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花鼓戏”舞蹈之我见

2017-01-11江慧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特性舞蹈

江慧

摘 要:湖南花鼓戏是以“地花鼓“为基础演变而来,然而,所谓的“地花鼓”也就是地面的表现形式,并不是舞台表演的形式。这里的“地面”之意,就是老艺人所说的广场舞蹈。它的内容极为简单,边唱边跳,主要目的就是自娱自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单一的地花鼓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于是才有了“花鼓戏”的出现,它的区别就在于内容形式上具有戏剧性及趣味性。所以花鼓戏就是由地花鼓演化而来。它就是亦歌亦舞的一种歌舞表演形式,其中,它的音乐更具地方色彩,曲牌多种多样,它的舞蹈部分的比重较轻,大部分是以唱为主,舞蹈动作只是作为辅助形式进行补充和加色。但在笔者看来,既然舞蹈存在于花鼓戏之中,可见,舞蹈在花鼓戏之中也可以立足。随着时代的发展,花鼓戏其中的舞蹈也需要发展壮大,随着花鼓戏舞蹈的发展和壮大,其与曲调的结合,才能提升对花鼓戏的欣赏。

关键词:湖南花鼓戏;舞蹈;特性

中图分类号:J607;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6-0153-01

一、湖南花鼓戏舞蹈的特性

纵观湖南六大花鼓戏,其中的舞蹈风格主要是汉族舞蹈,其中的舞步,主要是汉族典型的“十字步”、“矮子步”、“圆场步”、“嫂子步”与“花旦步”等。它的道具也多数以汉族道具的手绢花和扇子等为主。

这些步伐看似各自不同,但细细观察,它的时间与动律,都有着相同点,都是2/4拍的节奏,都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二拍来完成动作,同时,它的动律都是左右摇摆为基本动律,只是上身的动作因角色不同而有所不同。

一个地方剧种的出现并不是凭空而出,而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是生活气息以及地方色彩的集中体现,是因当地人们的生活需求所孵化而生。花鼓戏的唱腔作为湖南特色的体现,“宫、商、角、徵、羽”,中国的五声音阶,花鼓戏的大部分音乐都以“羽式调”为主,都落在简谱中的“ 6”上。然而,当发出这个音的感觉是给人一种无限放松并给人以无限享受,悠闲的感觉,也正如湖南人民对待生活的一种看法及态度不谋而合。湖南是一个二线城市,生活节奏较之中小型城市来说也还算快,但无论生活多么辛苦,对于人生的态度还是充满着希望,渴望也希冀能够在繁忙工作的闲暇之余,忘却一切烦恼和苦闷,悠然自得的唱着小曲,摇摆着身体,畅谈着美好人生……

也许正是源于这里,无论是“十字步”也好,“矮子步”也罢,“花旦步”“嫂子步”等等,这些个不同的步伐才有了相同的摇摆动律,它的“十字步“也变得因湖南气息不同而不同,因地域不同而不同,因观众需求不同而不同……

二、湖南花鼓戏舞蹈编创的观念剖析

花鼓戏的舞蹈,花鼓戏在前,舞蹈在后,也就注定了二者的关系。花鼓戏的舞蹈一定是为戏而服务,是以戏剧情节为主要行动动机。

它对于舞蹈动作的选择上也是注重于符合内容的生活化动作为选择对象,以简单的配合动作为主,例如:一高一低,一左一右,一上一下等。根据它的唱词及情节给予一定的肢体展现,例如《刘海砍樵》中,胡秀英唱:“刘海哥,你把我比做什么人咯?”这一句时,胡秀英就会指向前方,脚下踏步位然后回头看着刘海哥,表示质问的神态。

它的舞蹈调度也没有过多的形式,就类似于以前舞蹈的旧观念,一用到队形就是“二、八、零”。在花鼓戏中一般的就是半圆,一排。如若是双人基本也就是一个平面,完全没有点、线、面、体的概念。

它的道具方面大多是扇子,手绢,把子等。以《刘海砍樵》为例,在众家姐妹游春时,选择的都是双扇,在舞蹈编排中几乎就是开扇与合扇,还有的就是斗扇与遮扇;而刘海手中的纤担几乎只是拿在手上,更多的就是轮了一圈再无其他变化。

由此可见,花鼓戏中的舞蹈编创几乎还是维持在常规思维,以正面向来观其内容形式,以平衡为主,无论从场面调度还是动作选择以及道具运用还是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可以说近些年来它对于舞蹈的观念并未进行发展,一直维持在从前人们对与舞蹈的简单需求。

花鼓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剧种,是一种小戏,虽说文化深厚但舞蹈方面对于自身的个性及特色还并不是特别鲜明,笔者想通过自己对于花鼓戏舞蹈的一点思考来加强自身对于湖湘文化更深层次的认识,希望能够在我们“包容性”较强的花鼓戏之中慢慢摸索出自己独有的舞蹈个性及特色。

猜你喜欢

特性舞蹈
你可曾见过父亲的舞蹈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冰上舞蹈搭档
进一步凸显定制安装特性的优势 Integra DRX-5.2
我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