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移民安置方式对区域发展的社会影响
2017-01-11蒋淑娜孙中艮
蒋淑娜,孙中艮
(河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多样化移民安置方式对区域发展的社会影响
蒋淑娜,孙中艮
(河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移民安置方式逐渐从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多样化的移民安置方式依据不同安置对象和群体需求形成多样化组合形式,充分尊重移民意愿,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单一化安置方式的不足。以向家坝水电站Q县移民安置为例,参照DFID可持续生计分析模型,从就业状况、公共事业发展、社会网络、社会支持、社会融合与社会冲突、社会救济6个维度分析多样化移民安置方式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具体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多样化移民安置模式;社会影响;社会救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移民安置方式由传统的单一化向多元化模式不断演进。目前我国移民安置模式多种多样,在传统农业安置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出复合安置、定期现金支付安置、养老保障安置、自主安置、长期补偿安置等多种安置模式。不同的安置方式决定了移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恢复水平,同样也会对移民产生不同的社会影响。笔者参照DFID可持续生计分析模型,以向家坝水电站Q县移民安置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从就业状况、公共事业发展、社会网络、社会支持、社会融合与社会冲突、社会救济6个维度,对多样化移民安置方式的区域社会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1.1 样本县的选取
向家坝水电站项目影响区域涉及四川和云南两省的众多地区,为了便于具体分析多样化移民安置方式对项目影响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笔者选取受工程影响较显著的Q县为样本县。调查显示,Q县被淹没的土地、企业、房屋、公路和集镇分别占四川库区的75.24%、96.20%、93.40%、81.30%和90.00%,影响人口5.71万人,占整个库区的62.40%,是向家坝水电站建设移民搬迁的重点县。该县的移民安置方式主要有“土地安置+社保安置”、“土地安置+长效补偿安置”和“土地安置+社保安置+长效补偿安置”这3种安置组合方式[1],依据该地移民的不同意愿和需求进行调节和安排。
1.2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2015年3—4月对Q县水库移民的大规模抽样调查、实地访谈和查阅当地市县的统计年鉴等。具体来讲,本次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820份,回收820份,回收率达100.00%,其中有效问卷78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高达95.12%。
2 多样化移民安置方式对区域社会影响的实证分析
移民搬迁是移民生产生活系统瓦解和重建的过程[2]。不同的移民安置方式决定了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恢复与重建情况,同样会对移民产生不同的社会影响。DFID可持续生计分析模型是英国国际发展机构于2000年建立的一套可持续生计框架。该模型将维持生计的资本分为5类,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3]。参考DFID可持续生计模型,从就业状况、公共事业发展、社会网络、社会支持、社会融合与社会冲突、社会救济6个维度对多样化移民安置方式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
2.1 就业状况
就业是民生之本。搬迁后,移民可能会面临失去工作的风险。就业不仅对移民的生产生活有重要意义,也对安置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4]。笔者从移民搬迁后的就业结构和打工意愿等角度对移民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调查显示,移民中待业人数占11.9%,从事农业劳动的占16.4%,从事个体经营的占11.9%,从事运输业的占7.5%,本地打工的占15.4%,外地打工的占27.9%,从事副业、养殖业的移民占9.0%。数据表明,搬迁后移民基本上获得了新的职业,能够维持基本的家庭生活。其中,对未外出打工移民的调查发现,74.0%的未外出打工者不愿意外出打工,26.0%的未外出打工者愿意外出打工。不愿意外出打工的移民中,在家种地的占10.8%,照顾家人的占35.1%,怕风险的占2.7%,没技能的占5.4%,认为没必要的占18.9%,年龄大的占27.0%。
2.2 公共事业发展
公共事业发展主要是指搬迁后,移民安置点的公共设施建设情况[5]。笔者从学校、医疗室和娱乐场所等保障移民子女上学、移民看病和休闲的3个主要场所进行阐述。①在教育设施方面,9%的移民认为搬迁后的教育设施优于搬迁前,85%的移民认为教育设施和搬迁之前所差无几,6%的移民认为搬迁后教育设施比搬迁前差;②医疗设施方面,2%的移民认为搬迁后的医疗设施比搬迁前好,79%的移民认为搬迁后的医疗设施和搬迁前差不多,19%的移民认为搬迁后的医疗设施比搬迁前差;③在娱乐设施方面,4%的移民认为搬迁后的娱乐设施比搬迁前好,82%的移民认为搬迁后的娱乐设施与搬迁前的差不多,14%的移民认为搬迁后的娱乐设施比搬迁前的差。
2.3 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主要是指社会个体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社会网络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联系,社会互动会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6]。社会网络是由多个社会行动者及其之间的关系组成的集合。笔者通过对移民及其亲友的交往对移民社会关系网络进行分析。调查显示,一方面,从搬迁后移民走访县外亲友的次数来看,拜访1次的占51.02%,拜访2次的占18.37%,拜访3次的占30.61%。其中拜访1次的移民占比最高。另一方面,从搬迁后移民走访县内亲友的次数来看,拜访1~2次的占45.3%,拜访3~5次的占25.1%,拜访6~10次的占18.5%,拜访10次以上的占11.1%。统计结果表明,移民走访县内亲友的次数要高于县外亲友的次数。
调查显示,搬迁会对移民家庭之外的社会关系网络造成一定的破坏。移民社会资本中在县内的“强关系”由搬迁前的82.98%变为了搬迁后的74.47%。较搬迁前相比,移民社会关系网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对比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搬迁前后移民社会关系网络对比 %
2.4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移民能否适应安置点生活,恢复生产生活系统的关键[7]。搬迁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移民原有的社交网络,在移民生产生活遇到困难时,社会支持是移民走出困境、寻求帮助最有效的方式。调查显示,11.46%的移民认为主要的帮助来源于村干部的支持,56.40%的移民认为主要的帮助来源于安置点居民的支持,32.14%的移民认为主要的帮助来源于亲属的支持。总体而言,2/3的移民能够得到安置点居民的社会支持,这表明移民和安置点居民之间融合的程度较高。
2.5 社会融合与社会冲突
(1)社会融合。社会融合是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8]。笔者通过对移民和安置点居民之间社会交往的次数、移民和安置点居民之间的人际关系及移民对安置点居民的接纳意愿程度对移民社会融合进行分析。①移民和安置点居民社会交往方面。调查显示,42.55%的移民和安置点居民之间的交往非常多,42.55%的移民和安置点居民之间的交往比较多,仅有14.90%的移民和安置点居民之间的交往较少。②移民和安置点居民人际关系方面。调查显示,移民和安置点居民充分交往的基础上,移民和安置点居民之间的社会关系也非常好。91.30%的移民认为和安置点居民之间的人际关系“好”,仅8.70%的移民认为和安置点居民之间的人际关系“不好”。③在移民对安置点居民的接纳和认同程度方面。91.31%的移民愿意和安置点居民一起工作,93.48%的移民愿意和安置点居民一起聊天,93.48%的移民愿意和安置点居民交朋友,97.83%的移民愿意和安置点居民做邻居,100%的移民愿意子女和安置点居民通婚。
(2)社会冲突。移民与安置点居民融合的过程也是社区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移民进入安置点后如果安置不当,可能会引发与当地居民的摩擦或冲突。笔者从搬迁后社区的治安状况和社区人际关系整体状况两个方面对移民社会冲突进行分析。调查显示,一方面,13.04%的移民认为搬迁后的社区治安状况好于搬迁前,71.74%的移民认为搬迁后的社区治安与搬迁前差不多,15.22%的移民认为搬迁后的社区治安比搬迁前差。总体而言,84.78%的被调查者对于搬迁后的社区治安感到满意。另一方面,与搬迁前的社区关系相比,4.88%的移民认为社区关系比搬迁前好,85.37%的移民认为与搬迁前差不多,仅9.76%的移民认为搬迁后的社区关系比搬迁前差。调查中也发现,移民和安置点居民发生纠纷的比例为0%。
2.6 社会救济
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保证每个公民享有基本生活权利,而对贫困者提供一定程度的物质帮助。以多种形式对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残疾等原因而无力维持基本生活的灾民、贫民提供救助[9]。包括提供必要的生活资助、福利设施,以及急需的生产资料、劳务、技术、信息服务等。调查显示,当移民家里遇到经济或者较大困难时,92%的移民没有得到救助,仅有8%的移民得到了救助。接受救济的形式包括实物救济、货币救济和两者兼有这3种形式。
3 结论与建议
社会网络方面,多样化安置方式对搬迁移民社会关系网络的破坏较小,搬迁后移民依然能够保存大量的社会关系。社会融合与社会冲突方面,在搬迁安置县内,移民与安置点居民社会交往较多,社会融合性较好,社会冲突不明显,社会治安较为稳定。但在就业状况方面,虽然大部分移民都找到了合适自己的岗位,但仍有部分移民处于待业状态。公共事业发展方面,大部分移民认为教育设施、医疗设施和娱乐设施状况和以前相差无几,没有很大的改善。社会救济方面尤显不足,仅有少部分移民表示在遇到困难时受到救助。总之,多样化移民安置方式符合大部分移民群众的需求与状况,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不足。
因此,基层人民政府要关心移民的生产生活和心理状态。在就业方面,应加大培训的力度,重点开展实用技能培训,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改进移民培训的实效;同时重视移民转移就业的帮扶工作,大力组织实施劳务输入,增加移民非农收入[10]。在公共事业发展方面,加大对移民安置点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切实改善移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状况。在社会融合与冲突方面,对可能出现的社会冲突和群体性事件加强监测和化解工作,高度重视移民安置点的社会安定。在社会救济方面,完善移民区社会救济体系。将更多的贫困户纳入体系之中,切实为家庭困难的移民提供帮助和救济。
[1] 周泽宗.张峰水库移民多样化安置方式研究[J].山西水利科技,2015(5):116-118.
[2] 张琪,裴来勇,关翔.溪洛渡水电站云南库区农村移民安置方式思考[J].人民长江,2010,41(23):60-61.
[3] 胡宝柱,王玲,苏雨艳.水库移民多样化组合安置方式分析与研究[J].人民长江,2013,44(1):97-99.
[4] 胡宝柱,周金存.水库移民长期补偿安置实施方式与效果分析[J].人民长江,2011,42(7):97-98.
[5] 施国庆.水库移民系统规划理论与应用[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78-110.
[6] 胡宝柱,赵静,周金存.水库移民长期补偿方式探讨[J].中国水利,2011(2):15-17.
[7] 张冲,金鑫.水电工程移民多样化组合安置模式创新研究:以向家坝水电站为例[J].吉林水利,2014,11(4):4-5.
[8] 马巍,骆辉煌,禹雪中.水电工程移民安置方式研究综述[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1,22(4):35-36.
[9] 施聪,赵社义,王雪双.基于多样化安置的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政策研究:以Q省安置政策为例[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2,18(6):54-55.
[10] 施国庆,郑瑞强,毛春梅.评析《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与移民安置条例》[J].水利经济,2007,25(4):75-77.
JIANG Shuna:Postgraduate;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1100, China.
Social Impact of Diversified Immigration Resettlement on Regional Development
JIANGShuna,SUNZhonggen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immigration resettlement way is gradually from simplification to diversification.Diversified resettlement way place according to different objects and community needs to form diverse combinations,fully respect for the wishes of the emigrants,to a certain extent,can make up for the inadequacy of diversified resettlement way,the article takes Q country as an example,with reference to DFID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nalysis model, from employment,public utilities development,social networks, social support, social integration and social conflict and social relief six dimensions, analysis the influence of diversified resettlement way to the regional social development, advance 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diversified resettlement mode; social impact; social relief
2095-3852(2016)06-0718-03
A
2016-06-29.
江苏省博士后基金项目(1402048C).
C915
10.3963/j.issn.2095-3852.2016.06.016
收稿日期:蒋淑娜(1992-),女,江苏泰州人,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