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皓月下的思考
——读《嫦娥揽月》有感

2017-01-12雷达

莫愁 2016年35期
关键词:苇草报告文学嫦娥

□雷达

皓月下的思考
——读《嫦娥揽月》有感

□雷达

中国作家每年产出的报告文学不少,但讲究结构,注重品格,富于文采,蕴含人文思考,让人在阅读时产生美感的作品并不多,陈新的长篇报告文学《嫦娥揽月》却是这样一部难得的作品。

《嫦娥揽月》一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书稿31.1万字,是我国首部展现“嫦娥”号探月卫星进行月球探测实验的作品,也是首部中国科技版的《星际穿越》,该书以吴伟仁从四川大巴山中一个普通的农民、生产队长,成长为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主持设计“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的付出,及其个人酸甜苦辣的情感故事为主线,揭秘中国探月工程的从无到有,历练风雨,并在明媚阳光中壮大。写出了以吴伟仁为核心的中国探月工程科学家们为了国家强盛,敢于走出地球、探索月球,探索人类未来资源,不计个人得失,呕心沥血的献身过程。

《嫦娥揽月》不是个人传记,而是集体传记,这是作者陈新在传统报告文学写法基础上的一种全新尝试。因为在整部书中,吴伟仁的成长经历、情感故事、高远的探月梦想都贯穿其中,一张一弛,并不疏离。

《嫦娥揽月》以三条线的方式推进:一条线是人类千年不老的逐月梦想,探月情结;一条线是吴伟仁从小芽长成参天大树的成长和奋斗经历;一条线是中国探月工程从无到有,筚路蓝缕开创美好的艰辛过程。三条线相互交织,如同一个人的肌肉、骨骼和灵魂,丰满而有活力:灵魂是人类的逐月夙愿,包括吴伟仁从小就在心中根植的探月梦想;骨骼是中国探月工程从无到有且一次次的实验;肌肉和血脉则是吴伟仁这样呕心沥血为实现中国探月梦想而不舍昼夜奋斗的科学家。

“那金灿的地方实在凄凉/高悬夜空的月亮/并不是当初亚当见到过的情形/人们无数世纪的凝注使它积满了泪水/看吧,它就是你的明镜。”这是《嫦娥揽月》开篇即引用的博尔赫斯题为《月亮》的诗,还用故事及情感诠释他写这首诗的背景,以及与月亮的渊源,让人一下子便有了阅读此书的兴趣。

书中主人公吴伟仁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讲了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在他心中根植了关于月亮的神秘与美好的情结。

中国文学涉及月亮的东西很多,也很厚重,这些文化是我们受用不尽的,《嫦娥揽月》的内容充分反映了这一点。所以我觉得《嫦娥揽月》与一般的报告文学不太一样:一般的报告文学结构单一,思路简单,就报告而报告,而《嫦娥揽月》的文化品格比较高,这是本书一个很突出的特点。

《嫦娥揽月》虽是报告文学,但该书却在品格及境界方面有高追求,能使读者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时时有一种仰望星空的感觉。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法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思想家帕斯卡尔曾经这样说过。

抬头望天,眼界高阔。每一次仰望,高度对于人生都可能构成魅惑。低头看地,咫尺天涯,脚踏实地的同时也可能目光短浅。也许,一个人的志趣与胸怀有多大,他人生的舞台便有多大;目光和思想有多远,他的人生、事业便有多远。

童年望月,无边遐想,大山里的理想萌芽,冥冥之中为吴伟仁铺就了一条幻想与科学有机融合的康庄大道,让他的未来有了康德的星空、罗素的尊严和帕斯卡的芦苇……因而仰望星空,能使我们摆脱一些世俗的东西;仰望星空,能使我们心胸开阔。

《嫦娥揽月》附着的文化含量丰富,使我阅读的时候有一种快感和欣喜,并有很大的收获,整部书特色突出,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

猜你喜欢

苇草报告文学嫦娥
给嫦娥一个舒适的家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悲悯
“嫦娥”探月,步履不停
12345,“嫦娥”奔月那些事儿
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组章)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苇草与人
从陈克勤作品看海南建省以来报告文学的发展
首届青年报告文学评论家研讨会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