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水稻栽培技术要点
2017-01-12张龙
张 龙
(贵州省湄潭县鱼泉街道办事处农业服务中心,贵州湄潭 564100)
1 前言
湄潭县地处云贵高原至湖南丘陵的过渡地带,全县平均海拔972.7m,县城区平均海拔910m,最高峰位于北部西河乡取笋坎,海拔1 562m;最低处位于南部石莲乡芦塘河与乌江汇合处,海拔461m。湄潭地处川黔南北向构造带、北东向构造带的交汇地带。境内地质断层交错,折皱细密,构造复杂,地貌多样。县内地貌可谓峰丛沟谷交错,坝地丘陵相镶,自然景观独特。结合本地地貌地形特点,文章就山地水稻栽培技术要点做系统阐述,以供参考和借鉴。
2 山地水稻栽培技术要点
2.1 遴选高产水稻品种
为满足水稻栽培高产需求,建议用经山地稻作示范高产、抗性好、适应性强的品种。而且,考虑到水稻栽作特殊的气候特点,早籼稻注重稻瘟病抗性和熟期的选择;一季稻、晚稻注重稻瘟病、稻曲病抗性和熟期的选择。
2.2 适期选择插秧时间
为满足高产的基本要求,抽穗至灌浆结实期,务必在水热光等条件较好的时期,确保灌浆结束日平均气温在21~25℃最佳。根据本地山地稻作实际情况,对一季稻抽穗期应避开高温期,8月中旬至下旬抽穗最适宜。对晚稻抽穗期应避开低温影响,9月20日前能齐穗即可。最终确定抽穗期后,根据秧龄、生育期等,适时安排插秧期。
2.3 结合实际控制密度
栽种密度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通常情况下,大田栽种相对要稀些,早期需备足秧田。备足秧田,秧田与大田比例以1∶10为宜。大田用种量为:杂交稻15~22. 5kg/hm2,常规稻45~60kg/hm2;秧田播种量为:杂交稻15.0~22.5kg/m2,常规稻45~60g/m2。做到稀播匀播。
2.4 科学合理稻田施肥
提倡测土配方施肥,满足稻株生长发育的养分需求,促进超高产群体的建立。要求有机肥占施肥总量的40%~50%,N∶P2O5∶K2O大致为1∶0.5∶1。
在满足超高产群体养分需求的前提下,适当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大田施肥总量为:施纯N 180~210kg/hm2、P2O590~120kg/hm2、K2O 165~195 kg/hm2;施硫酸锌15~30kg/hm2。
根据超高产群体需肥规律,施足基肥,早施分孽肥,适量施用穗肥。氮肥60%~70%作基肥,25%~30%作分孽肥,5%~10%作穗肥;磷肥绝大部分作基肥;钾肥作基肥、孽肥各50%。
2.5 改善稻田灌溉条件
确保稻田生产稻苗优质高产,对稻田灌溉条件要求同样较高,至少应保证灌溉用水的无污染。
考虑到山地高产栽种水稻的需要,建议以浅水灌溉为主,确保稻田湿润,适时适期露田、晒田。移栽、返青后,留足浅水层。分蘖期,稻田灌溉润田。苗期有效苗穗80%~90%时,注意及时露田,经多次轻晒田,控制分蘖数,促进根系下扎,有利于培育壮苗。
2.6 合理稀植不宜密
培育壮苗的基础上,大田基本苗数不能过多。基本的要求,在适宜密植的基础上,宜稀不宜密,注意改善田间通风条件,做好防纹枯病的准备。期间,注意促进个体健壮成长,大大提升成穗率。
通常情况下,早稻、常规稻30万穴/hm2,每穴3~4钵;杂交稻25.5万~30万穴/hm2,每穴1~2钵。常规稻基本苗120万~150万/hm2,杂交稻基本苗90万~120万/hm2。晚稻、一季稻,以杂交稻为主,21万~25. 5万穴/hm2,每穴1~2钵,基本苗90万~97. 5万/hm2。
移栽规格,提倡宽行窄株种植,移栽规格:早稻25.0cm×13.2~16.5cm,即行距25. 0cm、株距13. 216cm;晚稻、一季稻25~30cm ×16.5cm。超级稻需超稀植栽培,移栽规格33. 3 cm×20.0~25. 0cm12万~15万穴/hm2,每穴1钵。
2.7 水稻病虫害无公害防治
水稻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是确保水稻高产的关键。对病虫害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结合“综合防治”的原则,充分利用生物天敌、物理防治等手段措施,合理有效预控病虫害的发生,为水稻高产优产做前提保障。
农业防治中,稻田耕沤灭螟降低螟虫基数,浸种消毒降低稻瘟病和恶苗病的发生风险。利用二化螟、稻飞虱等害虫趋光性进行灯光诱杀,虫害看到光后会靠近,然后被杀死。同时,注意利用测报灯,及时预报发生情况,确保预报的准确性、及时性,并根据测报情况,制定合理用药的策略,科学有效用药,提升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中,更有效的方法是利用虫害天敌,降低病虫害繁殖数量,控制病虫害繁殖速度。这种方法用于病虫害防治,很好维系生物链的完整性,同时更好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安全高效的特性。此外,继续推广生物农药的使用,生物农药有安全、高效、无污染等特点,施用后环境受到保护,同样大大提升大米品质。
化学防治中,在做好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的基础上,辅助用化学防治措施,能很好降低病虫害的危害性。使用化学药剂,务必高效、低毒、低残留,严格控制用药次数,控制用药强度,提升用药防治效果和防治效益,提升稻米品质,增加种粮后的经济效益。
2.8 合适时期安排收获
水稻收获过早或过晚,都将影响最终产量和品质。通常情况下,收获的合适时期为保证90%稻谷子颗粒黄熟即可。经收获后,脱粒务必及时,晒谷不能选择在污染较严重的地方。
3 结论
水稻生产种植期间,科学合理栽种技术,是提升山地水稻高产高效的关键。同时,注意做好病虫害的防治,推广综合性防治措施,逐步减少化学药剂用量,确保水稻栽种的科学化、合理化、专业化,规范水稻栽种技术工作,在增加稻民种植效益的同时,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最终目的。
[1] 任仕伟.浅谈水稻种植技术与中后期田间管理[J].新农村(黑龙江),2014(12):93-94.
[2] 汪佐荣.优化水稻种植技术,增强水稻种植效益[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8):106.
[3] 尹鸿艳.试论水稻种植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4(4):129.
[4] 邰浩东.有机水稻种植技术初探[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3(12):332.
[5] 何立国.水稻田间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1):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