[30]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不同对比剂注射方案进行了探索研究,以期能选择最佳的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比剂注射方案,提高诊断水平,减少对比剂用量。鲁锦国等[28]将150例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第1组为单时相组(单纯注射对比剂);第2组为双时相组(对比剂注射后继续注射生理盐水);第3、4、5组为3时相组(在对比剂和生理盐水注射时相间加入稀释对比剂注射时相,即同时注射对比剂和生理盐水,其比例分别为3∶7、5∶5和7∶3)。 各组对比剂均采用碘海醇(350 mgI/mL),分别测量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升主动脉、右冠状动脉和前降支CT值,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比较其差异;采用 χ2检验评估图像质量和上腔静脉伪影;结果显示:在64层冠状动脉增强扫描中,双时相和3时相注射方案优于单时相注射方案;在显示右心系统方面,3时相注射方案优于双时相注射方案。曹丽珍等[31]采用低剂量对比剂联合生理盐水在CT头颈血管成像中亦进行了类似的研究探讨。在MRI增强扫描方面,顺磁性对比剂Gd-DTPA应用于冠状动脉MRA,可缩短血液的T1值,提高图像的SNR和CNR。为了确保血池内T1时间足够缩短,对比剂通常在短时间内快速注射,但Gd-DTPA属血管外对比剂,很快弥散至血管外间隙,因此短T1效应并不能维持较长时间。又由于冠状动脉MRA常需多个成像方位(分别对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进行成像)。因此,窄的采样窗不能满足较长时间成像的要求。李涛等[32]在对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MRA检查中采用了快速注射结合缓慢融入对比剂的方法对冠状动脉的同一支血管行多次成像;结果显示,快速注射结合缓慢融入Gd-DTPA,可获得延长短T1效应的采样时间,以适应冠状动脉MRA多期扫描的需求。

5 药物应用比较学方面

方文等[33]对21例分别同时行肠系膜上动脉间接门静脉造影和经皮脾穿刺CO2门静脉造影的患者行对照研究及统计学分析,并对经皮脾穿刺CO2门静脉造影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21例经皮脾穿刺CO2门静脉造影中20例造影成功,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动脉间接法门静脉造影,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果表明,经皮细针穿刺脾脏行CO2门静脉造影可清晰显示门静脉结构,图像质量优于动脉法间接门静脉造影,且操作简便、创伤小、经济,熟练的操作可提高其安全性。

吴东等[34]对41例胃部疾病患者使用3种对比剂(空气对比剂、脂肪乳对比剂、阳性对比剂)的螺旋CT胃部三维成像对照研究,分别使用CT仿真内窥镜(CTVE)、表面遮盖法(SSD)、透明法(Ray Sum)及MPR行胃部三维成像,所获得图像再与胃镜和(或)胃肠道钡餐检查进行对照,比较不同对比剂对三维重建图像的影响;结果显示,脂肪乳剂组、空气对比剂组及阳性对比剂组的病灶检出率分别为42.9%(3/7)、80.0%(20/25)及 100%(30/30),对比剂种类与病灶检出率有关,前两者与后者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的对比剂对病灶细节的显示也有很大影响,以阳性对比剂最好。

艾飞等[35]对钆特醇及 Gd-DTPA 在 1.5、3.0 T MRI下鼠脑胶质瘤模型增强扫描中的应用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在1.5及3.0 T MRI注射钆特醇和Gd-DTPA行增强扫描,两者强化效果无明显差异;3.0 T MRI使用半剂量钆特醇与在1.5 T使用标准剂量增强效果相似,均能取得满意的强化效果。因此,使用钆特醇可在保证增强效果的同时,一定程度上降低使用MRI对比剂的风险,增加安全性。

6 药物构效学方面

所谓药物的构效关系是指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其生理活性之间的关系,是药物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多数药物是通过化学反应而引起药理效应的,同时药物的理化特性也起着重要作用。

经肾排泄水溶性碘对比剂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对比剂。理想的对比剂应造影密度高,无毒性,有良好的耐受性,不引起或少引起不良反应,且反应轻微。对比剂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初级阶段、离子型阶段和非离子型阶段:从早期的无机盐碘水剂碘化钠,到有机碘化合物碘吡酮乙酸,再到有2个碘原子的杂环对比剂碘吡拉啥;从离子型碘对比剂(醋碘苯酸钠)到非离子型的甲泛醣胺,再到非离子型的二聚体碘曲伦。不难看出,离子型对比剂通过在苯环上增加分子内碘原子数目和提高对比剂的碘含量,已较好地解决了造影密度问题,而非离子型对比剂则通过在分子结构中引入醇基,增加了对比剂的高溶度和高亲水性,降低毒性和渗透压[36]。

在早期对钡制剂的研究及改进中,则主要是通过加入白及胶(粉)、白及浸出液、桃胶混悬液、甘草浸出液、山粉代替阿拉伯胶粉等方法,在混悬剂的黏稠度、酸碱度、温度及颗粒大小等方面进行不断地探索和改进。20世纪80年代后胃肠双重造影技术的应用,进一步促进了硫酸钡制剂的研究。李植端等[8]对钡混悬液在人工胃液中的稳定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增加不稀释的高浓度钡量可改善和(或)消除其凝集的倾向,而用水稀释各种钡混悬液对其稳定性有较明显的影响,胃双重对比造影所使用的硫酸钡混悬液的浓度应≥120%(W/V),对胃分泌液较多患者,需使用>160%(W/V)的高浓度钡混悬液,否则涂布在胃小沟及胃小区的密度过低,难以显示细微的早期病变,易产生凝集作用,导致假阳性和假阴性。尚克中等[9,37]采用体外实验的方法对几种国产硫酸钡混悬剂的微粒杂异性与大微粒的重要性、黏度与涂布层、流变学与塑性流体等理化性能进行测定、比较和评价,提出精细双对比造影钡混悬剂性能上应具备“微粒大小的杂异性及适当比例大微粒的存在、高抗凝聚性、较好的黏附性、适当的黏度及塑性流体”等特点,且需在钡剂中加入羰基或羟基化合物、羟乙基纤维素及消泡剂、西黄芪胶的水溶性提取物、助悬剂等。杨仁杰等[10]对小肠造影用钡剂进行体内外实验研究后认为,满意的小肠双对比造影所用钡剂应颗粒细而均匀,平均直径≤1 μm;当浓度为50%(W/V)时,黏度值≤4 cP,遇酸遇碱时黏度值不应有明显波动;当浓度为100%(W/V)时,静置3 h,沉降容积比≥95%。

7 药物的合理应用方面

长期以来,有关药物的合理应用(特别是对比剂的合理应用)问题一直受到专家、学者及临床医师的密切关心及高度重视。影像学中药理学方面的研究,无论是基础及临床实验、药代动力学、毒理学研究还是方法学、剂量学研究等,其目的均是最大程度地合理应用药物,以减轻药物的毒性和不良反应,提高影像质量和诊断水平。

近年来CIN已受到重视[38-39],是继手术和低血压之后造成医源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第3大原因,占医源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病率的10%。大量研究[38,40]证明,CIN的发生与含碘对比剂及钆对比剂的使用有一定关系,尤其在伴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发生率更高。因此,合理使用含碘、钆对比剂是预防及减少CIN的关键。其主要的防治策略,包括补液治疗、应用抗氧化剂、血管扩张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及利尿剂、血液透析或血液滤过等,建议应在注射对比剂前仔细询问病史,了解有无肾功能障碍、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注射前对患者适当补液,并提前停用肾毒性药物;尽可能地使用最低剂量的低或等渗性单聚体对比剂,尽量避免在72 h内重复多次注射对比剂;如出现危险因素,可推荐使用其他无需对比剂的影像学检查,如MRI、超声或CO2血管造影等。

为克服碘对比剂固有的肾毒性,CO2已成为肾功能不全患者行血管造影时的主要替代品。但CO2血管造影也可造成一些不良反应,甚至严重并发症。卢伟等[21]提出了合理应用CO2对比剂综合预防不良反应的原则:造影前耐心细致解释,争取患者配合;尽量使用封闭注射系统,避免空气注入;避免过量注入CO2,静脉造影每次注入应不超过50 mL,动脉不超过100 mL;多次注射应间隔23 min,以有足够的时间使CO2溶解;造影后应注意变换体位等。

2008年,由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主持制定的《对比剂使用指南》[1]是我国第1部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对比剂使用规范文件,此规范文件就“对比剂概念、对比剂分类、各类对比剂的不良反应及危险因素、适应证及禁忌证、各类对比剂使用指南”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分析,提出了具体的使用规范和原则、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对对比剂药物在影像检查的合理应用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2013年新成立的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对比剂安全使用工作组重新修订再版了《碘对比剂使用指南(第2版)》[41],进一步就碘对比剂的使用前准备工作、使用原则、使用禁忌证等进行了阐述和规范。

总之,我国影像学专业工作者在药物应用及药理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有关影像药理学研究中,许多方面均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方法,与国外先进的医疗技术及研究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25,42]。 为此,我们应继续努力,深入学习和研究相关药物的药理特性和作用机制,科学、合理地应用药物,全面促进医学影像学技术及水平的不断提高。

[1]中国对比剂安全使用委员会.对比剂使用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5.

[2]刘骏方.药物在现代放射学中的应用及作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4,10(7):429-432.

[3]张发初,丁乃时,张禾,等.钡胶浆代替碘油作造影剂的初步研究报告[J]. 中华放射学杂志,1958,6(2):83-87.

[4]张发初,丁乃时,袁辛照,等.硫酸钡西黄蓍胶浆或硫酸钡白芨胶浆作支气管造影以及400例临床应用结果报告[J].中华放射学杂志,1959,7(1):161-164.

[5]钱致中,安怀纶,林西瑜,等.钡胶浆碘油支气管造影优缺点的比较[J]. 中华放射学杂志,1960,8(1):38-40.

[6]王静波,张克随,程耀美,等.钡胶浆支气管造影临床应用及病理观察的初步报告[J]. 中华放射学杂志,1960,8(3):195-198.

[7]江海寿,钱成,吴小英,等.钡胶浆支气管造影的实验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1964,9(2):111-113.

[8]李植端,尚瑞瑜,彭启尧.硫酸钡混悬液在人工胃液中的实验研究[J]. 临床放射学杂志,1982,1(4):199-201.

[9]尚可中,过美娟,邹仲,等.几种国产硫酸钡制剂的体外实验及评价[J]. 中华放射学杂志,1984,18(2):95-99.

[10]杨仁杰,谢敬霞,刘赓年,等.小肠双对比造影用钡剂的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1986,20(6):356-359.

[11]崔立明,韩萍,梁波,等.二氧化碳用于多层螺旋CT诊断肺栓塞的初步实验研究[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6):545-548.

[12]张龙江,路莉,周长圣,等.钆增强双能量CT诊断肺栓塞的实验研究[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12,46(1):81-86.

[13]王莉,田建明,陆建平,等.大鼠种植型肝癌的超顺磁性氧化铁磁共振增强实验研究[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0,34(12):805-810.

[14]方挺松,许乙凯一,吴元魁,等.超顺磁性氧化铁粒子增强MRI在骨肿瘤动物模型中的实验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28(1):124-127.

[15]张龙江,卢光明.CT血管成像静脉注射碘对比剂的原则和策略[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11,45(6):597-600.

[16]张皓,章作铨,韩铭钧,等.MDCT胸部血管增强扫描中对比剂的药代动力学过程[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9):1620-1623.

[17]原媛,赵丽琴,贺文.冠脉CTA的主动脉处药物-时间曲线的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预测[J].CT 理论与应用研究,2012,21(4):761-768.

[18]天津医学院药理学教研组.中药代赭石的毒理、药理学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1960,8(3):203-204.

[19]王毅翔,何国祥,吴晶涛,等.X线造影剂对人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损伤及对其增殖的影响[J]. 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7):480-482.

[20]张保翠,张玉东,赵凯,等.静脉注射碘对比剂对不同人群肾功能的影响[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13,47(4):335-339.

[21]卢伟,李彦豪,何晓峰,等.二氧化碳血管造影不良反应的分析与处理[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2):120-122.

[22]王庆兵,汪登斌.含钆磁共振成像对比剂与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7,6(5):463-466.

[23]宋立群,曲健.钆造影剂与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1,12(10):847-849.

[24]罗健,刘婧,王霄英,等.静脉注射对比剂钆喷替酸葡甲胺对肾功能正常及轻、中度异常者近期血清肌酐值的影响[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0,44(12):1253-1257.

[25]许道嵩,宋子根,丁乃时,等.小剂量静脉滴注胆系造影[J].中华放射学杂志,1979,13(3):171-173.

[26]季蓉村,吴荃.中等剂量静脉尿路造影术[J].中华放射学杂志,1983,17(4):304.

[27]董永华,滕皋军,李彦豪.重视CO2血管造影研究,拓展临床应用新领域[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4):341-342.

[28]卢伟,李彦豪,陈勇,等.二氧化碳程控注射器的临床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33(1):61-62.

[29]滕皋军.二氧化碳血管造影的新用途:经脾脏细针穿刺门静脉造影术[J].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5):295-296.

[30]鲁锦国,吕滨,邱金海,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不同对比剂注射方案应用的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8,42(6):586-591.

[31]曹丽珍,李坤成,杜祥颖,等.低剂量对比剂联合生理盐水在64层螺旋CT头颈血管成像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41(8):821-824.

[32]李涛,赵绍宏,蔡祖龙,等.快速注射结合缓慢融入对比剂在冠状动脉MR血管成像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0,44(5):484-487.

[33]方文,刘振生,邓钢,等.经皮脾穿刺CO2门静脉造影与动脉法间接门静脉造影的对照研究[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12):1308-1311.

[34]吴东,周康荣,彭卫军,等.不同对比剂用于螺旋CT胃部三维成像的对照研究[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6(4):258-261.

[35]艾飞,Runge VM,Morelli JN,等.钆特醇及钆喷替酸葡甲胺在1.5、3.0 T MR下鼠脑胶质瘤模型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比较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0,44(11):1197-1203.

[36]吴恩惠.介绍经肾排泄水溶性碘造影剂[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2,26(2):131-132.

[37]尚克中.胃肠双对比造影硫酸钡制剂的性能要求与应用趋势[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6,30(11):795-797.

[38]张龙江,祁吉.对比剂肾病: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41(8):882-884.

[39]张龙江,卢光明,祁吉.关注含钆MR对比剂与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的关系[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41(8):1142-1143.

[40]霍福涛,李需.CT对比剂肾病的认识和预防[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5,13(4):470-472.

[41]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对比剂安全使用工作组.碘对比剂使用指南(第 2 版)[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13,47(10):869-872.

[42]尚克中,程英升,高玉洁,等.我国胃肠双对比造影的现状与应关注的问题[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11):872-875.

2017年第5期继续教育选择题

1.有关DVT的介入诊疗禁忌证,下列哪些正确()

A.中央型或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

B.慢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伴急性进展

C.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等无法耐受介入操作者

D.有出血性疾病或凝血障碍

E.近期有出血性脑血管意外者

2.下列哪些不符合笔者有关DVT介入诊疗的观点()

A.应在CDT前植入IVCF,不可倒置

B.应在PMT术前植入IVCF,不可倒置

C.介入操作可能造成血栓脱落而引起PE者,必须在操作前植入IVCF

D.IVCF植入并非DVT的常规诊疗必备项

E.血管腔内有大量漂浮血栓,应先CDT,再植入IVCF

3.有关滤器选择的描述,下列哪些正确()

A.应避免再使用不能取出的“永久型滤器”

B.滤器长期置入可引起IVC阻塞、穿孔等不良后果

C.不同的“可回收滤器”的可回收时间窗不相同

D.植入的IVCF应争取留置的时间长些

E.年轻患者、新鲜血栓推荐选用“临时性滤器”以保障可取出

4.有关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描述,下列哪些正确()

A.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可造成DVT反复复发

B.血栓清除后如存在髂静脉压迫,应争取解除压迫

C.推荐PTA后支架植入以解除髂静脉压迫

D.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处理仅推荐支架植入

E.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一般仅须PTA处理即可

5.有关DVT抗凝治疗的相关论述,下列哪些正确()

A.介入术中一般推荐应用普通肝素

B.介入术后可应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C.新型的X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较华法林安全而便利

D.DVT抗凝治疗的疗程推荐“个体化”策略

E.基础病为恶性肿瘤或易栓症,需统一抗凝治疗3~6个月

备注:选择题的答案均来自继续教育讲座,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将正确答案涂黑即可),寄回编辑部,成绩合格者,每年将授予国家级继续教育学分6分。

2016-07-30)

10.3969/j.issn.1672-0512.2017.05.039

刘骏方,E-mail:ljf58xh@sohu.com。

猜你喜欢

放射学造影中华
《放射学实践》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21年总目次
共沉淀法制备YOF:Yb3+,Er3+造影颗粒的发光性能及正交优化
《放射学实践》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
《放射学实践》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超声造影结合定量分析法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价值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