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骨髓刺激技术对人距骨软骨下骨的影响:一项Micro-CT评价研究
2017-01-12GianakosAL,YasuiY,FraserEJ等
骨科快讯
不同骨髓刺激技术对人距骨软骨下骨的影响:一项Micro-CT评价研究
对于小的距骨软骨损伤,首选骨髓刺激(bone marrow stimulation,BMS)技术进行治疗,临床报道其疗效显著。BMS的目的在于清除不稳定的软骨及其下层的坏死骨,用锥或克氏针在软骨下骨板上钻孔,以连通其与软骨下骨髓腔。本研究旨在通过Micro-CT评估技术,观察应用BMS技术不同直径钻孔装置对距骨形态学变化、微环境干扰以及骨髓与软骨下骨髓腔接触范围等的影响。
取5具新鲜冷冻正常踝关节标本,单独切取距骨,将其分为9个解剖区域(九宫格),每一区均有相同的表面面积,其数字标识符由1至9,顺序从前内至后外。分别采用外径1.0 mm微骨折锥(s.MFX)、1.25 mm克氏针(k-wire)以及2.0 mm标准微骨折锥(l.MFX)在所有标本的每一个软骨下骨区域制作一个单独的缺损,并由同一位精于距骨软骨缺损BMS技术的骨科主治医师采用标准化方法完成。应用Micro-CT评估软骨下骨缺损邻近软骨变化,评级分为3级(1级为最小压迫/硬化、2级为中等压迫/硬化、3级为严重压迫/硬化);分析邻近骨组织区域缺损与骨髓之间的通道数量;计算骨体积/全组织体积(BV/ TV)、骨表面面积/骨体积(BS/BV)、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等。结果显示,s.MFX 1级钻孔较多(P<0.001),l.MFX 3级钻孔较多(P=0.002)。与K-wire和l.MFX钻孔相比,s.MFX骨髓通道数量明显增加(P<0.001)。s.MFX组BV/TV明显低于K-wire组(P=0.021),但与l.MFX组无明显差异(P=0.327),表明s.MFX较K-wire对邻近软骨下骨压迫更小;骨小梁数量也呈现同样的趋势(s.MFX vs K-wire,P= 0.010;s.MFX vs l.MFX,P=0.157)。
上述结果提示,采用大尺寸钻孔装置完成BMS技术可导致缺损邻近组织骨小梁压迫和硬化更为严重,对骨微环境的干扰也更大;K-wire和l.MFX技术所打开的骨髓通道更少,与骨髓的接触机会也更低。故临床上选择BMS技术时,建议考虑钻孔尺寸大小对距骨软骨下骨微环境干扰的影响。
(摘自Gianakos AL,Yasui Y,Fraser EJ,et al.The effect of different bone marrow stimulation techniques on human talar subchondral bone:a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evaluation.Arthroplasty, 2016,32(10):2110-2117.白朝晖摘译,夏远军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