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劳学,孩子中招了?
2017-01-12刘律廷
☺刘律廷
过劳学,
孩子中招了?
☺刘律廷
五年级的小善,是同学眼中“死用功”的典范,课间每分钟都用来学习,边走路边背单词几次撞到树上……尽管这样用功,她的成绩只是居于中游水平。
一天,小善父母无意中看到她的日记,日记中,她诅咒自己、仇恨自己,还记录了同学们对她的嘲笑,充满了各种不开心。
小善的父母联想到女儿最近郁郁寡欢的表现,突然意识到女儿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于是急匆匆带她来我这里求助。
优秀孩子的心灵痼疾
小善的父亲是军人,母亲是随军家属。小善小时候很好带,饿了渴了也不大哭大闹,2岁进托儿所也是默默无声、乖乖听话。
后来,小善家添了一个小弟弟,家庭经济不是很宽裕,母亲常对小善说:“弟弟还小,我们老了你要供他读大学,你现在要努力学习啊。”
小善非常懂事,每天帮着妈妈带弟弟、做家务。她勤奋刻苦,对自己要求非常高,考试如果不是双百就自我责骂和惩罚。
家长们通常认为好学的孩子一定有强大的内心。事实上,这样的孩子为迎合父母的期待而努力,渐渐丧失自我,通常活得很不真实。在爱学习的背后,潜伏着抑郁、空虚、自我疏离与对生活的漠视。
小善的情况极具普遍性,他们听话懂事,学习很努力,也深得老师、家长喜欢,然而内心始终不快乐。“妄自尊大”和“抑郁症”便是这样的孩子在成年后两种极端的人格表现。
在与家长的咨询中,我努力帮助小善家长意识到——乖巧懂事、努力上进的孩子,其学习的动力是带着人性温暖的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还是病态的完美主义或自我强迫,这是有天壤之别的。
小善需要父母不再那么苛刻严厉,经常表达对她无条件的接纳与关爱,让她感觉到自己不需要用父母所期许的行为去赢得关注,更不需要用学习成绩去“换取被爱”。
艰难的破冰协谈
与小善的交谈非常困难,她内心非常封闭,说话都像是按着套路在背答案。
我抛出一些话题,她敷衍几句然后就沉默。我把话题引到她最关注的学习问题上:“老师小时候一度成绩很差,没有掌握好的方法所以不得要领。后来,我摸索出一套好的学习方法,你想不想学啊?”
小善摇摇头,一脸淡漠。
我伸出三根手指问她说:一代表你一点都不想学;二代表你不知道自己想不想学;三代表你现在不想说话。你选哪一个呢?
小善想了想,伸出两个指头。可以看出她非常敏感,即使很想提高成绩,学习我的方法,也本能地去压抑自己的感受与需求。
我拿出一个心脏的立体模型给小善看,告诉她:“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封闭的,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的密室。密室里有很多我们压抑着的感觉与经历,这里面几乎有一个人童年悲剧的所有道具。”
我告诉她,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不止是时间管理、死记硬背、错题摘录等,还包括一项最重要的技巧——学习与“真实的感情和真正的自我”进行沟通。
我让小善在安静音乐的调节下,闭上眼睛深呼吸,逐渐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我提供给她能刺激感觉意识的话语,帮助她缓解焦虑。我让小善想象穿越时空来到童年。伴随着音乐,小善向我说出自己看到的画面:
“我看到两个房间。一个悲哀的灰色房间,爸爸妈妈坐在里面;还有一个快乐游戏的红色房间,我和弟弟在里面玩……”
我将手掌放在小善的手心上,让她想象有爱的能量正支持着她。
当小善在柔和的音乐中进入自己内心之后,她体会到母亲是一个“要求很多、难以被取悦、控制欲很强”的人,她忍不住哭了起来……
她感觉并且倾诉父亲对自己的压力。作为军人的父亲,经常要她坚强,手割破了不许哭,去医院打针不哭的时候总能得到奖励。父亲以“女儿像个女汉子”为荣,以至于小善每次遇到难题或是考试快结束的时候,脑中浮现出的都是父亲坚毅紧绷的面孔。
在这个治疗心灵的过程中,我告诉小善:“有时候家长会犯错,会伤害我们。这不是因为他们不爱我们,而是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对孩子的爱,我们要原谅他们。”
量尺觉察进行自我评估
我教小善平时使用“量尺觉察(Scaling)”的心理学工具,来进行自我评估,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并给自己释放压力。
我给小善一把刻度从1到10的尺子。每次咨询的前后,都让小善为自己的心灵状态打分,越靠近10分表示心情越好。小善觉得咨询之后心里的大石头像被搬开了,评估从2分3分慢慢向上升。
我跟小善一起寻找、写下并且总结那些可以让心灵分数提高的方法,比如“听一段音乐、小路上散步、深呼吸、跟弟弟玩一会儿”等等。
我给小善一张“心灵状态表格”,要求小善每次课间十分钟时要用量尺给自己的心灵打个分,并且填写在上面。如果分数低于3分,则要去做一些放松的事情。然后重新给心灵打分,并且填写表格(包括使用了哪一种方法提高分数、使用这些方法之后的心灵状态是几分等)。
“量尺觉察”特别能帮助小善这种习惯于自我压抑、自我否定的孩子。小善在一周后交上来的表格明显反应出她的进步。我跟她一起思考改进的办法,帮助她自我澄清,增强对自己心灵的觉察与关照。
……
精神压抑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当小善的心灵逐渐健康起来时,学习成绩也大大提高。在半个学期的持续性咨询接近尾声时,小善已经变得开朗自信,我给她一个更有挑战性的任务,把她推向同龄人群体,寻找同伴支持。
一次咨询中,我跟小善聊到“孤单、寂寞、不被理解”等感受时说:“你们学校还有像你一样不开心的同学吗?你能不能利用一周的课余时间,访问5位同学?问问他们有没有不开心的时候?他们用什么方式来调整?下周咨询时,请你告诉我。”
对一个内向和被动的孩子来说,这是极具挑战性的“家庭作业”。然而,小善还是硬着头皮完成了。一周后,她迫不及待地跟我分享说:“你说的是真的!我从跟同学聊天中,学到很多调整心灵的方法。”
编辑刘建淑 3146063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