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护理在肺叶切除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2017-01-11李晓冬马鸿雁张
李晓冬马鸿雁张 岩
(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护 理·
中西医结合护理在肺叶切除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李晓冬1马鸿雁1张 岩2
(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目的观察中医护理方式对肺叶切除术后患者阻塞性肺不张发生率及生活质量和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以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计划接受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早期患者共74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37例;其中,对照组接受目前针对肺叶切除术患者所采用的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同时,接受中医理论指导下的针对性中医护理。结果研究组的术后阻塞性肺不张发生率相对于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患者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运动心肺功能测试(VO2max/kg)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具有明显提升(P<0.05);出院4周后的疲乏耐受评分及6分钟步行距离(6MWT)相对对照组也显著提高。结论该中医护理方法对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的阻塞性肺不张发生率的控制和肺功能和身体机能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是一种值得研究并改进的针对肺叶切除术患者的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 阻塞性肺不张 肺功能恢复 生活质量
开胸手术如肺叶切除术、肺减容术等是治疗早期肺癌的手段[1-2]。研究发现,接受开胸手术的患者术后短期内容易发生阻塞性肺不张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创口疼痛导致咯痰无力及气管分泌物潴留。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促进有效咯痰、吸痰、体位引流等方式促进排痰,同时加以盐酸溴已新、盐酸氨溴索、羧甲司坦等西药辅助排痰[3-6]。该方法虽效果良好,但药物价格昂贵,且刺激性较强,会加重患者负担及降低生活质量。中医理论上的痰潴留是由体气瘀滞、阳气衰微所致、津液停滞聚集等阴阳失调现象所致。依据该中医理论,本研究拟通过以温补脾气为本、化痰清肺为辅的术后护理方案来开展肺叶切除患者的术后护理工作,研究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式对该类患者术后护理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诊断标准:选择经常规FDG-PET检查及组织活检后,按照肺癌的国际TNM分期方式,处于T1(<3 cm)~T2(<5 cm)期的确诊早期肺癌患者;经由本院肺癌诊治中心专家组对其手术可能性及手术方式进行评价,以计划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病例选择范围。2)纳入标准:计划接受肺叶切除术的男性肺癌早期患者,治疗期间癌细胞无转移及其他重大疾病发生;年龄18~80岁;家属知情且愿意参与研究。3)排除标准:手术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无法正常呼吸者;合并有其他严重躯体性疾病,如肿瘤恶病质者;既往有肺部手术病史者;合并有严重认知障碍或情感功能障碍者;合并有重度支气管哮喘,或呼吸肌疲劳不适宜参与研究者。
1.2 临床资料 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符合上述标准肺癌早期患者7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在入院时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了统计,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年龄,性别,BMI指数)、肺功能测试[肺活量(VC),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运动心肺功能测试(VO2max/kg)及6分钟步行测试(6MWT),具体信息如表1。经两样本独立t检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基本信息及肺部功能测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术前基本情况(s)
表1 两组患者术前基本情况(s)
组别 n FVC(L) FEV1(L)研究组 37 1.70±0.62 1.37±0.33对照组 37 1.74±0.50 1.39±0.43年龄(岁) BMI指数62.31±7.3421.73±2.62 64.83±8.7021.17±2.74 6MWT(m)437±33.7 433±32.2 VC(L) VO2max/kg 3.07±0.33 14.00±3.02 3.12±0.47 14.23±3.42
1.3 护理方法 对于围手术期的术前及术中护理,依据《临床护理指南2011版》[7]中的细则及要求,具体护理内容如下。1)术前护理。术前护理主要分为两方面,首先是心理护理。由于手术治疗的特殊性,术前患者可能会具有较强的心理压力及负面情绪,进而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术前护理的主要目的即通过心理辅导缓解患者术前压力及心理应激反应,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其次是术前评估;术前评估主要目的是评价患者状态是否适宜手术的开展。本研究中,对两组患者均进行了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及心肺危险指数(CPRI)心肺功能的评价,对于适宜接受手术的患者(指ASA分级及CRI评分均低于Ⅲ级)进行手术治疗;暂不适宜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身体状况择期进行手术。2)术中护理:术中护理主要是配合手术进行,严密监视患者生理指标变化情况。3)术后,患者在麻醉恢复室恢复复苏,待清醒符合拔管条件后,转至ICU;去枕平卧,头部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吸入气道。完全苏醒后给予半卧体位,严密监视生理指标,持续鼻导管供氧至呼吸功能恢复正常并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当患者生理指标稳定,从ICU转至普通病房后,即可依据实验设计对研究组及对照组进行不同的护理对策。
1.3.1 对照组术后护理方法 1)促进主动排痰:每小时翻身坐起,以叩背、压喉刺激咳痰,对于痰液黏稠度较高的患者,给予雾化吸入辅助西药伊诺舒每日2次,15 mg/次,持续至患者主动咳痰顺利、痰量降低(一般6~8 d)即可。2)对于主动排痰困难者:采用鼻导管气管内吸痰或者纤维支气管镜吸痰;3)进行呼吸训练,促进余肺复张;呼吸训练以指导患者深呼吸4~5次后吹气球1次为1个循环,每日进行4~6个循环,训练周期一般为5~7 d[8]。4)术后两周左右后,视患者身体状况督促早期下床活动,提升运动量。5)提供出院后健康指导,包括作息、饮食、运动量等。
1.3.2 研究组术后护理方法 研究组患者在接受促进主动排痰的护理措施外,接受以下针对性中医护理方案。1)以雾化吸入辅助中药复方鲜竹沥口服液(国药准字Z36021251)10 mL/次,每日两次,单次吸入时间20~ 30 min,代替西药伊诺舒的使用,持续使用至患者主动咳痰顺利、痰量降低。2)服用本院药房煎制的四君子合二陈汤(人参10 g,白术5 g,茯苓5 g,甘草10 g,法半夏10 g,白茯苓10 g,甘草生姜5 g,乌梅5 g,橘红10 g),每日1剂,本院药房煎制共300 mL左右,分2次温服。持续服用4周。3)患者可参与早期运动时,教授该组患者八段锦,八段锦前四式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在床上以坐姿进行;后四式则从患者可下地进行简单运动开始。4)饮食护理:住院期间,制定以温补益气、养脾去湿为主要目的的饮食方案。
1.4 护理效果评价指标 观察术后阻塞性肺不张发生率、出院时肺功能检测、住院时间、患者术后4周内生活质量评价(疲乏量表、疼痛量表[9])。
1.5 阻塞性肺不张诊断依据[10-11]患者多在术后出现发热、心动过速与呼吸急促咳嗽有痰声但咳嗽无力,受累区域叩呈浊音,呼吸音降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常可见相应支气管有散在的黏液栓。X射线检测、CT检测、超声诊断结果符合阻塞性肺不张诊断结果。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值检验,组间比较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阻塞性肺不张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术后发生阻塞型肺不张1例,发生率2.70%。对照组发生6例,发生率16.22%。研究组阻塞性肺不张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16.32±2.51)d,对照组为(16.74±2.12)d。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改中医护理方案对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相对传统方法并无显著改善。
2.3 两组患者出院时肺功能检测比较 见表2。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出院时肺功能各项指标相对入院时均有改善,其中,FVC,FEV1,VC以及VO2max/kg相对入院时均有显著的提升,说明两种护理方案均有助于该类患者的术后肺部康复(P<0.05);在研究组及对照组的各项指标提升方面的比较情况如下:出院时,研究组的FVC、FEV1及VO2max/kg指标的上升在接受中医术后护理至出院时,相对于对照组具有显著的提升(P<0.05);而VC则相对对照组没有明显的变化。
表2 两组患者肺功能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肺功能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
2.4 两组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评价 见表3。患者出院4周后,接受6分钟步行距离测试(6MWT)、疲乏量表及疼痛量表评价。研究组在出院4周后,6MWT增加量较对照组显著提高,说明运用针对性中医药物及传统中医运动八段锦有助于患者的运动量回复,也一定程度揭示了中医护理方案对于肺叶切除患者术后康复的积极作用。研究组患者出院4周后的耐疲乏水平相对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但两组患者的疼痛量表评分结果未能显示出显著性差异(P>0.05)。
表3 两组患者出院4周后6MWT变化、疲乏量表、疼痛量表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出院4周后6MWT变化、疲乏量表、疼痛量表比较(s)
与对照组比较,△P<0.05。
对照组 37433.47±32.26 451.25±37.63 1.9±1.54 0.8±0.87
3 讨 论
肺不张是一种常见的肺叶切除术术后并发症,目前临床发生率在5%~15%,而其中绝大多数可归类至阻塞性肺不张。阻塞性肺不张主要诱因是因肿瘤、气管分泌物、痰液等阻塞气道。接受肺叶切除术的患者,由于创口疼痛,使得其无法顺利咳痰,因此极易发生因痰液滞留而导致的阻塞性肺不张。目前针对该类患者,术后护理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减少制术后呼吸道分泌物、痰液的产生,促进主动排痰,降低因分泌物、痰液潴留所致的术后肺部不良反应。临床上主要的一些应对护理措施为促进有效咯痰、吸痰、体位引流等方式,同时加以盐酸溴己新、盐酸氨溴索、羧甲司坦等西药辅助排痰。盐酸溴已新、盐酸氨溴索、羧甲司坦等西药虽然效果良好,但是其对患者的胃肠道、呼吸道均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可能引发诸如呕吐等不良反应,可能降低患者的院内生活质量、创口愈合效果及加重患者的抵触情绪及经济压力[12-13]。
痰液的滞留在阻塞性肺不张发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中医理论中,痰液生于脾而积于肺,通过健脾益气、清热解肺利津的药补、食补以及梳理气络的中医运动可以起到健脾的功效,进而控制痰液的产生[13-14]。有文献资料表明,肺叶切除术术后发生阻塞性肺不张的患者大多具有中医理论中脾虚的辨证特点[15]。
本研究以中医养生及痰液产生与脾虚的辨证关系为基础,从内外两个方面对接受肺叶切除术术后患者进行护理;对内,采用针对性的药补及食补,起到健脾益气的作用,进而控制痰液产生;对外,在患者可进行少量运动时教授八段锦[16-17],并要求患者从可以进行简单运动开始保持习练至出院后,起到健脾、强身、恢复等作用。
从两种护理方式下术后阻塞性肺不张发生率的比较来看,运用该中医护理方案能有效降低术后阻塞性肺不张发生率,并且相对传统的西药介入,该法刺激性更小,更加经济,其实际应用的可能性也值得进一步研究;此外,两组患者在出院时接受肺功能的检测,研究组患者的FVC、FEV1及VO2max/kg3项衡量肺部功能的指标的恢复情况相对对照组也有明显的提升,表明该研究应用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案对于患者术后肺部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通过两组患者出院4周后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来看,研究组的疲劳耐受能力及6MWT的增加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早期开展并持续八段锦中医养生运动对于患者的术后运动功能恢复也具有良好的效果。因此可以认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案对于接受肺叶切除术的早期男性患者的术后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当然,由于可得样本量相对较小,样本类型单一,而且中医护理的内在原因目前尚未定论,因而研究中可能存在偏倚。若要进一步研究该护理方法的有效性及可靠性,需从增加样本含量、丰富样本类型、进一步明确中医中药调节机理等方面着手,细致研究该方法具体的术后应用阶段、适宜的患者人群等。
[1] 陈万青,张思维,邹小农.中国肺癌发病死亡的估计和流行趋势研究[J].中国肺癌杂志,2010,13(5):488-493.
[2] 殷柳,刘基巍,郭英昌,等.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现状[J].现代肿瘤医学,2010,18(1):185-187.
[3] Elia F,Verhovez A,Molino P,et al.Lung ultrasound in the reexpansion of pulmonary atelectasis[J].Internal and emergency medicine,2011,6(5):461-463.
[4] Hedenstierna G,Edmark L.Mechanisms of atelectasis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J].Best Practice&Research Clinical Anaesthesiology,2010,24(2):157-169.
[5] 张玉芬,张荣泽,付立萍,等.肺癌术后刺激咳痰程度与肺炎,肺不张发生率的关系[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21):55-56.
[6] 陈飞.气管镜治疗恶性肿瘤所致阻塞性肺不张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7):55-56.
[7] 陈湘玉.新编临床护理指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82-83.
[8] 周玲君,赵继军.呼吸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护理研究,2005,19(3):478-479.
[8] 时平,那丽莉,马雅,等.中央型肺癌并阻塞性肺不张的超声诊断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2,11(1):39-41.
[9] 王妙君,黄华兰,孙木吟,等.晚期癌症病人疼痛和生活质量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4,19(15):61-62.
[10]柳涛,蔡柏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处理和预防全球策略(2011年修订版)介绍[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2,11(1):1-12.
[11]张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护理行为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
[12]郝春艳.肺叶切除手术预防肺不张的护理体会[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2,23(4):60.
[13]王琦,朱燕波,杜建,等.中医痰湿体质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1):10-13.
[14]孙朔.健脾化痰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2):143-144.
[15]董泽清,刘玉学,徐绍敏,等.益气养阴法联合呼吸功能锻炼对肺癌术后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8):14-15.
[16]李曼.八段锦[J].健身科学,2006(1):31.
[17]王松涛,朱寒笑,张禹,等.新编健身气功八段锦锻炼对中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2):203-205.
Feasibility and Prospects of TCM Nursing in Controlling the Incidence of Obstructive Atelectasis after Lobectomy
LI Xiaodong,MA Hongyan,ZHANG Ya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erbin Medical University,Heilongjiang,Haerbin 150001,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CM nursing on obstructive atelectasis after lobectomy.Methods:74 male patients aged from 18-80 with early stage lung cancer who planned to accept the lobectomy from 2015.2~2016.2 were taken into this research.They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randomly and evenly.Both groups would accept the same nursing strategies before and during the surgery,while after the surgery,the experiment group would accept the TCM nursing plus the routine nursing care and the control group would accept the routine nursing care.Results:The incidence of obstructive atelectasis of the experi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as for some other indexes aiming at evaluating the function of lung before/after operations such as FCV,FEV1 and VO2max/kg,the experiment group showed better results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Besides,the postoperative recovery was also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periment group behaved better on the 6MWT and the evaluation of fatigue tolerance test in 4 weeks out of hospital.Conclusion:The TCM nursing performs well in some aspects,such as in the control of obstructive atelectasis and the recovery of patients.It may be an efficacious strategy and worth to be further studied.
TCM nursing;Obstructive atelectasis;Pulmonary function;Quality of life
R284.2
B
1004-745X(2016)12-2393-04
10.3969/j.issn.1004-745X.2016.12.061
2016-07-30)
黑龙江省卫生计生委科研课题项目(2014-282);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1254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