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政事业创新发展的多维探讨
——陕西民政事业发展论坛辑要

2017-01-11钟万春封铁英

中国民政 2016年23期
关键词:民政工作民政流动人口

钟万春 封铁英

民政事业创新发展的多维探讨
——陕西民政事业发展论坛辑要

钟万春 封铁英

2016年11月18日,由陕西省民政厅、西安交通大学共同主办的陕西省民政事业发展研究基地揭牌仪式暨民政论坛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百余名专家、学者、民政系统干部齐聚一堂,共话陕西省民政事业的创新发展。现将论坛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观点摘要

深化民政改革、提高民政履职尽责能力的思路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邹波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中央有关民生、民政的重大决策部署要求,深化民政改革、提高民政履职尽责能力,在民生保障上,应以增进人民福祉、推进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为导向,从保底线、保基本向保发展、保平等参与转变,逐步实现法定化、科学化,使人人都能够通过劳动创造和健全的保障制度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在社会治理上,应推动党领导下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协作、互动互补、相辅相成作用,形成鼓励平等参与、保障平等发展的环境,促进社会安定有序而又充满活力。以此为方向,在具体业务上,建议重点推动以下十方面工作:一是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全面保障和改善低收入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二是推进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三是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四是建成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保障困境儿童、残疾人合法权益;五是深化基层群众自治,强化社区建设;六是加大社会组织改革力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七是提升拥军优抚安置服务水平,更有力支持改革强军;八是提高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服务效能,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九是促进慈善和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十是建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在实践路径上,坚持把狠抓落实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方法。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强化责任担当,坚决端正思想认识,坚定抓好改革落实。一是查找思想上的差距,增强抓落实的自觉性。民政工作的主线是“为民”,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二是补齐认识上的短板,增强抓落实的精准性。服务人民群众是民政干部的天职,把党中央的关怀和温暖送到老百姓身上,是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把“精准”二字贯穿到民政工作全过程,既要注重政策制定的精准性,针对性解决特定群体的特殊困难,也要提高政策落实的精准性,实施精准帮扶,不搞“大水漫灌”;三是克服作风上的缺陷,增强抓落实的针对性。要坚持和发扬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之风,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在“神经末梢”跟踪问效,以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如何有效衔接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林闽钢

促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能使民政部部门和扶贫开发部门对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工作有效发力,提高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回应性和有效性。促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在实施过程中影响面大、涉及部门较多,具体还会遇到一些问题,还需要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实践中,加以探索解决,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一是鼓励地方政府创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的统筹协调机构和多元化机制。充分发挥统筹协调机制的作用,加强部门沟通,及时通报情况,共商工作举措,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协同做好社会保障兜底脱贫工作。二是克服“上热下冷,外热内冷”现象。应选用明确的指标对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效果进行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采取灵活多样、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对扶贫对象和救助对象大力宣传脱贫攻坚和农村低保政策,在全社会努力营造关心、支持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浓厚氛围。三是加强动态管理是实现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基础工作。通过基层组织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走访调查,及时掌握农村低保对象和扶贫开发对象家庭收入变化情况和日常生活情况。基层扶贫部门和民政部门通过多种方式加强管理服务,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农村低保对象家庭收入、财产变化情况相互交流、及时掌握,有针对性调整帮扶措施,做到动态管理,该进则进,该退则退,精准帮扶。四是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基础工程。应当加快农村社会救助信息化平台建设,对外尽快实现与相关职能部门、银行、金融等部门的信息资源联网,打通与相关部门信息比对接口;在民政系统内部,要利用数据管理软件,至上而下建立申请对象从登记、审核、复核、年审、救助到注销各环节的一整套信息档案。五是信息共享是实现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关键。要抓紧建立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数据互通、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及时更新、动态实时监测。在县级层面上,加强民政部门农村低保和扶贫部门建档立卡台账的定期比对,确保信息准确、完整,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全面和准确的数据支持。

流动人口社会救助政策创新的着力点

西安交大公管学院院长、教授 杜海峰

流动人口社会救助的制度环境发展和制度设计的基本取向需要注重以下方面:(一)立法为先,明确流动人口的社会救助权。流动人口作为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享有为维持基本生存而获得社会救助的权利。尽管《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已经颁布,但主要依附于户籍制度的救助模式仍忽略了数亿流动人口。因此,应进一步明确规定处于城乡二元分离的制度夹缝中的流动人口的合法救助权益,以及各级政府的权责,促使政府有法可依,保障流动人口的基本权利得以实现。(二)关注流动人口救助需求的多元化,明确救助的分层、分类和发展优先序。对流动人口的社会救助需求进行分层、分类识别,并进行优先序设计。优先发展临时救助制度,在中央层面出台统一的临时救助政策,将流动人口纳入居住地临时救助制度的保障范围之内。同时,加快完善专项救助制度,逐步建立覆盖医疗、教育、住房等在内的流动人口救助制度体系。针对不同救助类型确定不同的社会救助资格要求。(三)明确政府职能,建立多层次、多主体社会救助网络。整合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和流动人口自身等多方力量,建立网络化救助体系是流动人口社会救助发展有效路径。其中,必须明确中央政府和各级流入地政府在流动人口社会救助中的主要责任;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企业和流动人口自治组织在资源投入、信息获取等方面的优势,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帮扶、群体互助与个人自助”相结合的多元化流动人口社会救助网络。(四)建立以中央、省两级财政为主体、各级财政投入与慈善捐赠相结合的流动人口社会救助资金保障体制。对于资金投入需求较大、需求迫切的流动人口临时救助和医疗救助等方面,应建立中央政府为主、流入地省级政府为辅的财政投入机制。对地方政府流动人口社会资金投入,一方面通过中央财政的投入来引导,另一方面可通过立法加以强制约束。同时,鼓励慈善机构、企业等不同类型主体在救助资金筹措中发挥积极作用,建立多元的资金筹措渠道,以弥补部分资金缺口,共同促进流动人口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

发言纪要

陕西省民政厅厅长赵政才指出,陕西民政事业发展已由传统民政向现代民政逐步转型,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要实现持续推进现代民政发展的目标,应当以新理念引领民政事业发展、以满足群众新需求为衡量工作的标准、以新手段开辟民政发展新境界。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杨立雄聚焦“社会救助中的央地关系”研究,指出应重构社会救助中的央地关系,实施社会救助事权改革,构建央地分责的全国性社会救助制度,并同时进行社会救助财政分配体制改革,通过加强社会救助资金的统筹使用,强化中央在立法和监管权威,实现责权利之间的合理匹配。

西安交大公管学院教授张思锋致力于陕西省失能老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通过大量翔实、客观的一手数据重点分析后指出,失能老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措施,面对现实的多重困境,应构建包括基于经济支持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基于照护支持的失能老人养老照护服务体系和基于照护人员支持的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产业的失能老人养老服务体系。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石英探讨“社会转型与民政创新”,指出我国的社会转型期具有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显著特点,民政工作重要性更加凸显,工作量和难度加大,创新的要求更加迫切,新时期民政工作创新必须依法依规,同时需要熟悉和应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思维,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西安交大公管学院教授毛瑛通过大量数据展示陕西省医疗救助保障现状,指出其存在的显著问题是多层次医疗保障未形成整合体系、大病救助未充分体现精准扶贫、医疗救助基金缺乏科学预算和动态调节机制,应以构建重特大疾病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实现精准健康扶贫,建立完善医疗救助资金科学预算和动态调节机制,创新管理模式。

西北大学教授席恒提出了民政领域的重要问题——“民政工作如何促进社会共享?”深刻剖析了共享的逻辑,共享与社会保障的关系,民政工作、社会保障与共享内在关联,并提出了民政工作促进社会共享的路径是:筑牢民生安全网、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和推动慈善事业发展。

西安交大公管学院副教授封铁英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分析“养老机构医疗护理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以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通过医疗护理服务需求精准定位和老年人群体市场分类,构建量化细分后的老年人医疗护理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理论分析框架,提出相关假设,应用陕西省榆林、西安、汉中三市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和假设检验,针对性提出政策建议。

西安市民政局局长王碧辉回顾总结“十二五”的发展进程之后指出,推动现代民政建设,必须坚持把民政工作思路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谋划,必须坚持把民政工作重点放在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中去安排,必须坚持把民政工作要求放在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中去落实。把品质民政作为推进现代民政建设的新起点,加快信息化建设,提升民政工作效能;着力开拓创新,深化民政改革;壮大社会力量,提升民政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守住安全底线,保障民政事业健康发展;坚持从严治党,树立良好作风。

宝鸡市民政局副局长祁鹏程指出,以实现民政事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多元化为目标,提升“一个理念”,补足“两个短板”,狠抓“三个关键”,强化“四个支撑”,加快推进法治民政建设,更好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为宝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

汉中市民政局局长张正荣提出“多维民政”,强调实施多维民政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进一步指出多维民政的核心是开放与共享。多维民政要求改变传统民政工作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模式,创新管理体制、引入多方力量,运用高效的管理工具,实现民政部门管理服务变革。

(作者单位:陕西省民政厅 西安交通大学)

民政部与百度联手1287家离岸山寨社团被预警

截至2016年12月,民政部已经陆续公布了十三批“离岸社团”“山寨社团”名单。面对依旧我行我素的离岸山寨社团,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坚决地采取了打击行动。据《经济日报》报道,11月底,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与百度商定合作备忘录,探索社会组织公益信息传播、权威信息查询、不良信息打击与处置的新模式。社会组织管理局已联合百度对1457家全国性社会组织实行百度官网认证,并将继续开展合法社会组织官网认证。公众通过百度搜索某个全国性社会组织,如果标识有“官网”字样,则表明是在民政部依法登记的。对民政部公布的1287个离岸社团、山寨社团,百度百科已标识“离岸社团”“山寨社团”字样。当公众进入其百度百科专属页面时,会看到相关预警提示。新闻公布后得到媒体的高度赞扬。

《齐鲁晚报》发表文章称:百度“官网认证”是山寨社团的照妖镜。他们认为,作为互联网流量的第一入口、互联网行业巨头的百度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研发实力和用户覆盖率,在治理非法信息,围剿山寨社团上,自当如此主动出击,与监管部门形成合力,切实维护广大互联网用户的切身利益,构建健康的互联网空间。用“官网认证”的权威与公信,消除信息不对称下的魑魅魍魉,公众的防骗能力自然也水涨船高,山寨社团亦难有生存空间。百度“官网认证”,让灰色地带的山寨社团无处藏身,在维护社团发展环境,促进社团良性发展上,迈出了前进的一步。而要让社团组织更好服务社会、造福公众,还需疏堵结合,标本兼治,让社团组织真正回归纯粹。

中国青年网也积极地肯定了这种尝试。他们认为这是政企合力探索社会组织网络治理,是“互联网+政务”的积极尝试。针对互联网海量信息容易藏污纳垢的特点,相关部门没有拘泥于传统监管手段,而是以开放共享的意识,大数据的管理方式,与有成熟技术体系的网络企业百度加强合作,开放政府数据,扎紧监管篱笆,共同构建监管部门、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控体系,积聚正能量,让“离岸社团”“山寨社团”无处可遁。“互联网+政务”时代,政企合作精准监管,打破了社会治理 “一亩三分地”的传统局限,双方发挥各自优势,让信息公开更加透明彻底,完善了对社会组织的信用管理,推进了信息化监管工作,保障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成为政府与企业在合作保障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又一成功案例。这样的合作方式多多益善,值得更多的推广复制。

中国网也认为,这次行动是“政企联动精准治理,让山寨社团寸步难行”。对“离岸社团”“山寨社团”的监管,不光需要严管严罚,更需要由事后纠错转变为事前防范,才能有效规避潜在风险,比如被害人的损失一去不复返。只有关口前移,才能更有力维护公共利益。经过百度认证的官网信息,能够充分保障其真实性和有效性,网友可以更加安全便捷地获取信息和服务,此次百度联合民政部1457家全国性社会组织进行官网认证,不仅防止山寨、虚假网站对网民权益的侵害,也增加了对社会组织网站的保护力度,有益于网络环境的净化。互联网时代,相比事后介入的监管部门,企业处于感知、处理虚假信息安全威胁的第一线,在及时挖掘网络安全信息方面拥有政府部门难以企及的优势,利用互联网企业的这种技术优势来增强安全、治理山寨社团的经验值得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民政工作民政流动人口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冬奥会中的“民政身影”
坚定履行新时代光荣使命——党的十九大以来民政工作综述
全国民政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救助寻亲,民政做了什么
时代民政工作怎么干?
数说加强基层民政工作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