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海洋强国战略需要思域融通能力

2017-01-12薛永武

关键词:陆域海洋人类

薛永武

(中国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实施海洋强国战略需要思域融通能力

薛永武

(中国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涉及海洋科学、海洋经济、海洋国防与海洋文化等诸多领域,需要决策者和管理者具备思域融通能力,包括宏观的战略思维能力、创新海洋文化的思维能力、创新海洋经济的思维能力、创新海洋与人类未来的共生思维能力。

海洋强国;思域融通;未来学

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涉及海洋科学、海洋经济、海洋国防与海洋文化等诸多领域,需要决策者和管理者具备思域融通能力。“思域”是指思维和思想两个含义,即思维和思想的领域。“思域融通”是指在思维和思想的领域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也是融会贯通在思维和思想领域的具体体现。

一、宏观的战略思维能力

实施海洋强国战略,需要具备宏观的战略思维能力。从海洋位置的重要性来看,我们要树立国门意识与军事思维;从横向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陆海统筹思维;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维。

(一)国门意识与安全思维

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我们对海洋的认识在战略上还远远不够。随着国家利益向海洋纵深拓展,我们面临海上的传统军事威胁,还要应对恐怖主义、海盗、跨国犯罪等非传统隐患。树立国门意识与军事思维,对于我们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国家海洋利益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宝库,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和巨大的战略利益,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海域安全和陆域安全,树立海洋的国门意识和安全思维。所谓国门意识,是指把我国的海洋视为国家的重要门户;所谓安全思维,是指海洋安全直接涉及国家安全,要从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认识海洋对我们的重要性。近代史上,八国联军入侵中国,除了俄国海陆并进以外,其他七国都是由海域直接入侵中国的,由此足以说明我国当时的海防是多么薄弱。但是,我国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曾经长期对海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过去表述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没有把海洋视为国土范畴;二是我们过去的国防更多地侧重于海岸线的防御性战略,而对于海洋战略尤其是深远海的军事战略重视不够。我们“必须突破重陆轻海的传统思维,高度重视经略海洋、维护海权。建设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现代海上军事力量体系,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战略通道和海外利益安全,参与海洋国际合作,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战略支撑……海军按照近海防御、远海护卫的战略要求,逐步实现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型结合转变,构建合成、多能、高效的海上作战力量体系,提高战略威慑与反击、海上机动作战、海上联合作战、综合防御作战和综合保障能力。”[1]

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加强海洋的国防安全,树立国门意识与安全思维,需要进一步加强海洋意识、海权意识和海防意识教育,努力营造人人关心海洋、支持海防的浓厚氛围,这是当前和未来一项长期需要高度重视的发展战略。

(二)海陆统筹思维

海陆统筹是指通过对海洋和陆域的统筹布局协调,促进海洋经济与陆地经济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与均衡发展,在海陆相互依托和相互促进中维护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海陆统筹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发展模式,又体现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1.海陆统筹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世界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必须把握海陆统筹质的规定性。海陆统筹旨在强调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的统一性,注重二者的关联性、互动性与互补性,统筹考虑与规划海洋与陆域的全面发展,只有各国携手合作,实施海陆统筹发展战略,才能真正维护海洋生态的健康,促进世界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2.海陆统筹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战略思维

海陆统筹是解决海域与陆域经济全面发展的基本指导方针,要求政府统一筹划海洋与陆域两大系统的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安全的区域政策。在经济新常态下,只有维护海洋生态健康,统筹海陆关系,才能保障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3.海陆统筹注重对海域和陆域的统一规划与整体设计

海陆统筹注重以陆域与海域之间的要素联系为出发点,站在宏观的制高点上,审视海域与陆域,根据海、陆两个不同地理区域的内在特性与联系,运用系统论和协同论的思想,通过统一规划与宏观设计,促进两个系统之间的相辅相成,把海域与陆域的地理、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系统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4.海陆统筹是系统论思想与辩证思维促进蓝色经济优化发展的新探索

通过海陆统筹,综合考虑海陆系统各自的承载能力以及整体的资源条件,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海陆生态系统的互动、相生与共生效应。“蓝色经济的理念就是对海陆一体经济的整合与提升,贯穿了陆海统筹、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等先进理念。蓝色经济就是统筹海洋经济、涉海经济、沿海经济与海外经济的发展。”[2](P85)

由此可见,实施海陆统筹,这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重要的思维方式。通过海陆统筹,从根本上克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有利于促进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与共生效应。

(三)可持续发展的思维

海洋可持续发展是在全球背景下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发展理念。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整个人类社会需要可持续发展,而海洋可持续发展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命题。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关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战略思想。海洋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在海洋经济领域的体现。由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观推及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实践中科学处理海洋经济、海洋社会、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四者之间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辩证互动关系。“进入21世纪,全球最关注的是‘海洋’,因为海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扩展空间和战略性资源宝库。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困扰的重要途径”。[3]“海洋可持续发展系统是海洋社会、海洋经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和海洋科技子系统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复合而成的有机整体,是可持续发展巨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海洋可持续发展系统同样具有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一般特征,即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动态复杂性、地域分异性和层次性五大特征。”[4]在2011年11月1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给亚太经合组织海洋可持续发展中心成立大会的贺信中指出“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希望有关各方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共同探讨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理念、政策、管理和技术,深化海洋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推动海洋事业和亚太地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5]由此可见,学界和政府都充分认识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尤其需要有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思维。近些年海洋污染和竭泽而渔式的过度捕捞已经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平衡,损害甚至断绝了某些海洋生物链,这与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我们应该具有海洋生态失衡的危机感,坚持海洋的可持续发展,而“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务之急是提高全社会对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增强可持续发展观念。”[6]

二、创新海洋文化的思维能力

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涉及海洋经济、海洋生态、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等问题,也是一个海洋文化学的问题,需要具备海洋文化思维。

(一)海洋人文化思维

在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史上,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以海洋文化研究为标志,愈加彰显了海洋的人文化思维。海洋文化尽管有几十种界定,但笔者认为,所谓海洋文化,是指人们从一定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出发,认识、分析、判断、体验和解决人海关系所形成的符号系统。海洋文化中的符号系统包括精神—情感符号、行为体验符号和物质载体符号。

海洋人文化思维,是指在重视海洋经济、海洋生态、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等问题时,还要切入对海洋的人文思考,从人文的角度出发,把握海洋与人类的人文关系,即超越海洋作为自然事物研究对象的局限,而把海洋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纳入人文化中加以鸟瞰。

纵观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发展史,对于人类而言,海洋只有进入人类思域的海洋时,才具有价值;否则,海洋就只是客观的自然事物,对于人类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人类从远古时代对海洋的敬畏与顺从,逐步发展为利用海洋的渔业资源,进而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开发海洋资源,谱写了人类对海洋关系的新篇章。这期间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地中海文化,主要体现了古希腊人对地中海的思域,而“希腊的世界地图大多都画成以地中海为中心,围绕着海的是欧、亚、非的陆地,再外边是大洋。”[7]古希腊文化是地中海文化的主要代表,到了13——14世纪,地中海文化却又成为文艺复兴文化崛起的重要动因。

第二阶段是发现海洋的新时代。公元1405年以后,郑和七次率船队远航西洋,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达西亚和非洲东岸,途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妈祖文化由此得以广泛传播于南洋诸国。1492年以后,哥伦布先后4次远航,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成为美洲大陆开发和殖民的新开端,是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第三阶段是争夺海洋霸权、维护海洋权益与开发海洋资源的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许多强国纷纷实施海洋发展战略,美国、日本、英国以及苏联(俄罗斯)等国,无不谋求海洋霸权,而一些的发展中国家则要维护正当的海洋权益,逐步形成各国向海洋进军的态势。

从海洋人文化思维来看,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海洋与人类已经形成了丰富的人文关系。在我们汉语言中,据不完全统计,涉海的成语就高达247个,如五湖四海、海纳百川、沧海横流、天涯海角、海枯石烂、沧海一粟、沧海桑田、人山人海、山珍海味等,都是我们耳能熟详的成语。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从大量的涉海成语来看,我们对海的认知与情感大部分是褒义的,客观上反映了我们与海洋的积极关系。从海洋文学与海洋艺术的角度来看,大量涉海的文学艺术作品,都具有浓郁的人文情怀,蕴含了人们对海洋的崇拜、敬畏和关爱之情。

从生态存在论哲学的角度来看,生存论哲学提出系统整体性世界观,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自然——社会”协调统一。我们在肯定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的同时,应该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树立进步的海洋人文化思维,力求实现“人——海洋——社会”的协调统一。

(二)海洋与诗意栖居的思维

随着人类与海洋关系向纵深发展,人类越来越依赖海洋,越来越离不开海洋。特别是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海洋科学的不断创新,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将会进入永恒的“蜜月”期,从此人类有望在愿景中诗意地栖居在海洋上。

所谓诗意地栖居,其本意是人类诗意地生存或者说是审美地生存。海洋与诗意栖居的思维,意思是说,人类在对海洋的审视过程中,应该赋予海洋以诗性的智慧,把人类对海洋的理想融入海洋的生态环境中,不断实现人类对海洋关系的审美化、诗意化和理想化。

海洋与诗意栖居的思维要求我们,不能单纯把海洋视为人类征服的对象,也不能仅仅把海洋视为向人类提供资源的供应商,而是应该把海洋视为我们的审美对象和朋友,是我们生存的家园,是诗意栖居的理想国。

(三)海洋与人类和谐的思维

和谐思维是人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思维。由和谐思维推及到海洋与人类的关系,我们需要促进海洋自身内在的和谐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和谐。

1.海洋和谐发展的内在“目的论”

为了正确认识和把握海洋与人类的和谐思维,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自然事物“内在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海洋自身的和谐符合自然事物“内在目的论”,体现了海洋生物生命结构的完整性与和谐性。在西方哲学史上,外在目的论认为,一事物的存在是为了另一事物。康德认为,传统的外在目的论所说明的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外在关系,并不具有必然性,而只有内在目的论,才能揭示事物的普遍必然性。

内在目的论所说的“目的”,是指自然界的有机物(动植物)各自具有自己的本质,它们的结构形式如果符合它们的本质,它们就是完善的,而不是有缺陷的或畸形的,因而就显出客观的目的性。从“内在目的”来看海洋,旨在阐明海洋的存在并不是为人类,而是海洋的存在本身要求符合海洋的内在本质。由此而论,我们认识分析和评价海洋时,就不能仅仅按照我们人类的视角去审视海洋,而是应该按照海洋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本质,研究海洋的发展变化是否符合海洋自身的规定性和本质,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符合人类的长远需要。

2.正确认识海洋自身的和谐

海洋自身的和谐是指海洋内在诸要素的个体感性生命的完整性与海洋整体生态和谐性的有机统一。自然发展史表明,凡是自然事物自身和谐的,客观上都有利于该自然事物的生存和发展,也最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和尊重海洋自身发展过程和谐的重要性。为了海洋的和谐发展,我们应该尊重海洋内在的“目的论”,不能为了人类的眼前利益,忽略乃至违背海洋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

人类的生命与一般的自然事物有所不同,其中就在于人类不仅具有“为我性”,而且还具有“为他性”,是自在与自为的统一,这种“为他性”必要要求我们要尊重海洋的客观的符合目的性。大千世界,虽然各种矛盾复杂纷纭,但人类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不断发现矛盾、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按照黑格尔所说的,就是让矛盾在和解里存在。因此,人类应该自觉与海洋建立和谐相生的互动关系,体现“为我性”与“为他性”的和谐统一。

三、创新海洋经济的思维能力

实施海洋强国战略,还需要具备创新海洋经济的思维能力,运用海洋仿生学思维研发新产品,实现海洋元素与陆域元素的融合互补,创新海洋文化产业,开发海洋生物的多种功能。

(一)海洋仿生学思维

海洋仿生学是现代仿生学在海洋科学与其他学科交叉中的具体运用。海洋仿生学是海洋生物学与技术工程科学间的边缘学科,它通过研究海洋生物的构造原理、结构特征和特殊机能,广泛应用于军事科学、产品研发、工程设计等多个研发领域。

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而各种独具特色的海洋生物也是我们发展海洋经济最好的老师。科学家可以模仿海豚能够利用复杂的声纳系统寻找和辨认食物的功能,用于创造和改进人类的工程技术;可以模仿水母接收低声波的机制,创造风暴警报仪;模仿海豚的体形、皮肤结构等特点,设计鱼雷、潜艇和船只的水下部分,减少航行的阻力。

海洋生物的丰富性与结构、功能的独特性,客观上能够为创新发明提供想象力的无数源泉和无限契机。海洋仿生学思维对于激活创新思维,发展海洋经济,研发新产品,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二)海洋元素与陆域元素的融合互补思维

按照陆海统筹联动、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思路,集约、高效、可持续利用陆海空间资源。发展海洋经济,需要创新产品的研发思维,通过海洋元素与陆域元素的融合互补思维,实现产品的研发创新。

海洋元素与陆域元素的融合互补思维可以广泛用于产品的研发。在一般的商品生产中,设计者可以充分运用海洋元素与陆域元素各自不同的特点,对各种不同元素融合互补,研发新的产品。比如,可以研发出既能飞,又能航海和在陆地使用的三种功能的“飞车艇”(或叫“飞艇车”),可以供滨海城市观光、海上冲浪体验、空中鸟瞰与俯视体验等。水稻本来是淡水种植,但近年来已经尝试海水种植。今年10月,首个国家级海水稻研究成长中心“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在青岛市李沧区国际院士港创立,袁隆平担任主任和首席科学家,袁隆平打算在3年时间内,实现海水稻种植亩产打破200公斤的方针。在各种食品生产中,设计者可以把具有不同营养特点的海陆两种乃至多种不同的元素有机融合,通过各种元素的化合或者化学反应,研发新的食品,实现1+1>2的效应。

此外,在海洋旅游设计中,可以充分考虑海洋旅游与陆域旅游的互补联动;在环境治理过程中,注重海洋污染与陆域污染的协同防治,为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等。

(三)海洋文化产业思维

为了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需要树立新的海洋文化产业思维,做足海洋文化产业的好文章和大文章。

1.创新滨海城市旅游与海洋旅游发展方式

做好滨海城市旅游与海洋旅游的大文章,把建设滨海城市与开发趣味海洋结合起来。趣味海洋,是指通过设计和展演海上各种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和表演项目,打造海上乐园,激励游客广泛参加体验式与互动式的海上文艺和体育活动。通过打造趣味海洋,不断增加海洋产业的文化内涵,增加体验性活动元素,拓展海上的文化休闲产业,促进水上观光、海上垂钓、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和海洋审美的有机融合,不断创新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产业。

2.创造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仿生艺术产品

不断创新海洋生物仿生艺术,体现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产业和海洋艺术的完美结合。以各种海洋生物为模仿对象,可以创造各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仿真性的海洋生物,既可以作为工艺品(艺术品)进行研发、销售,又可以制作仿生游戏,成为人们闲暇时间休闲娱乐的重要对象;既可以考虑仿生产品的艺术性,又可以依托科技内涵,把仿生产品与水中游戏结合起来。

海洋文化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形式,实施海洋强国发展战略,尤其需要具有海洋文化产业的创新思维。

(四)海洋生物的多功能思维

实施海洋强国发展战略,还需要我们具有海洋生物的多功能思维,努力发现海洋生物的多种功能,并且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挖掘和利用海洋生物的多种功能,实现海洋生物效益的最大化。

1.充分挖掘海洋的实用功能

开发海洋资源,需要我们充分认识海洋的实用功能和潜在的能源价值。海洋丰富多彩的资源客观上为我们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产资料,各种海鲜满足我们的饮食需要,海水淡化满足我们对淡水的需求,海洋医药开辟医疗健康的新途径,海底矿产和石油成为新的重要资源,各种海洋生物为工业生产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等等。

2.充分认识海洋的精神与情感功能

随着海洋人文化进程的加快,海洋文化愈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蕴,我们在开发海洋实用功能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挖掘海洋对于人类的精神与情感功能。比如,海纳百川开阔我们的胸怀,沧海一粟启示我们学会谦虚,海洋的波涛汹涌,能够激发我们积极的进取精神等等。在情感方面,我们从大海中体验故乡之情,把大海的深厚比喻人间的深情,经常用情深似海、海枯石烂、海内存知己来表示深情厚谊。

为了开发海洋生物的多种功能,我们需要运用辐射思维或发散思维,以开放的视野,一方面从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去发现海洋生物的多种功能,一方面积极探索具体海洋生物的多种功能,发挥多物多用、一物多用的作用,并且在对海洋人文化中促进人类与海洋精神与情感的相融和同构。

四、创新海洋与人类未来的共生思维

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史表明:人类与海洋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人类越来越离不开海洋。我们应该以未来学的思维,重新审视我们与海洋的关系,促进海洋与人类未来的共生共荣。

(一)海洋美学思维

海洋美学是海洋学与美学之间的一门交叉性人文学科。海洋美学研究海洋之美,也研究人类与海洋的审美关系。

1.治理海洋污染迫切需要海洋美学的介入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以及沿海城市的发展,出现了填海造田、建设人工岛以及企业废弃物污染海洋的现象。人类实践直接污染海洋,这是恶与丑的表现。海洋应该是美丽的、清澈的、干净的、蔚蓝的,而绝不是浑浊的、肮脏的,更不能是到处漂着各种废弃物和油污的垃圾场。我们既要从善的角度出发,去认识、利用和改造海洋,也要以审美的眼光,去发现、保护和创造海洋的美,努力把海洋的善和海洋的美和谐统一起来,这就需要把海洋美学视为判断、改造和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尺度,把对海洋的求真、向善与审美和谐统一起来。

2.发展海洋经济需要海洋美学的指导

发展海洋经济,需要海陆统筹的统一规划与整体设计之美,创造出海域与陆域的地理、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系统融合统一的整体美;需要保护海洋的生态之美,才能更好地促进海洋经济的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需要海洋与陆域资源开发衔接互补的和谐美,根据海洋资源整体性、多用性和丰富性的特点,探索海陆发展和谐互动、互补共生共荣的和谐美;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也非常需要海洋美学的理论指导。从美学的角度来看,美是以善为前提和基础的,事物离开了善的本质,也就失去了美的真正内涵,因为美离不开善。因此,发展海洋经济,需要海洋美学的支撑;污染海洋,破坏海洋生态,这本身就是恶和丑的表现。

(二)海洋生态伦理学思维

实施海洋强国战略,还需要运用海洋生态伦理学的视角关注人类与海洋的关系。海洋生态伦理学是在借鉴生态伦理学的基础上,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和研究人与海洋的关系。

从海洋伦理学的角度审视海洋问题,目前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企业生产造成的海洋污染和围海造田与人工岛造成的海洋污染;二是竭泽而渔式的过分捕捞造成渔业严重萎缩,近海几乎无鱼可捕;三是海洋污染和过分捕捞又造成海洋生态失衡,导致一些海洋生物链的断裂,无法维持海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海洋伦理。“海洋伦理是以海洋道德为调整对象和范围的科学体系,是研究人与海洋关系、在海域中人与人关系等问题的一门学科。海洋伦理调整的对象应该包括人与海洋之间的道德关系和海洋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两个方面。”[8]海洋生态伦理学要求我们,不但要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而且也要留下碧海、蓝海和美海。

海洋伦理是人类与海洋道德关系的准则。我们把握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应该确立三个维度:第一,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历时性与共时性的交叉维度中保障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可共享性和共享的永恒性;第二,有利于维护海洋生态自身发展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促进海洋生物的生生不息;第三,有利于人类与海洋关系的和谐、促进人类与海洋的积极互动、共生共荣,共同发展。

(三)海洋未来学思维

未来学是研究未来的综合学科,又称未来预测、未来研究。海洋未来学在借鉴未来学理论的基础上,预测海洋未来的状况以及人类未来对海洋的需求等。

后晋·刘昫的《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意思是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刘昫所言恰恰指出了我们思维的局限性。实际上,我们不知不觉被思维的遮蔽性遮住了心灵的澄明,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往往只顾当下的现实利益和局部利益,不顾长远的未来利益和整体利益。因此,我们非常需要海洋未来学的思维自我反思。海洋未来学启示我们:第一,通过预测未来海洋的发展状况,预警海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新趋势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尤其是连锁反应和蝴蝶效应,及时向决策部门提供反馈信息,为决策机构或决策者提供科学的预测依据,避免或减少决策的失误;第二,探索海洋科学技术和海洋经济的发展重点,促进海洋科技的新突破和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三,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尽可能获取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海洋的社会效益最大化;第四,通过海洋未来学的研究,进一步促进人类与海洋关系的和谐。

古罗马美学家郎吉弩斯要求作家在创作前,要设想无穷无尽的后代对我们的作品会有什么态度,他在《论崇高》中倡导作家要创造“人类永久尊敬的作品”,希望能够博得后世“永远喜爱”、“永久尊敬”、“博得后世赞扬”。郎吉弩斯的观点体现了文学未来学的视野。同样,我们应该借鉴海洋未来学的原理,不妨设想一下:我们能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什么样的海洋,是一个充满垃圾污染、没有生命活力的海洋,还是充满勃勃生机的美丽海洋?我们的子孙后代会如何评价我们今天的行为?我们是要断子绝孙,还是要子孙繁荣昌盛?通过海洋未来学的远瞻,我们的心灵就会走向澄明。

综上所述,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决策者和管理者仅有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只有以建立人类与海洋的和谐关系为出发点,具备思域融通的复合思维能力,注重多维视野的辐射与聚焦,才能有利于制定和实施海洋强国战略。(致谢:本文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基地项目“海洋美学基本问题研究”(2014JDZS01),特表致谢。)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军事战略.http://www.mod.gov.cn/regulatory/2015-05/26/content_4617812_5.htm,2015-05/2016-11-10.

[2] 郑贵斌.中国蓝色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实践推进[A].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编.中国海洋发展研究文集[C].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

[3] 王殿昌.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可持续发展统筹问题[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5).

[4] 白福臣.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系统内在作用机制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2).

[5] 亚太经合组织海洋可持续发展中心成立大会在京举行[Z].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10).

[6] 王诗成.关于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J].海洋信息,2001,(3).

[7] 张法.怎样建构中国型海洋美学[J].求是学刊,2014,(3).

[8] 吕建华、吴失.论海洋伦理及其建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责任编辑:鞠德峰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rine Power Strategy Needs the Thinking Integration Capability

Xue Yongwu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rine power strategy is related to marine science, marine economy, marine defense and marine culture and some other fields.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rine power strategy requires policy makers and managers to have the thinking integration capabilities, including macro strategic thinking ability, marine culture innovation thinking ability, marine economy innovation thinking ability and ocean-human symbiotic thinking ability.

marine power; thinking integration; futurology

2016-11-29

薛永武(1957- ),山东青岛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美学、人才学与文化产业研究。

B820

A

1672-335X(2017)02-0039-06

猜你喜欢

陆域海洋人类
中国陆海经济发展水平及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与你晨昏四季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陆域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技术方法研究
码头后方陆域软基处理施工要点探析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