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的这条巨大的软肋,被李安狠狠地刺痛了
2017-01-11朱白
朱白
在比利·林恩看来,这个世界最荒谬的就是,自己竟然因为一生中最为煎熬痛苦的时刻,成了一个民族英雄。
虽然《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国内上映五日的票房还没过亿,但这部李安的最新影片在豆瓣保持着8.5以上的高分,以及在众多影评人、媒体人那里的良好口碑,其实早已经冲破了技术的争论、票房压力和影片于电影史上的意义等方面,成了一种绝对意义上的“政治正确”。换言之,李安总是可以轻而易举就击中观影者内心的柔软部分,《卧虎藏龙》之后的李安无论拍什么和怎么拍,他都会成为舆论风暴的中心,一边被文艺青年沾沾自喜地称道,一边又在承受着电影大师的正反煎熬。
在很多影迷心中,李安的执拗和对人性的挖掘,已经成为观影的莫大乐趣之一。《中场战事》也一样,通过一个大兵的荣耀与挣扎,将战争的残酷在现代美国社会的荒诞奢靡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这里面还有“人”在英雄与磨难面前受到的双重折磨,以及在大局面和平的年代,战争对于人性的考验和摧残。比利·林恩在战场上表现英勇,在一场肉搏战中他的英勇行为被捕捉到视频中,这段视频随即被传到美国,他和他的作战班战友瞬间成为了美国英雄。
可是现代美国社会已经缺少某种古典的英雄情结,比利·林恩和他的班长以及战友从伊拉克回到美国之后,迎接他们的是欢呼声和侮辱声交织纠结在一起的声音。一方面比利·林恩不想当这个看似被万人追捧的英雄。在他看来,这个世界最为荒谬的就是,自己竟然因为一生中最为煎熬和痛苦的时刻成了一个民族英雄。他无法接受自己老班长蘑菇的死,更无法面对战场上的残酷与荒谬,他总是不能很好地融入到美国人民的欢呼声中。
民族主义情绪或者爱国情操等等这些,在现代人生活中到底起到什么作用,以及它们充当的角色是否有过改变?李安想用一系列的人的反映来探讨这一问题。但情绪情操是需要被感染的,它们固然受着强烈的大势所驱动,但同时也会被片刻的随机环境所影响。比利·林恩带领着战友,他们换上了平时作战时穿上的迷彩服,既像傀儡式英雄又有点像是任人摆布的小丑,他们站在性感娇娃碧昂斯的屁股后面,除了发出猥亵的笑还能干吗呢?而此时,无比光亮的聚光灯,还有赛场外震耳的呐喊声,一起构成了这场可以激发起民族情绪和荒谬情结的莫大震撼。
震撼是震撼,欢呼声和赞美也是真的,但全球化带来的另外一番影响便是多元化,在一个撕裂感强大的多元化美国社会内部,对于战争和民族英雄早已经分裂成了无数个“偏见”。比利·林恩可以吸引拉拉队的美女,但他的战友们同样也可以被黑人、底层装卸工挑衅,甚至被喋喋不休的纠缠和再三的羞辱,这场源于庆祝和迎接胜利的仪式,到底是国民对不惜牺牲生命英勇行为的赞美,还是点缀他们生活的一场美丽而浮夸的秀?
对于导演李安来说,成功和执拗的地方正在于此,他肯定是观察到了美国人的某种类似后现代症候群的特质,比如巨大的虚无感、强烈的狂欢欲望,等等,他想用一部前人已有的小说作品,通过自己对电影技术的改造和创新重新表达出来。
技术是可以商量的,虽然观众用脚投票的结果表明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之120帧无法与《阿凡达》之3D相提并论,但李安这部用了超前技术的电影对于世界影坛格局的影响还不能妄下定论,技术毕竟只能向前,无法后退,既然VR、裸眼3D等等都在成为现实,120帧也必将会成为下一个观影体验的新趋势。除了技术上的争议,另外一番景象就是这部作品在美国和中国的口碑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天壤之别了。即便中国人对一部反映美国非主流价值观的作品如何想不那么重要,但美国人那种已经黯哑的“主流意见”非常有意思。
在传统的主流商业大片那里,要么是反思战争残酷的,要么是弘扬美国人爱国主义情绪的,哪怕是反思刺痛了国民的小心肝儿,也要有一种明确的反思在里面。而李安的这部《中场战事》既没有对挖掘人性发力,更没有对反战精神有所张扬,它是在拧巴和纠结中完成了一种对现在时荒芜的揭发—这就难免让一向伶牙俐齿政治正确的美国媒体无法下嘴了,所以,只能以“失败”二字一言以蔽之。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导演: 李安
主演: 乔·阿尔文 / 加内特·赫德兰 /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 范·迪塞尔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6-11-11(美国/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