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复台湾的传奇将军陈颐鼎
2017-01-11黄志毅
黄志毅
陈颐鼎,1906年出生于江苏宿迁,黄埔军校三期毕业。历经黄埔精神熏陶,爱国意志坚定,满怀革命热情。1945年日本投降后,陈颐鼎被特别委任为七十军中将军长,奉命率领七十五师、一O七师、九十七师、5个军属辎重团和国民政府驻台官员,进赴台湾担负日军受降接收重任。从此,陈颐鼎与台湾结下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不解之缘。
历史重任军令担当
当时,中国战区被划分为16个受降区,台湾、澎湖为第十六受降区。为做好光复台湾的各项准备,陈颐鼎率领七十军奉命推进至浙江宁波及镇海,进行战前动员及强化军事整训。官兵们全部换上了崭新军服,部分士兵更新为美式装备,军情振奋、期待开拔。陈颐鼎后来回忆说:“七十军将去收复台湾的消息传开后,有好多记者追着我进行采访,有人称我是当代的卫温(三国时首次赴台的东吴将领)和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我感到非常荣幸,心想平生有此壮举,也不算虚度了!”
陈颐鼎肩负收复疆土、民族雪耻的国家重任,深知“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倍感责任担当之艰难。七十军军部设在台北,考虑到日军武士道精神的凶残顽固,部队必须高度警惕,做好以和平手段令其投降和使用武力强制投降的两手准备。
10月17日,第七十五师师长罗哲东率先头部队登上台湾岛。陈颐鼎命令先头部队立刻巩固阵地,后续部队随即登岸。当天中午,七十军主力已沿清除近海水雷后开辟的狭窄通道,迅速进入三面环山的基隆港。陈颐鼎回忆说:“当时许多官兵对于未打一枪一弹就占领了台湾岛,还感到不过瘾呢!”
1945年,陈颐鼎在台湾的军部办公室
登上码头,意料之外竟有二十多名日军将官列队岸边恭候。当陈颐鼎等人昂首走近时,这些日军将官立即整齐地致敬行礼。看见他们的领徽肩章多是比自己军阶高的将官,作为胜利者的军人心中却充满复杂的感念:昔日曾经不可一世的皇军,此时的狂妄骄横竟荡然无存。想起惨死日寇屠刀之下的无数官兵同胞,心中郁积的愤恨岂能消解?今日率军一雪国家民族之奇辱,拳拳赤子之心油然而生。
从大陆跨越海峡的这一天,既是陈颐鼎将军戎马生涯的新开端,又开启了他情系两岸、魂牵梦萦统一大业的新历程。
台湾光复军民欢腾
从陈颐鼎率军登岛第一步开始,他就被风光旖丽的台湾美景、热切期盼回归祖国的同胞情缘所感染。
10月17日的基隆码头人山人海,旗帜标语迎风飘扬,掌声、锣鼓声、口号欢呼声阵阵回荡。彻夜露宿等候、清晨扶老携幼期待一睹军队风采的民众,伸出一双双挥舞的双手争先恐后与官兵握手,脸上挂着一行行激动的热泪。在人群的热情簇拥中,一身戎装的陈颐鼎精神抖擞,登临高处抱拳答谢:“台湾父老乡亲、各位兄弟姐妹,我和全体官兵感谢你们!今日抗战胜利,收复宝岛台湾,明天的中国阳光普照、前途无量!”掌声雷动,群情鼎沸。陈颐鼎和随行要员一再挥手致意,率部登上专列启程前往台北。从基隆到台北路程不足30公里,但火车却开开停停走了4个小时,沿途不断被欢迎人群团团围拢。陈颐鼎一次又一次走出车厢,紧紧握住同胞们伸出的双手。
当陈颐鼎率部抵达台北时,市民、学生近万人赶到车站迎接。沿途所见:市区楼房店铺处处悬挂国旗灯笼,“庆祝抗战胜利”“感谢英勇国军光复台湾”“托庇神威重归祖国”的大幅条匾,夹道欢迎的民众掀起万顷热浪。现场激动的人们将陈颐鼎高高托举起来,为这位胜利收复台湾的英雄而振臂欢呼。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喜极而泣的叫喊声,兴奋狂欢的情景史无前例。正如新闻记者所惊呼:“其欣喜之情非亲历其境所能想象之万一!”
对这段率军登岛的往事记忆,陈将军有感而发:“台湾同胞尽管遭受了半世纪的日本殖民统治,但爱国之心始终未泯。当年祖国军队抵达台湾,他们就像孩子回到母亲怀抱一样。那种悲喜交加的情景,我每次回忆都格外激动。军人有泪不轻弹,壮我国威,更待何方?”
1945年10月25日,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后被定为“台湾光复节”的好日子,日军受降典礼在台北公会堂 (今中山堂)隆重举行。满怀回归喜悦的台湾各界人士,纷纷出席这一历史盛典。在雄壮的《胜利进行曲》中,七十军军长陈颐鼎陪同台湾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陈仪等官员、二战同盟国的代表、台湾地区日军投降主官进入公会堂大厅。大钟敲响、全场肃静,主持人正式宣布:“中国战区台湾省接受日军投降典礼开始!”随后,日方代表低头进入受降席前站列一排,向中国受降官鞠躬行礼。在典礼大厅中央,陈仪宣读受降令、日军安藤利吉签署降书退席后,发表庄严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华民国政府主权之下。”
受降典礼结束后,台湾各界举行庆祝光复大会。第二天上午,台北学生联合会组织了28所大中学校师生庆祝大游行;下午又有数十万市民高擎彩旗、龙灯,参加市区舞狮大游行。只见沿街张灯结彩,民众搭建喜庆牌楼。家家悬挂国旗,户户举杯欢庆,佳酒畅饮到天明。当时最响亮的口号是“庆祝台湾重返祖国”,提起“祖国”这一具有神秘的魅力的词语,台湾老人会流泪,年轻人会激动,爱国者会振奋。
此刻,历经沙场的陈颐鼎正站在七十军军部二楼办公室走廊,回想1937年南京保卫战国军惨败、日寇屠城血染长江的悲愤场景,目睹抗战胜利、宝岛光复的狂欢场面,感悟台胞发自肺腑“有可爱护的祖国,有可尽忠的民族”之心声,顿时泪流满面。
1945年10月25日,日本驻台总督安藤利吉签署投降书
铁腕治军功绩彰显
肩负重任的陈颐鼎深知:维护国家主权、履行《台湾接收计划纲要》、帮助政府整顿和恢复台湾社会秩序是自己的神圣天职。七十军除担任守备台湾各要塞、机场、码头的重要任务外,还负责接收日军留下来的大批军械、弹药和物资,看守准备遣返的二十多万日军战俘。兵力有限,军务繁忙,殚精竭虑,日理万机。每天仅睡六小时的陈颐鼎精力旺盛,总是亲力亲为、事无巨细。
日本宣告投降后,一些效忠天皇不甘战败的官兵,狂妄叫嚣宁死勿降、同归于尽。敌顽分子蠢蠢欲动,阴谋策划损毁军械,焚烧物资、档案,妄图阻止中国政府官员接管政务。他们甚至制造内乱,勾结教唆汉奸,鼓动台独分裂的“自治运动”,并组织浪人暗杀团,破坏水电交通等公用设施,欲使岛内社会秩序陷入失控混乱。“树欲静而风不止”,陈颐鼎对此予以高度警惕,军事防务部署严密。官兵日夜巡查,抓捕了一批破坏分子,有力震慑了敌顽台独势力,保证了受降接管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障了台湾回归初期的社会稳定。
七十军抵达台湾不足两个月,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就在基隆、高雄成立了港口运输司令部及“台湾地区日本官兵善后联络部”。二战盟军总部调集大批舰船来台,自基隆、高雄两港先后分批运载日本战俘回日,根据已知统计材料,共有345925人被遣返。中国依照国际公约对战败国放下武器俘虏、侨眷的妥善安置,体现了战胜国恩威并用、仁义宽厚的博大胸怀。这是一项数量巨大、错综复杂的任务,陈颐鼎军长会同台湾省警备副总司令陈孔达,签字审批周密安排,消除隐患避免骚乱,保障了近两年的遣返任务的安全顺利完成。
鉴于七十军军长陈颐鼎收复台湾、防务军备业绩显著,国民政府国防部于1946年5月5日,特别颁发胜利勋章。同年9月,第七十军整编为第七十师(辖整编第一三九旅、整编第一四〇旅),陈颐鼎任中将师长。
借此整编契机,深思熟虑的陈颐鼎召集部下开会,决定在吐故纳新、更新装备、强化训练、提高素质四方面部署实施整编工作。晚年的陈颐鼎回忆,当时七十军受命开赴台湾就不满员,许多官兵到达台湾后水土不服,病员增多。他力排众议,果断裁减安置了一批老弱病残官兵,并在全岛各地发布征兵告示,招募有文化的健康青年入伍。一时间,闻讯赶到台湾大学踊跃报名的各地青年挤满了校园操场。陈颐鼎亲自前往选拔面试,十天内就现场征召了一万多名台籍青年(其中包括大批高中生)入伍,整编七十师也因此号称国军中特殊的“台湾师”。通过对日军遗留的大批武器装备进行筛选,许多台籍高中生被训练成汽车、坦克车驾驶兵,有效提高了部队机动性。整编七十师已成为镇守宝岛的生力军。
博爱亲民 寄托理想
在日本宣告投降、等待接收的日子里,台湾民众就掀起了学习国语热潮,自发组织接替日寇官吏,自觉维持社会秩序,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忱。从登岛第一天基隆民众的欢迎浪潮,陈颐鼎将军就深切感知台湾民众的满腔热情。七十军进驻台北时,陈颐鼎得知各商铺特别优惠招待官兵3天、看戏洗澡理发一律免费等礼遇后,特别叮嘱部下务必遵守爱民亲民不扰民的军纪,违者一律严惩。
日军受降典礼的隆重举行、海防阵地要塞的军务接管、光复宝岛的各项任务落实,岂能离开同胞兄弟姐妹的帮助支持?通过与“台湾欢迎国民政府筹备会”的接洽合作,陈颐鼎登门拜访一生抗争日寇、最有民族气节的台湾政治家、诗人林献堂,与晚清爱国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丘逢甲之子、时任第四战区少将参议的丘念台促膝恳谈,并和陈炘、杜聪明、罗万倬、林茂升等社会名流结识交友,进而熟悉当地民俗风情,为顺利开展军务奠定了基础。
军务繁忙、作风清廉的陈颐鼎,每天与部队官兵列队操练、起居用餐,两菜一汤决不特殊化。却听到有人抱怨吃不饱,这是怎么回事呢?夫人丁志凡注意观察后发现,原来行事果断的陈颐鼎吃饭速度快,三口两口就放下饭碗。食堂里的官兵只好起立,随即离开饭桌。夫人及时提醒,丈夫马上改正,一时间传为美谈。
七十军驻守期间,台湾人陈育申被部队招募,担任陈颐鼎的闽南话及日语翻译;高个子小李成为紧密跟随军长的汽车驾驶员。闲暇之余,陈军长经常笑容满面地与大家喝茶聊天,询问民俗风情,关切家乡年景,学习当地语言。对部队中的台籍军人,要求他们发挥语言沟通特长,方便军方与地方交流合作。一些有特长的台湾高中生被提拔重用,成为军务骨干、同甘共苦的好助手。在当地遭遇暴雨台风灾害时,陈颐鼎还派部下紧急支援,帮助老百姓抢险善后,留下良好口碑。陈颐鼎雷厉风行、威武严谨,以身作则、正直表率,体恤爱兵、真诚相待,已成为万名台湾籍部下所熟悉并尊重拥戴的好长官。
时局逆转军旅新生
面对国共内战的全面爆发,国民党政府为加强华东战场的军事力量,电令中将师长陈颐鼎于1947年2月将整编七十师由台湾迅速调回大陆。此时国共内战激烈,前线战火硝烟纷飞。陈颐鼎所部整编七十师奉命辗转山东,先后参加了巨(野)金(乡)鱼(台)战役和鲁西南战役。
7月14日凌晨,陈颐鼎在鲁西南战役中被俘。当时晋冀鲁豫野战军首长刘伯承、邓小平前来看望被俘的国军高级将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期望其成为革命军队一分子。陈颐鼎回忆道:“由于长期受到反共宣传的影响,所以当时我认为共产党对我这样的人绝难宽容。却不料就在被俘第二天,刘伯承司令员同我见面了,还设宴招待我,讲了很多令人感动的话,亲切地给我指出了出路,并欢迎我到解放区去,到处走走看看。后来陈赓大将(黄埔一期同学)给我写来一封信,希望我解除一切顾虑。共产党对我不但在生活上给予很好的照顾,而且在精神上给予更大的鼓舞,这是万万料想不到的。”
1951年5月,拘押在解放军华北解教团、北京功德林一号战犯管理所的陈颐鼎被刘伯承特别指派释放,回到南京城与分别多年的妻子丁志凡团聚。此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刘伯承聘请黄埔三期毕业、军旅阅历丰富的陈颐鼎,担任军事学院军事研究员兼教官(后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军训部军事研究员、华东军事政治大学军事教员)。陈颐鼎深为刘伯承院长的真诚信任和热忱聘请所感动,开始在解放军第一所诸军兵种合成、培养高级指战员、高级参谋人员的高等学府中重新续写军旅生涯的新篇章。
1958年11月,陈颐鼎从南京军事学院转业,先后担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参事室副主任,积极履行“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咨询国是、民主监督、统战联谊”的参事职能。
老兵返乡骨肉情殇
1985年4月起,陈颐鼎担任南京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全国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江苏省黄埔军校同学会首任会长,政协江苏省委员会第四、五、六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委,江苏省孙中山研究会顾问、南京航空联谊会顾问等职务,虽至耄耋之年,依然满腔热情地工作。他难以忘怀从宝岛跟随自己征战大陆的万名台湾籍官兵。这些整编七十师部下、已经花甲之年的台湾老兵现在何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当历史的禁忌伤痛终于不再隐藏,有谁能够体味战争的惨烈和历史磨难?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国防部长徐向前发表了停止对大小金门等岛屿炮击的声明。1981年9月,《关于落实居住在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政策的指示》发布,海峡两岸关系开始逐步缓和。1987年,台湾当局宣布解严、开放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10月14日,大陆有关方面负责人就开放台湾民众探亲一事发表谈话,表示欢迎,并“保证来去自由,尽力提供方便”,同时希望台湾当局也能让大陆民众去台湾探亲。11月2日,台湾红十字会开始受理探亲登记,12月,第一批探亲老兵终于踏上漫漫返乡路。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及各地党政台办,均为两岸民众交流提供了有力帮助。
身为江苏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的陈颐鼎,在南京总统府办公室意外见到千里迢迢寻访到此的老部下,竟是自己在1945年面试招募的驾驶员。高个子小李战后辗转去辽宁大连结婚成家,现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来南京办手续要回台湾。原来跟随自己多年的参谋长张家闲夫妇和女儿张晓风(台湾著名作家),随军的闽南话、日语翻译陈育申也先后从台湾飞到南京与老长官见面。40年后喜相逢,一席家庭宴,有敬不完的苦酒;一行热泪流,更有诉不尽的乡愁……
经过多年反复细致地查找线索、调查访问,陆续发现遍及全国的一千多名台湾籍官兵的有关情况。台湾老兵,有参加革命工作受到培养,在大陆党政军政府机关任职的,如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张克辉,就是当年陈颐鼎在台湾招募的整编七十师士兵。还有在工矿企业、农村基层工作的,也有死于战乱、疾病等诸多困境的。
1988年,陈颐鼎(右二)在江苏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办公室
这批台湾籍老兵,他们曾有过重返祖国怀抱的兴奋和荣耀,也有过走向内战深渊的迷茫,更有着与家乡亲人长期离别的绵绵相思。然而虽是可以返乡,但在大陆的“台湾老兵”返乡手续非常复杂。陈颐鼎回忆:当年这批台湾籍官兵背井离乡时,七十军招募的万名士兵就没有兵役登记的完整档案。几十年杳无音信,台湾户籍中甚至出现“申报死亡”的记录。时过境迁,一些老兵当时记忆的都是日本占领时代的地名,与现在台湾地名不符;还有些人原来姓名是日文假名拼写的,到大陆后改为汉族姓名,回到台湾也出现与家姓不符的情况。想回去的老兵,必须有台湾直系亲属开具证明和邀请函,寄到大陆经公安局、台办等相关部门审核才能通行。为此,江苏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工作人员耐心接待了大批情绪激动的原整编七十师台湾老兵。连陈颐鼎的住所,也成为一些老兵登门拜访的地方。夫人烧饭做菜,孩子端茶倒水,一家人都在为这些前来求助的老兵热情服务。
陈颐鼎还提及台湾媒体报道的新闻人物:原在整编七十师一四O旅二八O团三营八连的谢源拔,在台湾中正机场一下飞机就与分别40年的亲兄弟抱头痛哭。他最迫切之事,就是回家探望高堂老母,为自己数十年未能尽孝而负荆请罪。原七十军参谋长董熙、新闻处长罗春山、一三九旅旅长唐化南等人,还联名将当年七十军招募兵员情况呈报台湾当局以求务实办理。两岸亲人生死离别的悲情故事,波荡起伏的坎坷遭遇,谁料想回家心切却有家难归?当年身为长官的陈颐鼎饱含热泪深感内疚,他体恤部下历尽的苦难艰辛与心灵创伤,主动为大家亲笔提供证明,耐心抚慰热情照顾。
1989年5月2日,江苏省台籍老兵返乡协进座谈会在南京召开。为台湾老兵返乡工作辛苦忙碌的陈颐鼎对中国新闻社、新华社江苏分社等媒体记者发表谈话:“台湾同胞遭受了整整半个世纪的日本殖民统治,是中华民族苦难史中悲惨的一页。抗战胜利、台湾光复是中华民族百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伟大胜利。虽然1949年以来两岸仍处于分离状态,但两岸血浓于水的情感、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我们应当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对在大陆台籍老兵返乡的愿望,不能人为设限。应该让他们来回走动,才是体现孙中山博爱精神的宽厚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