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西方女艺人笔下的中国和中国人
2017-01-11何辉
何辉
路易丝·乔丹·米恩(Louise Jordan Miln,1864-1933)于1896年出版的《一个西方艺人的东方印象》(When We Were Strolling Players in the East)一书,呈现了一个西方女性观察当时的中国和中国人的独特视角,很值得作一专门研究。
路易斯出生于美国,根据她在书中的记述,她小时候曾经在美国洛杉矶、旧金山等地居住过,在那时便接触过美国的华人。19世纪末,她以演员的身份与丈夫乔治·克莱顿(George Crichton)一起从英国伦敦来到中国。因为这个机缘,她在上海、香港、广州等地进行了一番游历,在生活中也接触了不少当地的中国人。
与西方学者、政治家、耶稣会士等中国观察者不同,路易丝并不背负政治、宗教或学术方面的重大责任,她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接触、观察与记述,更多地是出于好奇心和对中国的热爱。显然是出于性格的影响,她的文字是轻松的、随意的、幽默的,完全没有学者、政治家或宗教人士常常会在文字显露出来的那种严肃甚至沉闷。演员的职业也可能是影响其文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书中,路易丝毫不吝啬地使用了大量的赞叹、感叹,以表达她对中国的热爱。她还不时对她的丈夫、友人进行充满善意的调侃。在轻松的行文中,读者可以看到一个洒脱、乐观、活泼、幽默的西方女艺人形象。她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记述,是如此栩栩如生,每个文字中,都仿佛充满感情,带着温度。下面,本文就几个主要方面分析、总结她通过《一个西方艺人的东方印象》一书所描述的中国和中国人形象。
认真的中国人
在路易丝笔下,中国人具有不可动摇的大国尊严,对于故土有一种忠贞不渝的热爱;中国人都是很出色的厨师,在公共场合常常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同时却也常常喜欢保持沉默;中国人不易亲近,不易改变,有幽默感,遵纪守法,对别人的误解漠不关心,热爱家庭。关于中国人的这些评论,是散见于她的书中的,并不是系统加以表达的。
唯一一处对中国人特征较为集中的评价,是在她将中国人与英国人进行比较时,她认为中国人和英国人有很多共同特点,“他们都一样不屈不挠、勤奋、勇敢、坚忍不拔、骄傲、精打细算、热爱法律和秩序、遵循传统、对新事物持怀疑态度”。1
路易丝认为,认真是中国人的主要性格特征之一。她写道:“无论中国人做什么,总是很认真很彻底”,2她注意到中国人在做事方面的不知疲倦,但进一步指出,中国人一旦要度假,便必然追求狂欢。她也指出,中国人工作时很讲究方法,会运用体力并且持之以恒,力求精确,并认为这令欧洲企业自叹不如。她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中国人“认真”这一性格特征,其中一个例子是说当时的中国人记账精确到小数点后好几位。
读《一个西方艺人的东方印象》的读者,很可能对路易丝关于中国人的记述感到惊奇。这位可爱的女性对于中国人的认知,并非来自于简单的远距离观察,而是来自于很多近距离的接触。她会主动与普通的中国人打交道,因此得以有很多细腻而真切的感受。
总体地位并不低的中国女人
路易丝认为,“在中国,女性的地位总体来说并不比男性低 ”。3 她比较客观地指出,当时的中国女性的贞节以某些方式被守卫、保护和尊崇,并不同于西方民族中女性的生活状态。她不无讽刺地写道:“不幸的中国女人所遭受的公众舆论的折磨和束缚,至少要比她们的西方姐妹少得多。她们不会受到来自同父异母姐妹的嘲笑,也没有被心胸狭窄的格兰迪夫人那苍白的小手搧以耳光。”4 她的结论多多少少美化了当时中国女性的处境,但是对于那些全盘否定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西方人来说,不啻是一次有力的反击。
路易丝也注意到当时中国女性有人裹着小脚。“她们虽然以‘三寸金莲而著称,但事实上,没几个中国女人天生是小脚。”5 她指出“缠足”是一种后天行为。但是,她不并像很多西方人一样,将“缠足”夸大成为所有中国女性身上的特征。她观点鲜明地指出,那些西方人认为所有中国女性都裹脚的想法是无比荒谬的。对于中国女人被缠足,路易丝的观点显得比较新颖,也较为客观。她并没有否认小脚女人被缠足时候的痛苦,也没有否认小脚女人被剥夺了进行体育锻炼的乐趣,但她却认为中国人给女人裹脚,并非出自残忍的虐待心理。她认为,“他们这么做,部分原因是一种畸形的、过分扭曲的民族虚荣心,但是更多的则是出于一种怜悯的慈爱。”6 这一观点,显得与大多数西方观察者很不同。她把中国女人裹小脚归结为家庭希望家中某个年轻女子摆脱辛苦劳作而做出的行为,并指出,这一行为受家庭经济水平的影响。她注意到,当时的中国只有官员家庭、有钱人家才能给家中众女子裹脚,而贫困阶层,通常家庭中只能有一个女孩儿裹脚。她写道:“如果他们能够养得起她,家里最漂亮的女孩将会被裹脚。你不要天真地以为她会痛恨裹脚,相反,她很高兴。从此,她就只需要去干一些很轻松的活儿。”7这样的观点出自于一个西方女性的笔下,显得颇为不同寻常。尽管这样的结论多少让读者感到不舒服,但她客观地指出了当时中国所存在的一种畸形的审美现象,以及造成这种现象背后的经济与社会原因。
强大的中国文化
路易丝对中国文化充满好奇与热爱,对于中国文化的力量表现出惊人的洞察力。尤其是在西方宗教与中国文化的力量对比这一问题上,她显示了非同一般的判断力,而且对于自己的判断充满自信,结论毫不拖泥带水,观点鲜明而坚定。
路易丝认为,罗马天主教到中国传教是一件非常独特的事情,但是,是不可能成功的。她这样写道:“罗马必将失败,对于这一点,我深信不疑。”8如果读者怀疑这句话是她一时兴起而写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她在书中不厌其烦地强调了这一观点。她还这样写道:“东方的宗教适合东方的民族,基督教的教义并不适合他们。罗马教堂,运用它那卓越的马基雅弗利式的智慧,尽她最大的努力,使其教义适合于中国人的个性和心智。罗马必定会失败——因为她在尝试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9她的这一结论,并非来自于轻率的判断。对于中国文化,尽管她没有像卫三畏10等人作出系统的论述与分析,但是她对中国文化、宗教与生活的关系的判断,与许多西方学者们相比,并不显得逊色。她非常简洁、坚定地指出:“中国人的宗教和生活是一体的。”11仅仅是这一观点,其所包含的见识,就远在许多西方人之上。这一观点,也有力地驳斥了关于中国人没有信仰的观点。
路易丝以诗化的语言强调了中国文化的强大力量与伟大作用。请允许我在此引述她在书中的一句精彩论述:
中国的宗教是中国的诗篇、中国的艺术、中国的传统。当其他民族试图灭绝中国人并将他们碾碎于中国的尘土时,它就会发生作用。
路易丝可能从中国的历史中得到了她的结论,但是如此精炼、简洁、坚定的表达,真得令人钦佩。此后的不少历史事件,证明她的判断是对的。对于中国文化力量的深刻洞察,多少要归功她内心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由衷热爱,也可能与她的敏锐直觉有关。她的直觉,来自于她与许多底层中国人的接触,她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国人的坚韧、朴素与真诚,而这些,她认为显然可归功于传承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熏陶。路易丝以女性独有的细腻、社会观察者惊人的敏锐,洞察了中国文化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宗教性意义。她并非是思想家,但是她的闪光之语,却是思想的珍珠,闪烁着充满魅力的思想火花。
当然,路易丝的某些观点也有些偏颇,值得商榷。比如,她认为因吸食鸦片而损失了身体的中国人只占微不足道的比例,这就没有认识到鸦片对当时中国人的伤害的严重性。但是,她也严厉地抨击了那些想借助鸦片以征服中国的西方人。
路易丝对中国与中国文化充满热爱,对中国和中国人充满感情。她写道:“如果可能,我要再说一遍,这个世界上,再没有哪个文明国度这样受到了我们如此错误地理解和判断。我也同样坚信,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如此值得我们的同情和尊重。”12
路易丝关于中国和中国人的记述,也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性别、性格、爱好、经历等因素,会强烈影响一个人对于一个国家的印象。这也提醒我们,人们对于一个国家的认知,永远不可能是一个模样的,因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