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初探
2017-01-11吴竟成
吴竟成
【摘 要】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积极主动的重新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是符合我国素质教育要求的,是我国现阶段小学教育的重点任务,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发展。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能力;培养探索
所谓“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是指运用抽象的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问题,去独立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实际,创设条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学数学,应用数学析“生活”。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数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将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例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中,就可以模拟买卖货物的情境,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要为每个学生准备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等面值的人民币共5元,让学生来认识这些人民币。在活动中要求:(1)每个人购买的商品中必须有文具、食品、小玩具。(2)用所发给的钱,看谁买的东西多,买的东西好,买后要进行评比。活动后进行集体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要说出自己买了哪几样商品,每样商品多少钱(分别用分、角来表示)。通过活动,学生不但认识了元、角、分,知道了1元=10角、l角=10分,会进行换算,而且深深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周围,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把讲台变舞台,让学生当演员,分别表演:相对、相向、相背而行;同时、不同时出发的相遇问题的情景。这些表演生动真实,费时不多,使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学习数学,激发了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情趣与知识的交融中,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创设现实生活情境,能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当数学和学生的生活现实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只有源于生活的数学问题,才能使学生倍感亲切,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的源泉。例如,在学习“植树问题”时,先在教室讲清植树要求(间距2米,总长20米、30米、40米),分好组(10人左右为一组),分好工(一人当组长,一人当记录员,其余人当树苗)。然后把学生带到操场,组长指挥模拟植树,作好记录(教师拍好照片备用)。再回到教室,分析记录,总结规律。这样,学生亲身经历过,对所学规律理解更深,记忆更深。数字化的家电系列,宇航工程、临床医学、市场的调查与预测、气象学等无处不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搜集这些信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例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时,安排了这样一段小插曲:你们知道我们人体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拳头上绕一周,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样利用“人体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除法的计算,都是先学除数是整数的,再学除数是小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除数分别是整数、小数的除法式子,让他们寻找这些式子的相同处和不同处,从而使学生发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比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新在哪里。例如,教“三角形的认识”一课,让学生从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问,我要么根据所提问题的特点,运用以旧带新、比较讨论、观察发现、启发诱导等教学方法进行释疑;要么根据问题的类型,分别运用发散求异、逆向求异、对比求异的方法解决相同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解题时,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人人都参加实践操作,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并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实践能力也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有的学生将牙膏盒的面剪下来比较;有的学生用直尺量长方体的棱长……学生通过剪一剪、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等实践活动,初步了解长方体各个面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直观感受长方体的各个面、棱之间的特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充分体验生活问题的生动性和解决方法的多样性,促进了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上已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但课堂上毕竟是一些模拟生活场景。为了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数学、用数学,结合当前的课本内容布置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课外作业。例如,在学过“数学广角——优化”后,让学生回家实作:烧水泡茶时怎样安排比较合理并且省时?提出要求:和家人进行比赛,先让家人做一次,记下家人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及总时间;再告诉家人自己的方案,然后具体操作一次,记下每一个环节所用的时间及总时间。最后和家人比一比,收获成功的喜悦。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后,让同学们检查一下课桌凳,有没有摇晃的,说一说怎么解决,确定方案后师生共同给摇晃的课桌凳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课桌凳不再摇晃。有了这样的经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以延伸和发展,同时,在实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学生学得容易、记得深刻,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陆锡勇.《教育》,2016(4):00045-0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