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诗学风格

2017-01-12张白桦胡雅洁

中州大学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芸娘浮生六记林语堂

张白桦,胡雅洁

(内蒙古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呼和浩特 010080)

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诗学风格

张白桦,胡雅洁

(内蒙古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呼和浩特 010080)

诗学由一个文学概念被后人引入到翻译学当中进行研究,译者进行翻译活动时都会有不同的诗学风格,本文以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为研究对象,从诗学主题、文学样式和原型人物角度讨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时在译本选择和翻译策略上的诗学考量,以及诗学因素促使译者翻译时做出的调整。

诗学;翻译;林语堂;《浮生六记》

一、引言

“诗学”起初是一个文学概念,最早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其目的是为了解释什么是诗歌,包括戏剧。后来,诗学的概念由英国翻译理论家莫娜·贝克(Mona Baker),美国翻译理论家威利斯·巴恩斯通(Willis Barnstone)等人相继作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从而把“诗学”的概念由文学引入到了翻译学。本文主要从诗学的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微观层面的文学要素有文学样式、主题和原型人物等,宏观层面则是从文学的功能出发,主要指文学在社会系统中起到什么作用。

《浮生六记》是由清朝作家沈复所著的一部自传体散文。该书以作者的夫妇生活为主线,描述了作者与妻子陈芸从情投意合,结为连理,到后来由于封建礼教和贫困的压迫与煎熬,最终理想破灭,陈芸死后作者开始游历各地。1935年,《浮生六记》首次由林语堂英译,至今共再版六次,是这本书再版次数最多的英译版本。林语堂对这对夫妻知足常乐、恬淡自适的生活感动至深。从林语堂选择翻译《浮生六记》到他具体的翻译过程中一些对于原文的调整都可以用诗学因素来解释。本文将以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析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诗学风格。

二、微观诗学要素:文学要素

诗学中的文学要素包括文学手法、文学样式、主题、原型人物、情节和象征等,即微观层面上的文学特征。翻译不仅仅是文字层面的转换,由于目的语和源语之间存在很多文化层面的差异,如果译作想要在译入国家被读者接受,就需符合译入语国家的主流诗学。从微观层面上,影响翻译活动诗学风格的因素有很多,该部分将重点从诗学主题、文学样式和原型人物角度讨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时在译本选择和翻译策略上的诗学考量。

(一)诗学主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经济受到了严重打击,开始兴起了“西方衰落”的思潮。20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成为了西方国家的主流诗学,现实生活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西方国家经济上的严重衰落,导致人们精神上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为了寻求安慰和解脱,西方人开始关注东方文化,关注东方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试图从东方文化中得到精神上的释放。

1935年,林语堂首次将清朝的小品文《浮生六记》进行英译。当时的中国正在大力倡导白话文运动,同时将西方文学作品汉译引入中国,很少有人将中国文学译出。此时林语堂选择英译《浮生六记》显然与中国的主流诗学不符,但他的选择却符合了译入语国家的主流诗学,因为关注现实生活、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正是当时西方国家的诗学主题。而《浮生六记》这样一部描写中国寻常夫妇居家生活和作者浪游各地的自传体散文,主要是作者抒发己情,传达一种安逸闲适的生活方式和怡然自得的处世态度,这恰好是当时西方人所追求的理想主题。林语堂在翻译《浮生六记》时,对译文做出的一些调整是符合译入语国家诗学风格的。例如:

芸不善饮,强之可三杯,教以射覆为令,自以为人间之乐无过于此矣。[1]18

Yun could not drink, but could take at most three cups when compelled to.I taught her literary games in which the loser had to drink.We taught there could not be a more happy life on earth than this.[1]19

原文描写作者夫妇二人在沧浪亭避暑时夫妻之间的日常乐趣,这种安逸闲适的生活是作者认为的人间之乐,也是当时西方国家所追求的理想主题。然而在一些中西方文化有差异的地方,林语堂在翻译时做出了调整,如例句中“射覆”被译为“literary games”。“射覆”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类的酒令,这对于西方国家的人们来说是陌生的,而林语堂将它做了归化的处理,翻译为“literary games”即“文字游戏”,这样的改写使西方读者更能够接受,符合他们主流诗学的诗学主题,从而可以更顺畅地传播到译入语国家。

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1]118

The sun was beautiful and the breeze was gentle, while the yellow rape flowers in the field looked like a stretch of gold, with gaily dressed young men and women passing by the rice fields and bees and butterflies flitting to and fro——a sight which could make one drunk without any liquor.[1]119

原文是描写作者与友人相聚,大家相约外出赏花作乐时的情景,这正符合了当时西方读者所追求的诗学主题。但是原文中“黄金”“青衫红袖”等都是对风景和人物的暗喻,如果直接翻译为“gold”和“blue dress and red sleeve”那么必然会引起西方读者的误解。林语堂在翻译时做出的调整能更好地向西方读者传递这个诗学主题。林语堂在翻译时把“黄金”“青衫红袖”等词直接解释了出来,这样一来,西方读者的理解障碍就减少了许多,也符合当时的主流诗学。

(二)文学样式

文学样式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学体裁,常见的有小说、诗歌、剧本、散文、寓言等,中国古代的文学样式有赋、骈文、说、论、杂记、游记等。不同的文学样式也会影响译者的翻译活动,并且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与用词等方面有许多与白话文不同的地方,这些都需要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对原文进行调整。

沈复的《浮生六记》属于古代文学样式中的杂记,也是一部用文言文书写的自传体散文。杂记的特点是篇幅短小,内容丰富,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为主要内容。林语堂选择翻译的《浮生六记》比较容易被西方国家读者所接受,并且与当时西方国家的主流诗学也是符合的。然而,《浮生六记》著于清朝,通篇为文言文,林语堂却是现代翻译家,再加上英语与汉语语言形式的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必然要对原文进行调整。例如:

时吾父稼夫公在会稽幕府,专役相迓,受业于武林赵省斋先生门下。[1]14

At this time, my father Chiafu was in the service of the Kueich’i district government, and he sent a special messenger to bring me there, for,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during this time, I was under the tutorship of Chao Shengtsai of Wulin [Hangchow].[1]17

原文中“幕府”“武林”都是现代汉语中不再使用的词语,在西方国家中属于词汇空缺的文化词。“幕府”指明清时期的督府衙门,其职能相当于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因此林语堂在翻译时将“幕府”译为“district government”,这样就符合了译入语国家的文学形式,使西方读者能够读懂并接受。“武林”是“杭州”的旧称,在林语堂所处的时代,人们对“杭州”都比较熟悉,而对于“武林”,恐怕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它也是个地名,更不用说西方读者了。于是林语堂在“Wulin”后注上了“[Hangchow]”,以便于西方读者理解和阅读。

桥南有莲心寺。寺中突起喇嘛白塔,金顶缨络,高矗云霄,殿角红墙,松柏掩映,钟磬时闻;此天下园亭所未有者。[1]230

On the south of the bridge there was the Lotus-Seed Temple, with a Tibetan pagoda rising straight up from its midst and its golden dome riding into the clouds, with the terracotta walls and temple roofs nestling under the kind shade of pine-trees and cypresses and the sounds of temple bells and ch’ ing [musical stone] coming to the traveler’ s ears intermittently——all combining to achieve a unique effect that could not be duplicated in any other pleasures garden of the world.[1]231

原文的两句话主要是描写莲心寺的景色,语言精练短小,每小句不超过九个字。这种简洁的语言表达是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的,但西方读者未必认可。林语堂将原文的两个句子在翻译时合并为一个长句,结构清晰而又紧凑,同时也将莲心寺的美景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这样的文学形式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口味。这样的调整符合译入语国家的主流诗学,亦可使译入语国家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原型人物

原型人物是文学作品中笔墨最浓,集中了作者绝大部分正面情感和精力的主人公,是经典的、将近完美的人物角色,多设定为文学作品的主角。[2]59原型人物往往也是译者选择译本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浮生六记》中,沈复笔下的芸娘通情达理,温婉动人,又富有生活情趣,简直是作者眼中接近完美的妻子。而林语堂对于芸娘的赞赏与倾慕更是毫不掩饰,在《浮生六记》的译者序中,林语堂开头第一句话便这样写道:“芸,我想大概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1]X111对于原型人物芸娘的喜爱,或许也是林语堂选择翻译《浮生六记》的原因之一。芸娘的人物形象不仅符合译者林语堂个人的诗学风格,也符合当时西方国家的主流诗学。芸娘的人物形象并不像当时典型的封建妇女,她既聪明又要强,个性之中潜藏着反礼教的精神,追求自由,崇尚自然,这些特点都是符合西方读者的审美与主流诗学的。选择翻译以这样的原型人物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译作能够尽可能多地被译入语国家读者所接受。而林语堂在向美国译介中国文学作品时,也经常将中国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做中西合璧式的改写。[3]46例如:

……但李诗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令人可爱。[1]20

…but Li Po’s poems have the wayward charm of a nymph.His lines come naturally like dropping petals and flowing waters, and are so much lovelier for their spontaneity.[1]21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而芸娘却能品评诗句,从她喜爱的诗人可以看出她追求自由,崇尚自然,这样的原型人物在西方国家是受追捧的。林语堂在翻译时为了突出这样的形象和缩小文化差异,对原文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他将中国古代的神话人物“姑射仙子”翻译为“the wayward charm of a nymph”,对“姑射仙子”做了解释,缩小了文化差异,并且在译文中加入了如“wayward”“naturally”“spontaneity”等词,这样也突出了芸追求自由,崇尚自然的人物形象。这样的原型人物符合当时西方国家的主流诗学,更能够得到西方读者的认同与接受。

珠乃纯阴之精,用为首饰,阳气全克矣,何贵焉?[1]44

For a woman to wear pearls would be to leave no room for the male principle.For that reason I don’t prize them.[1]45

作为一个东方女性,芸娘具有中国古代妇女鲜有的果敢与无私。原文中作者堂弟结婚时,新娘缺一对珠花,芸娘立刻将自己结婚时婆婆送的珠花拿出来给了堂弟媳,这样的人物性格在西方是受到认可的。林语堂在翻译时将问句“何贵焉?”改为肯定句“I don’t prize them.”这样的翻译使得译文的语气更加强烈,芸娘果敢无私的个性更鲜明,原型人物的特点更加突出。

三、宏观诗学要素:功能要素

诗学要素从宏观层面上看,主要是指文学的功能,即在社会系统中,文学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或应该起到什么作用。功能要素对译者选择译本和翻译策略同样重要,译者选择的译本符合当时译入语国家社会的主流诗学,译作才会被译入语国家读者接受,才会引起译入语国家的重视。当译入语文化的接受者尚未产生了解译出语文化全貌愿望的时期,倒可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希望窥一斑而见全豹,此时如果译者做出相应的调整,可以达到在文化层面上进行阐释、交流、传播的目的。[4]73

社会体制决定特定社会时期的主流诗学,一旦主流诗学发生变化,某些作品能够在短时间内被擢升到“经典”的地位。[5]19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当时西方经济受到了重创,社会上兴起了“西方衰落”的思潮。西方国家的读者渴望在精神上寻求解脱,于是他们开始将目光投向外界,投向了东方文化,试图让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在东方文化里得到释放和缓解。此时就需要文学发挥解脱心灵、缓解压力、作为精神支柱的作用。《浮生六记》正是描写中国寻常夫妇生活与作者浪游各地的文学作品,作品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中国人安逸闲适、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在当时西方国家的社会背景下,这样的文学作品无疑符合西方读者的期待,而林语堂对于原作的一些调整,同时在文化层面上也有将译出语文化阐释、交流和传播的功能。例如:

是年冬,值其堂姊出阁,余又随母往。[1]6

In the winter of that year, one of my girl cousins, (the daughter of another maternal uncle of mine)was going to get married and I again accompanied my mother to her maiden home.[1]7

原文中的“堂姊”一词,在林语堂的译文中翻译为“girl cousins”,但他却在后面加上了“the daughter of another maternal uncle of mine”并且用括号括起来。括号里的内容是原文中没有的,是译者增译出来的。由于中西方存在文化上的差异,译者的增译能够让西方读者读懂原文所表达的意思,符合译入语国家的主流诗学。

合卺后,并肩夜膳,余暗于案下握其腕,暖尖滑腻,胸中不觉怦怦作跳。[1]10

After the drinking of the customary twin cups between bride and groom, we sat down together at dinner and I secretly held her hand under the table, which was warm and small, and my heart was palpitating.[1]11

“合卺”是一种中国古代汉族婚礼仪式,指新婚夫妇在结婚当日的新房内共饮合欢酒,而在西方并没有这样的习俗,如果直接翻译出来可能导致西方读者看到后一头雾水,这也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所在。因此,林语堂将“合卺”翻译为“the drinking of the customary twin cups between bride and groom” 直接将“合卺”的意思解释了出来。这样就有阐释和传播译出语文化的作用,也使得译入语国家的读者更容易理解与接受,符合了西方国家的主流诗学,发挥了文学应有的功能。

四、结语

本文以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为研究对象,通过从诗学的微观层面以及宏观层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诗学因素中的诗学主题、文学样式和原型人物等文学要素和功能要素会影响译者选择译本和翻译策略过程中的诗学风格,译者对原文做出的调整也可以用诗学因素来解释。林语堂英译的《浮生六记》堪称经典,本文的研究旨在为今后中国的典籍英译提供一个个案参考。

[1]沈复.浮生六记[M].林语堂,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2]米亚宁.浅论翻译与诗学[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3]杨柳.翻译的诗学变脸[J].中国翻译,2009(6).

[4]张白桦.翻译基础指津[M].北京: 中译出版社,2017.

[5]Lefevere Andre.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1992.

(责任编辑谢春红)

PoeticsStyleoftheEnglishVersionSixChaptersofaFloatingLifeTranslatedbyLinYutang

ZHANG Bai-hua,HU Ya-ji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ohhot 010080, China)

Poetics is a literary concept, then it is introduced into translation studies.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activities have different poetics styles. This thesis’s study object is Lin Yutang’s translationSixChaptersofaFloatingLife, and it discusses poetics thoughts of his choices of translation version and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motifs, genres and prototypical characters, and some poetics factors require translators to make some adjustment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poetics; translation; Lin Yutang;SixChaptersofaFloatingLife

2017-08-20

张白桦(1963—),女,辽宁沈阳人,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译介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7.05.019

H059

A

1008-3715(2017)05-0089-04

猜你喜欢

芸娘浮生六记林语堂
《浮生六记夜读》
夕阳西沉
书虫来袭:《浮生六记》:浮生若梦,不妨踏歌而行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浮生六记
浮生若此
探访林语堂故里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Lin Yutang’s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Thematization
浮生六记,一梦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