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方有多远

2017-01-11陈海强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新闻学人民日报社小蜜蜂

陈海强

“小蜜蜂”飞进人民日报社

蒋建科喜欢称自己为新闻“小蜜蜂”。这只“小蜜蜂”何以一路振翅高飞,从乡村飞进大学,然后飞进人民日报社飞向远方,一切都要从那个叫做杨凌的地方说起。

杨凌地处陕西,是我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城所在地,当地的“教稼台”是古代尧的农官后稷的生长地。蒋建科出生于杨凌一户普通农民家庭。父亲为儿子起名“建科”,就是期望他能在农业科学上有所作为。蒋建科高中毕业后如愿考入西北农学院(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系。大学期间,蒋建科办过油印刊物《农家信鸽》,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学校周边的村庄,写出了系列调查报告,与同学深入田间地头发放科普资料,开办防虫讲习班。蒋建科还是校园里著名的笔杆子,在报刊、电台发表了大量稿件。1986年6月,蒋建科被人民日报社选中,成为教科文部一名科技记者。忆及从大学校园到人民日报社的这段往事,他总会感叹:像是小蜜蜂飞进了花海!

初入报社,蒋建科听从社领导和老编辑的建议,从夜班工作干起。从此,他晚上在夜班编版,白天赶写新闻稿件,一干就是20多年。日积月累,蒋建科主编和参与编辑的版面超过了2000块。像在大学里搞田野调查一样,蒋建科把深入田间地头的精神用在了新闻工作上。有一次,农业部在安徽蚌埠组织开展科技活动,现场有农民拿着一撮麦苗问蒋建科:“吸浆虫究竟在小麦什么地方?长啥模样?”蒋建科答道:“小麦吸浆虫不在麦苗里,而在土壤里,有小米粒大小……”现场的农民纷纷惊叹:人民日报社的记者竟然是农业专家!

30多年来,蒋建科的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各省份、直辖市和自治区的800多个县、2000多个村庄,以及60多所农业大学和农业科研单位,采访专家、政府官员、农民等上万人次。针对我国农业科技领域知识产权滞后的现状,他建议并促成农业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拍摄相关题材的电视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起较大反响。他借鉴交叉学科原理,首次提出农业科技新闻概念。在新闻战线,大伙儿称蒋建科为“农业专家”;在科研单位,大伙儿又称蒋建科为“新闻专家”。

2003年,蒋建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农业新闻学》专著,率先提出了农业新闻学的概念。在国外,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早在1905年就开设了农业新闻学课程。然而在国内,农业新闻学作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人们对它的认识与重视远远不够。蒋建科在《农业新闻学》一书里,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论证了“新闻有学”,这与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梁衡所说的“新闻的学术性散落在每个角落里”不谋而合。

斩获国际新闻奖

对新闻工作的热爱为蒋建科的内心注入了诗意,让他面对未来时总能感觉到远方的存在。这种信念使蒋建科成长为全国农业科技新闻的领军人物。

蒋建科十分重视科技新闻的社会效果,每次采访都要提前做好选题策划和实地调查,广泛采访专家学者。他采写的稿件刊发后常常会引起读者关注,曾创下1篇稿件收到3000多封读者来信的记录。一些读者看到蒋建科采写的报道后,干脆直接到报社找他。对于这些找上门来的读者,蒋建科总是耐心接待、有问必答。多年来,蒋建科收到读者来信20000余封,回复读者来信、来电15000人次以上,许多读者通过蒋建科的稿件发现了致富信息。

在蒋建科看来,优秀的新闻记者就应该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连续参加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工程,以及“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以及“嫦娥探月工程”的报道。他采写的消息《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获得中国新闻奖,刊有这个消息的号外被国家博物馆收藏,通讯《内蒙古:航天英雄凯旋》还被选进冀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此外,蒋建科高度关注民生问题,针对食品安全和营养领域存在的问题大声疾呼,在人民日报发表了《警惕隐形饥饿》《别给自己的餐桌添乱》等一批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言论文章。针对我国科技创新中遇到的知识产权问题,他发表了《没有知识产权就没有未来》《发明创新,你也行》等言论文章,有的被选为中考语文试题。在报道农业污染问题时,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农业四维污染理论体系,将农业污染理论提升到全新的水平。

蒋建科在农业科技新闻领域做出的贡献引起了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的关注。2005年10月,应世界农业研究磋商组织邀请,蒋建科出国采访世界渔业研究中心和国际水稻研究所等世界著名研究机构。这只新闻“小蜜蜂”,开始展翅飞向世界舞台。2006年4月,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在中国首次举办农业科技媒体培训班,蒋建科被聘为主讲教授,他主讲的《新闻传播:用科学改善农民生活》,受到与会专家和学员的一致好评。

2007年12月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次在中国举办年会的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将“杰出记者奖”颁发给蒋建科,这是中国记者首次摘得这项国际新闻大奖!从世界银行副行长兼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主席凯瑟琳手中接过这一奖项时,蒋建科动情地说:“以前经常来人民大会堂采访报道他人获奖的新闻,没想到自己也能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国际新闻奖,这个荣誉属于我所服务的媒体——人民日报社,也属于所有中国记者。”

远方有多远

梁衡先生在北大演讲时曾提出名记者要具备四大标准:有名稿、资深、有理论修养、有学术专著。如果照此标准评判,蒋建科显然已经做到了,他把每一次采访都当做课题来完成,趟出了一条专家型记者的新闻之路。

蒋建科认为,优秀的记者需要具备政策理解、文字写作、组织协调、创新思维、舆情研判等方方面面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发出准确的声音。

正如普利策所说的那样,记者是船头的瞭望者,发现险滩暗礁要及时告警。蒋建科认为,记者是新闻事件的报道者、记录者,记者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在所从事的领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为社会发展传播正能量。

蒋建科在报道我国航天科技成就的同时,还将目光聚焦到太空经济,在人民日报以言论《航天科技催生太空经济》、通讯《航天科技提升百姓生活水平》等多种报道形式,极具前瞻性地呼吁发展太空经济。

2007年,蒋建科出版了专著《论农业本质》,他从揭示农业本质入手,重新划分了农业发展的四个阶段,提出了全能农业、第二次农业文明等创新概念和理论,并结合自己的新闻实践分析了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对策。蒋建科的这些观点得到农学界越来越多的认可,被称为新闻界的农业科学家。

近年来,蒋建科在农业新闻科学研究方面的成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目前,他被中国农业科学院聘为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担任中国农业大学媒体传播系特聘教授,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为学生们讲授农业新闻学课程,迄今选课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已超过800人次,培训通讯员3000多人次。工作之余,蒋建科积极参与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科普进校园等活动,受到师生们的好评。

蒋建科教给学生们的不仅是新闻原理和采写技巧,还包括一些人生经验,比如如何从大处着手树立目标,不受琐碎问题困扰,以及如何利用交叉优势找准结合点等。蒋建科告诉记者,他最渴望做的事情,就是在学生的心中播种诗意,激励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听从内心召唤,为理想踏上远行之路,成为有故事的人,像小蜜蜂一样,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速。

责任编辑/魏建军

猜你喜欢

新闻学人民日报社小蜜蜂
小蜜蜂去哪了?
我国新闻学的学科地位及学科发展研究
我国新闻学学科建设的思考分析
小蜜蜂请客
小蜜蜂便当
从人民搜索离职自主创业
人民日报社“中央厨房”解读
镜头
小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