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初诗僧释智圆西湖诗考论

2017-01-11宋雪玲

关键词:孤山西湖诗人

宋雪玲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文化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07)

宋初诗僧释智圆西湖诗考论

宋雪玲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文化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07)

释智圆晚年与西湖为伴,创作了大量以西湖、孤山及酬唱赠答为题材的西湖诗,内容十分丰富。释智圆采取自注诗歌的方式丰富了其诗歌的内涵,有着融合儒、佛和倡导诗教的个性,同时也有宋诗“以议论为诗”的共性。虽然释智圆算不上宋代一流的诗人,其主要成就亦不在诗歌,但从西湖诗的发展来看,正是以释智圆为代表的居住于西湖之畔的这一批宋初诗人,开启了西湖诗歌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研究西湖诗词,既可以清晰地了解西湖文化的发展历史,又可以为推介西湖人文景观、恢复历史原貌提供历史坐标,也可以为进一步扩大西湖的社会传播效应提供艺术媒介。

释智圆;西湖诗;孤山

释智圆(976—1022),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俗姓徐,字无外,号中庸子,又号潜夫,8岁受戒于杭州龙兴寺,《佛祖统记》《历代佛祖通载》均有小传,是北宋初年佛教天台宗的代表人物。释智圆身处佛门,一生有不少佛学著作,但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很大,在文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目前学界对释智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他的哲学思想,如漆侠的《儒家的中庸之道与佛家的中道义——兼评释智圆有关中庸中道义的论点》①漆侠:《儒家的中庸之道与佛家的中道义——兼评释智圆有关中庸中道义的论点》,《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第78-83页。、韩毅的《宋初僧人对儒家中庸思想的认识与回应——以释智圆和释契嵩为中心的考察》②韩毅:《宋初僧人对儒家中庸思想的认识与回应——以释智圆和释契嵩为中心的考察》,《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3期,第92-99页。;二是释智圆的文学观和文学创作,如祝尚书的《论宋释智圆的文学观》③祝尚书:《论宋释智圆的文学观》,《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第46-50页。、袁九生的《宋初僧人释智圆山水诗研究》④袁九生:《宋初僧人释智圆山水诗研究》,《新西部》2010年第9期,第120、118页。和《宋初僧人释智圆咏史诗研究》⑤袁九生:《宋初僧人释智圆咏史诗研究》,《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11期,第3-5页。等。

释智圆晚年与西湖为伴,创作了大量以西湖、孤山及其居所玛瑙禅院为内容的诗歌。《全宋诗》录释智圆诗十五卷计355首,其中西湖诗40余首(组诗算作一首),约占其全部诗作的12%,是其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⑥统计结果据《全宋诗(卷一二八至卷一四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500-1579页(本文所引智圆诗皆据此版本,不再一一注明页码)。。关于释智圆的西湖诗研究,目前笔者所见只有彭万隆、肖瑞峰两先生在《西湖文学史》“西湖多诗僧”一节专门论及,限于篇幅和整部书的体例,该书只简单介绍了智圆西湖诗的内容,未能对其诗歌的特征和地位进行深究。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已经从地域文学的角度注意到这位僧人在西湖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彭万隆、肖瑞峰:《西湖文学史(唐宋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28页。。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释智圆西湖诗几乎都可与当时一流的诗人媲美,他也是使宋代西湖诗达到第一个高峰的重要诗人之一。但是其诗名不彰,一直未能引起研究者的重视。笔者不揣谫陋,尝试从释智圆西湖诗的主要内容、主要特征及其主要地位和意义等三个方面分别论之。

一、释智圆西湖诗的主要内容

(一)释智圆的西湖诗

西湖以秀美的自然山水著称,湖水与群山紧密相依。释智圆终日与西湖相伴,有许多诗歌以“湖居”为题,全方位地描写西湖的自然山水,既有从整体上描写西湖胜景的诗歌,如《西湖》:“清带月华涵竹户,冷澄秋色照禅衣。滔滔润物知多少,极目寒波瀁落晖。”此诗突出西湖具有代表性的意象,月光、竹屋、僧人、水波、落日,单是这些意象组合就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也有描写西湖具体景点的诗歌,如《初晴登叠翠亭偶成》《游灵隐山》和《冷泉亭》等,这些景点今天还是大多游湖之人必去之处。他还将自己的日常生活也写进诗歌,如《湖居秋日病起》云:

旧识稀相访,寥寥掩坏房。鼎深残药在,颔瘦白髭长。尘点沾书箧,苔痕汙石床。簷幽虫织网,砌冷菊含香。静思怜深夜,清羸怯晚惊。云峰归未得,闲坐咏沧浪。

诗中描写自己病时无人来访,面对残药、石床,望着蜘蛛结网、菊花兀自生长,使独自抵抗病痛的孤寂感更为深刻。这种类似白描的笔调颇得陶诗之趣。又《病起二首》云“孤坐孤吟又终日,有谁来此问衰颜”“闭户无人慰寥索,草堂深夜照蟾蜍”,先写景后抒怀,比单纯描写西湖景色的诗歌更多了一份人文情怀。

(二)释智圆的孤山诗

孤山位于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居于西湖之中,虽然不大,却是赏景的绝佳之地。智圆居于孤山玛瑙禅院,对孤山情有独钟,单以“孤山”为题的诗歌就有近10首,占其西湖诗的1/4左右。还有如《玛瑙院居戏题三首》等,其实写的也是孤山。《孤山诗二首》其一:

峭拔湖心起,湖心四望通。盘根入巨浸,叠翠点寒空。势迥侔蓬岛,层危敌阆风。僧楼笼淡雾,雁塔礙飞鸿。晓井金沙粲,晴坡玛瑙红。喷云春雨外,照影夕波中。野蔓垂枯柏,疏钟匝梵宫。闲泉澄极顶,幽径入深丛。古迹谈皆异,秋屏写未同。乐游非俗客,静望属渔翁。买去知无价,栖来思岂穷。翻嗟市朝里,尘土日濛濛。

诗人对孤山的描写充满欣赏之情。这首诗首先从整体上写孤山在西湖的位置,从大处勾勒,孤山如西湖湖面上突出的绿植,连接着西湖与碧空;次四句写近处的具体小景,用工整的对仗罗列孤山的什物:僧、雾、飞鸿、井等,小景组合成就孤山之秀;最后有感而发,孤山如此幽静,远离都市,是游赏深栖、涤荡心灵的好去处,而都市里尘土日濛濛,对诗人并没有什么吸引力。又《孤山诗二首》其二:

势与群峰绝,崔嵬几倦登。波澄涵倒影,云尽露危稜。景象全胜画,林泉半属僧。何人凭郡阁,西望翠层层。

孤山海拔仅38米,在西湖群山中不算高,但在诗人心中,“势与群峰绝,崔嵬几倦登”“波澄涵倒影,云尽露危稜”“景象全胜画”,句句洋溢着对孤山幽静景色的由衷喜爱。其《孤山诗三首》曰“楼阁压危碧,山根疑有鳌”“竹荫高僧塔,云迷处士居。史迁今若在,此处合藏书”,其《玛瑙院居戏题三首》曰“水边闲卧万缘休,言欲无瑕行欲修”“寂寞便同夫子庙,更无流俗入焚香”,这些景色描写既突出景色的主体性,又兼顾作为西湖组成部分的整体性。

(三)释智圆的西湖赠答诗

释智圆作为宋初较有影响力的僧人,与“宋初九僧”中的释保暹、释惟凤及著名隐士林逋等人都有密切的交往,并时有唱和。单与林逋的唱和诗就有《赠林逋处士》《九月望夜招处士林君泛湖玩月》《寄林逋处士》和《书林处士壁》等作。这些诗以描写西湖景色为主体,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执念、对人生的诸多思考,包涵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如在景色的描绘中表达对友人思念的《寄林逋处士》:

1.在训练学生预习之前,我们争取在课堂中安排出足够的时间来指导学生预习,严格督促孩子们按照我们所提出的要求,有步骤、有计划地预习课文,发现错误要及时给予纠正,切忌存在走过场的形式。另外,我们还可以制订检查方案,严格检查学生的预习,使预习活动切实落到实处,真正做到预习有布置,有检查,有指导。

湖山淡相映,世尘那得侵。杳杳烟波色,苍苍云木阴。苔荒石径险,犬吠桃源深。中有上皇人,高眠适闲心。花开还独酌,花落还独吟。空庭长瑶草,幽树鸣仙禽。不见已三载,鄙吝盈虚襟。终期秋月明,乘兴闲相寻。

诗中在描摹景色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孤寂但又怡然自得的情绪。如《酬仁上人望湖山见寄次韵》曰“眠云徒自乐,浮棹约谁同。幽趣何人识,搜吟愧远公”,《春日闲居即事寄上元敏上人》曰“相知赖有曹溪子,禅外时来慰寂寥”,《赠林逋处士》曰“风摇野水青蒲短,雨过闲园紫蕨肥。尘土满床书万卷,玄眕何日到松扉”,诗中所写的是日常生活见闻,在纯白描的诗句中,可见诗人一颗与世无争的平常心。还有借寄友人表达自己对人生、功名的看法,如《春日湖居书事寄子璿师》曰“终学支公买山住,白云深处待为邻”,觉得要学习支遁那样隐居修行。《孤山闲居即事寄己师》曰“年过不惑鬓成丝,偶到林间便卜居。学道未忘山水癖,爱闲终与利名疏。夜凉危阁来明月,风静平湖漾碧虚。回首权豪绝相识,野云孤鹤自相于”,诗人卜居林间,与山水为伴,与名利疏远,在美好静谧的风景中,诗人闲云野鹤般思索自己的人生选择。《湖居即事寄仁侄》“门径草深梅雨歇,像龛灯暗水烟浓”,《孤山闲居次韵酬会稽仁侄见寄》“山耸湖心住任缘,考槃茆舍闭深烟。月澄秋水牵吟思,花满春岩照困眠”,这些诗意境都是闲雅安逸的,也正是诗人生活的真实体现,有晚唐诗人余绪。

二、释智圆西湖诗的主要特征

(一)诗歌自注

西湖胜迹不断有人歌咏,早已成为世代叠加型景点,此中“古迹谈皆异,秋屏写未同”,因此,释智圆经常在诗中给所写景点加以注解说明。自注诗歌不是释智圆的初创,唐代就已有不少诗人使用这种方式,但他以这种方式丰富了其西湖诗的内涵,也反映了诗人作为西湖主人的严谨心态。

在释智圆的西湖诗自注中,有的是对所写景物的说明,点名景物的方位以及名称的由来,如《孤山诗二首》“晓井金沙粲”句自注:“金沙并在广化寺”;“晴坡玛瑙红”句自注:“山之西坡名玛瑙”;“闲泉澄极顶,幽径入深丛”句自注:闲泉、幽径在玛瑙院。诗句与自注结合,让读者明白所写的是孤山里的一处小景,同时也为后人指明玛瑙坡的由来。有的是对景物所蕴含人文内涵的补充说明,如《孤山诗三首》“古塔名致佛”句自注:“支佛塔在山之绝顶”;“秋碧碍空虚,竹荫高僧塔”句自注:唐高僧慧琳、大宋高僧唔恩二塔存焉,指明胜迹的历史渊源;“云迷处士居”句自注:“处士林逋,高节不仕,隐居孤山”。还有一些自注是对诗歌典故的阐释,如《予近卜居孤山之下友人元敏以四绝见嘲遂依韵和酬》自注:后汉董春字纪阳,每升讲堂,鸣鼓三通,余近学焉。

总之,释智圆专心西湖诗歌创作,自注随意为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或说明景点的位置,或言其人文内涵,或叙述所用典故,以诗点题,以注阐释,使诗歌的内容更为丰富,并成为诗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融合儒、佛,倡导诗教

天文悬日月,地文丽山川。人文粲六经,四术诗其先。仲尼既云删,炳然列风雅。厥旨幽且微,受之唯子夏。邈矣千百年,时有知诗者。卓尔保暹师,生于宋天下。内明卜商道,外减骚人价。凿彼淳粹源,清辞竞流泻。放意尚幽远,立言忌妖虫。旨哉天目集,四海争传写。上以裨王化,下以正人伦。驱邪俾归正,躯浇使还淳。天未丧斯文,清风千古振。

这首赠诗是智圆诗学观念的集中体现,他推举“六经”“四术”以及《诗经》那“厥旨幽微”的美感,推崇“上以裨王化,下以正人伦”的诗教标准。再如《孤山种桃》:

领童闲荷锄,埋核间群木。他人顾我笑,岂察我心曲。我欲千树桃,夭夭遍山峪。山椒如锦烂,山墟若霞簇。下照平湖水,上绕幽人屋。清香满邻里,浓艳蔽林麓。夺取武陵春,来悦游人目。花开复花落,知荣必有辱。荣辱苟能齐,人人心自足。须知我种桃,可以化风俗。

诗撷取生活中的一个小场景,宛若一篇精致的小品文,“花开复花落,知荣必有辱。荣辱苟能齐,人人心自足”,禅味十足,在言“化风俗”的同时,表现了作者儒佛相济的思想,也符合“诗教”。

(三)以议论为诗

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86页。“以议论为诗”,是严羽对宋诗创作的著名批评。从中国诗史的角度来看,“以议论为诗”是唐宋诗发展演变的重要特征。智圆作为宋初诗人,在写景中发表议论、融入哲理,丰富了西湖诗创作的内容。如在诗中表达自己对功名利禄的厌倦,《病起二首》云:

杳杳遥空雨乍晴,闲拖山屐上山亭。平湖风静开菱鉴,叠嶂云收列画屏。已觉万缘真是梦,岂因闲事妄劳形。可怜竞利贪名者,扰扰人间醉未醒。

前四句写景,写出站在山顶俯视西湖的如画景色;后两句发表人生如梦的感慨,蕴含深沉的佛理。有的表达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思考,如《武肃庙》云:

土德衰微后,忠诚道不群。誓功陈带砺,霸业拟桓文。妙略奸雄慑,英声四海闻。山旁遗庙在,牢落闭深云。

作者善于运用儒家忠孝仁义的标准品评历史人物,这首诗就是怀念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建者钱镠。钱镠先后被中原王朝封为越王、吴王、吴越王。钱镠在位期间,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经济繁荣,渔盐桑蚕之利甲于江南,两浙文士荟萃,人才济济,因此广受百姓爱戴。释智圆歌颂钱镠的功德,体现了对现实人生的关怀,可见与其他隐居深山的僧人不同,他有着兼济天下的儒家知识分子情怀。释智圆这类诗歌不少,如《湖居感伤》《湖居杂感诗并序》组诗,虽然也是西湖诗范畴,但主要以抒发对现实人生的看法和思考为主,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内容上不同于一般的写景诗,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

三、释智圆西湖诗的地位和意义

从文学成就来说,释智圆在宋代甚至仅在宋初都算不上一流的诗人,现在高校中文专业通用的几部文学史教材都没有提到这位诗人。其成就更多体现在哲学和文学批评上,如钱穆曾对他如此评价:“唐李翱以来,宋人尊中庸,似无先于智圆者。”*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第五册)》,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4 年版,第30页。但仅从西湖文学史的发展来看,他是宋初不可忽略的重要诗人。

在诗歌内容上,释智圆的取材更为广泛和精细。西湖醉人的湖光山色使历代文人盘桓流连,积累了丰硕的西湖历史文献和诗词歌赋,文人大量的创作为西湖增添了厚重的文化意蕴。在西湖文学史上,白居易是第一个大量创作西湖诗的重要诗人,他任杭州刺史不足三年,写了近200首吟咏西湖的诗歌,使西湖的人文价值进一步彰显。白居易的诗歌描写的多是西湖重要景点,如白堤、灵隐和天竺,较少有日常生活小景。唐至五代西湖诗的创作大多得益于佛教的兴盛,许多诗重在描写西湖周边的寺院,诗人们对西湖本身作为山水景色的关注还不是很明显。而释智圆晚年居住于西湖,可以说西湖是其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西湖诗不仅有描写西湖和孤山这样众所周知的经典胜景,也有日常生活中的小景,尤其是以“湖居”为题的诗歌。释智圆的西湖诗走的是“晚唐体”这条路,与宋初林逋、“九僧”的诗风大同小异,正如祝尚书所说:“智圆所追求的,盖语言精粹凝练而不露斧凿痕迹,意境清丽闲雅而气局较窄的那类诗歌。这与他的身份、生活是一致的,也与他本人的创作风格基本相同。这类诗多着力于打造‘景联’(即中间写景的一二联),虽说‘词尚平淡’,其实乃苦吟所得,故不出晚唐人格调。”*祝尚书:《论宋释智圆的文学观》,《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第46-50页。释智圆的西湖诗上承晚唐,其创造的清幽意象对后来南宋江湖诗群以及本土隐逸诗人的诗风都有影响。因此,考察释智圆的西湖诗,有利于深化对山水诗发展历程的认识。

同时,释智圆集中系统地写西湖诗,为后来专写西湖诗的诗人奠定了基础。在诗歌体例上,释智圆是第一个以组诗的形式创作西湖诗的诗人,其《湖西杂感诗并序》20首,内容丰富多样。释智圆生活于宋初,有40余首西湖诗,虽尚未形成专集,但他是较早大量创作西湖诗的诗人。而被学界奉为西湖专诗滥觞的董嗣杲《西湖百咏》的出现,已是南宋时期。所以追根溯源,不应该忽略释智圆的贡献。北宋后又出现了吴之器的《西湖杂咏》、田汝成的《西湖游咏》及汪芳藻的《西湖十景吟》等西湖专集,这种影响延续到清代,又出现了西湖专门诗人许承祖,其《西湖渔唱》创作了西湖诗365首,西湖的大小景点均有吟咏。可见,是以释智圆为代表的居住于西湖之畔的这一批宋初诗人,开启了西湖诗歌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A Textual Research on Shi Zhiyuan’s West Lake Poetry

SONG Xueling

(CulturalInstituteofZhejiangAcademyofSocialScience,Hangzhou,Zhejiang, 310007,China)

Lived along with the West Lake in his later years, Shi Zhiyuan created a large amount of West Lake poems with the theme of the West Lake, Gushan and Antiphonal Singing, and rich in contents. Shi Zhiyuan enriched the connotation of his poems by means of self-annotation, which have the individuality of the fusion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advocate poetic education, and also the commonness of Song poetry which composing poems with comments. Although Shi Zhiyuan was not among the first-class poets of the Song Dynasty and his major achievements were not in poetry, but judg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 Lake poem, it was the early Song dynasty poets who lived beside the West Lake represented by Shi Zhiyuan created the first peak of West Lake poetry development. The study of West Lake poetry can not only clearly reveal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West Lake culture, but also provide historical coordinates for the recommendation of the West Lake cultural landscape and restoration of its original appearance, and provide an artistic medium for further expanding the social communication effect of the West Lake.

Shi Zhiyuan; West Lake poetry; Gushan

10.3969/j.issn.1671-2714.2017.05.009

(责任编辑金菊爱)

2017-04-21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一般课题(2017CYB09)

宋雪玲,女,安徽宿州人,副研究员,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文学、浙江历史文化。

猜你喜欢

孤山西湖诗人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西 湖
我理解的好诗人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诗人猫
林和靖与梅云——孤山梅林里的爱情往事
当西湖遇上雪
诗人与花
双榆树(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