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动员下的中央苏区军民书信互动
2017-01-11曹春荣
曹春荣
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结束后,为响应战争动员,争取第五次反“围剿”的最后胜利,中央苏区开展了军民间的书信互动。到1934年夏秋之际,随着模范红军家属运动的兴起,这一书信互动掀起了高潮。它对于促进拥军爱民、上下一心,巩固红军战士的情绪与战斗决心,发挥了积极影响。其间所体现的党群、政群、军民间的亲密关系,所彰显的苏区人民坚定信念、勇往直前、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精神,令人难忘,历久弥新。
军民书信互动的背景与保障
中央苏区从开辟之日起到丧失之时止,基本上处于战争环境中。一切服从革命战争,一切为了革命战争的胜利,成为党和苏维埃所有工作的主导思想,战争动员于是成了必念之经、家常便饭。1932年7月上旬,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下,设立以周恩来为主席的劳动与战争委员会,标志着中央苏区战争动员体制正式确立。而次年10月18日,《中央政府为粉碎五次“围剿”紧急动员令》的发布,则把这一体制推向了极点。该动员令称:“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的大规模的决战,已经开始了!这是我们争取更伟大胜利的最重要的关键!”因此,“动员我们一切的力量为苏维埃的出路而战,以我们的热血,争取这一决战中我们的全部胜利,这是整个苏维埃政权当前最中心的最尖锐的任务。”“一切苏维埃工作,应该服从战争!”
《红色中华》创刊号
《红星报》
战争动员中最要紧的一项,无疑是扩大红军,它除了大量吸收和组织全苏区广大工农劳苦群众热烈加入红军外,还要努力巩固红军战士的情绪与战斗决心,以及造成拥护红军的热烈空气。当年,能够牵系红军战士情绪、影响其战斗决心的,常常是离家之忧、思亲之苦。因而在这方面,红军家属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影响力。所以,红三军团在给第二次全苏大会的重要提案中,有“发动湘鄂赣苏区的红军家属,经常写信给中央红军湘鄂赣籍战士”这一条。《红星报》在《本报向瑞金红属代表大会致祝词》中,更具体地要求红军家属:“写信去鼓励安慰你们的丈夫兄弟儿子,巩固提高他们杀敌的勇气,鼓励那些开小差的分子归队去,这都是每个模范的苏维埃公民应做的工作。”
红军家属作为群众中的先进分子,显然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他们不但没有躺在“光荣簿”上坐享政府优待,反而以模范苏维埃公民标准要求自己,把上了前线的亲人留下的家庭撑起来,尽一切所能搞好后方生产、支援前方,让亲人在前方安心杀敌、保卫苏区。由此而兴起的模范红军家属运动,为中央苏区的各项建设,为中央红军的长征准备,作出了巨大贡献。瑞金红军家属提出了模范红军家属的七条纲领,其中有“每个月至少要写一次信给前方的战士,鼓动自己的父子兄弟和老公,在前方英勇作战”;“全体学习识字加入列(宁)小(学)夜校和俱乐部,做到每人都能写信、看红色中华报”两条内容,其余五条是:武装起来,全体加入赤卫军少先队,武装保卫自己的苏维埃;用自己的劳动耕种自己的土地,全体参加生产学习组和耕田队;参加苏维埃的各项工作,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加入工会、贫农团等各种社会团体及社会工作;帮助和慰劳红军。正是在模范红军家属运动的推动下,中央苏区的军民书信互动出现了蓬勃开展的势头。
中央苏区军民书信互动的背景,还有一个法制因素值得关注,那就是1933年3月13日召开的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第37次常务会议决定:呈请中执委修改红军优待条例第18条之规定,红军指战员经过两年尚无音信者,其妻得与别人结婚。此前由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即第一次全苏大会)通过的《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第18条规定:凡红军在服务期间,其妻(要求)离婚,必先得本人同意,如未得同意,政府得禁止之。显然,这个规定是为着保护红军指战员的婚姻关系,维系红军家庭和军心稳定的需要,合情合理。然而,随着前方红军指战员伤亡、失散的情况不断增多与延续,再一味维持这条规定就有违情理了。因而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建议中央执行委员会对此作出修改,也是从维护群众(尤其是妇女)权益出发的。
鉴于过去没有适当的调查通讯办法,以致有红军战士业已牺牲,而其妻不知,尚须等候,不能择配的;有红军战士长期未与家中通信,而其妻疑为已死,乃向区乡政府请求登记另婚的。这两类情形于前方战士、后方家属均有妨碍,中央政府遂规定正确解决办法,其中即有:
“红军政治部须通知每个苏区籍之有妻子的红军战士,至少每三个月与其妻通讯一次,不会写信的由团政治处督促连政治指导员代写,特别是过去长久未写信给其妻子的,责成政治部督促立即寄信回家”。“凡从入伍起,经过两年,尚无音信回家者,其妻得向当地政府请求登记另行婚配”之规定。
了解了以上史实,我们就不仅能理解中央苏区军民书信互动的原由,而且能明白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中革军委机关报《红星》,只是在1933年下半年以后,才有选登一些军民间的来往书信。
为优待红军和红军家属,保障军民书信互动顺畅,中央政府和中革军委在法律和技术层面作出了相关规定。上述优待红军条例第15条规定:红军与家属通信,由直属机关盖章,不贴邮票,可寄回家;红军家属寄信到红军中,则由当地政府盖章,亦不贴邮票,可寄到红军机关中转发,各级政府及红军机关应切实负责。邮政部门则特设红军信柜,方便红军指战员快速、安全寄取信件。针对有个别机关、部队的收发员失落红军家信、甚至没收红军战士家中寄来的财物,《红星报》第55期(1934年7月15日)专门刊登《不要失落一封红军家信,严格处罚没收红军家信及财物的坏分子》一文,指出没收红军家信及财物是犯法的行为,要求各级政治机关予以严格的注意。“对于各级负责收发的同志,应经常检查其工作,并注意对他的教育,告诉他红军家信对于红色战士的重要,应该迅速地转交。交不到的应该退回各兵团政府机关登报询问”。文章还对严格收发红军信件财物,规定了必要手续;对没收红军家信财物的行为,提出了处罚措施。
军民来往书信的类型及主要内容
受限于材料,本文只引用当年在苏区报刊公开发表过的中央苏区军民来往书信。从写信人与收信人的关系,以及信件内容来分,这些书信大体有如下几个类型:
(一)家信。这是红军战士和其亲属家人之间的通信,内容大致为报平安,叙近况,勉励对方(并表示自己)做好自身工作,为革命多做贡献,相信革命必定成功。
1933年7月11日出版的《红色中华》第93期刊登的《一封红色战士的家信》,是该报第一次公开发表的红军家信。写信人朱钟标对其弟朱群仔说,他外出参加红军以来,“倏忽之间已有三年了”,“在红军中真是快乐,真是光荣”!他身体康健如常,请弟弟转告母亲及其嫂子“不必挂念”。接着交待弟弟,在目前革命猛烈发展的形势下,“你在家须提早秋耕,赶快将田犁耙好;秋收以后,即行种杂粮,要和前方红军的胜利配合起来,并且家里谷子要借给红军;买的二期公债票(按指临时中央政府发行的第二期革命战争公债)要退还公家,不要还我们的本钱,以帮助前方战费,充足红军给养”。他认为只要大家都更加努力,“革命必得最后胜利”。末了,他告诉弟弟,他在部队工作很好,问候家中老幼平安,要弟弟把家中近况告诉他,“使我在红军中更安心消灭敌人”。结束时,对弟弟“致以革命胜利的敬礼”。
显而易见,这是一封饱含革命热情,充满革命责任心与乐观精神,并且洋溢着家庭亲情的红色家信,不乏典型意义。这类信件还有:
1933年12月3日出版的《红星报》第18期刊登的,刘福秀写给其丈夫邓进士的信,以《一封红军家信》为题,全文如下:亲爱的勇敢的邓进士同志:
你还在三次战争的时候,住在万泰县新陶平区泰庄乡上夫城,就自动地很光荣地加入红军去了。你一去两年多,没有给过我一封信;但我们在家里,生活上得到很极大的安慰。分到了好田,经常有成群结队的妇女来慰劳,耕田队来耕田和种菜。现在我也离开了家里,在做解放劳动妇女的工作了。你在前方杀敌,我在后方努力革命工作,配合着红色战士冲锋杀敌的行动,粉碎敌人五次‘围剿’。胜利终是我们的啊!希望你在前方不断的胜利中给我封信吧!完了。
革命的敬礼!
刘福秀(1933年)11月25日
《红星报》编者专门为这封红军家信加写了一段附言:“这是全总执行局女工部的刘福秀同志探访她的丈夫邓进士同志的一封信,希望邓同志或别的同志写一封回信给她。回信可直寄瑞金全总执行局。”
当了干部的刘福秀仍清楚地记得丈夫是在何时何地加入红军的,又是多久了没有得到丈夫的音讯,可见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深。但这种思念不是一般的儿女情长,而是化作了革命的激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坚信。信中还提到作为红军家属,她家所受到的种种优待,这正是苏区军民能同心协力干革命的一个重要保障。
还有《红星报》第22期(1933年12月31日)刊登的,工农剧社蓝衫团总团演员刘章秀写给丈夫钟荣章的信;《红星报》第23期(1934年1月7日)刊登的,于都禾丰区隘峡乡群众邱全昌写给侄儿邱二长的信。两位写信人的亲人都是数年未有音讯的红军战士,他们记挂亲人,但都以家中得到优待,日子过得好宽慰亲人,鼓励亲人多消灭敌人,争取革命胜利。刘章秀还特别希望丈夫写信回家,将其在前线上的战斗生活告知他,以“充实我们艺术的战斗内容”。
《红色中华》第212期(1934年7月10日)刊登的,瑞金下肖区官山乡官山水曾氏母亲接到儿子的来信后,写给她儿子杨金才的信,对儿子为了土地、自由、苏维埃政权而负伤,感到“这是很光荣的”!信中她要儿子在医院好好养伤,伤好后再上前线去消灭敌人。“家中很好”,因为有政府照顾、群众帮助。让儿子“不要挂念”,“快快治好你的伤”。全信很短,但一位优秀苏区母亲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
(二)慰问信。群众集体致信红军,表达对他们的工作、战斗成绩的敬佩,以及各自努力、共同争取更大胜利的意愿。《红色中华》第106期(1933年8月31日)刊登的《瑞金下肖区官山乡红军家属致前方红色战士的信》,以官山乡全体红军家属名义,对前方红色战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地获得光荣伟大的胜利”,和千百万劳苦工农一起,表示“无限的信仰敬佩”。“同时我们做红军家属的在后方也得到了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尊崇和帮助”。信中接着介绍了当地的政府、群众及后方部队、机关人员,如何优待红军家属,让他们感到如何光荣。所以,前方红色战士完全可以安心,“家中没有一件事要你们挂念的”。信中指出,“苏维埃给了我们一切,他是我们的生命,只有苏维埃才能拯救我们”,因此希望前方红色战士“为苏维埃运动而奋斗到底”!最后还嘱咐他们一句话:“不要想家中,不要开小差”!
1934年7月20日,瑞金县黄砂区秧田乡红属联欢会一致通过一封给前方红军的信。信的开头即告诉红军战士,现在家中大小都很平安,请他们放心。接着对他们最近在前方与敌人肉搏,缴到敌人很多枪支,表达敬意。信中也说了政府如何关心、优待红属,红属们如何准备更好地支援前方。最后希望红军战士保护身体,不要挂念家中,“要努力在前方工作,更英勇的与敌人作战,多捉几个白军师长,多缴敌人的枪炮”,作为送给他们红属代表大会的“最光荣最宝贵的礼物”。
1934年7月24日,瑞京(金)市城中周屋识字班全体学生写信给第一补充师全体战士,以他们识字之后写的第一封信,表达对红军成立的“八一”纪念节的祝贺,以及慰劳红军“上前线去消灭万恶的日本帝国主义和卖国的国民党”。信中还表达了对红军的拥护,表示妇女在后方要做好各项战争动员工作,并且“一天不停地在识字班上课”,以期能在最近和补充师战士经常通信。信的最后,也是让战士们不要挂念家庭,“勇敢地到前线去”。
(三)祝贺献礼信。这是红军方面对苏区群众中的重要会议、重大活动,表示祝贺、献礼的信件。其中的献礼,不是贡献礼金、礼品,而是以做好军队工作,为革命为工农多多打胜仗的实际行动,作为礼物相送。
1934年8月1日,瑞金县红军家属代表大会在中央政府大礼堂隆重开幕。《红星报》向大会发去祝词,并刊登在当日的报纸(第56期)上。该报“代表正在前线与敌人肉搏的红军战士,向光荣的红属代表大会和每个模范的红军家属致热烈的敬礼”!称赞红属的丈夫兄弟儿子“已经做了苏维埃的武装柱石”,而他们自己则是“苏维埃公民中模范的模范”。接下来,祝词围绕红属们如何更好地成为红军有力的后盾,如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改善自己的生活,提出了要求。最后表示“坚信在全县红属大会领导之下,一定能够完成这些伟大的事业,我们热烈地庆祝大会的成功”!
红三军团得悉博生县将于1934年8月中召开全县红军家属代表大会,遂于8月8日以全体指战员名义,给大会发去一封献礼信。信中说:“我们在8月6日击溃蒋介石6个主力师于高虎脑,击溃杀伤敌人在2000人以上,缴获轻重机关枪数架、步枪200余枝、子弹2万余发。这是值得我们向大会报告的一个胜利消息,并作为我们献给大会的礼物!”该信在简要叙述面临的严重形势后,“谨向大会要求”:(1)动员所有逃兵归队;(2)完全实现中央政府为创造模范红属模范公民的七件工作;(3)每个红属每月写一封信到前方,报告后方情形,鼓动自己的丈夫儿子勇敢杀敌。
(四)策励回应信。军民间一方督促勉励另一方做好应做的工作,实现一定目标;另一方予以回应,与对方共勉。
1934年6月15日,红三军团全体指战员给瑞金全县工农群众写信(经红军总政治部转达)。信中首先对瑞金工农群众在红五月扩红运动中,“以战斗的精神不到一个月完成并超过三个月的扩红计划”,“致以我们无论如何要胜利的敬礼”。表示“这一惊人的捷报传来,无限地兴奋了我们前方战士杀敌勇气,给了敌人的大举进攻以铁拳的回答”。该信末段表达红三军团全体指战员对瑞金工农群众的期盼:“热烈的盼望你们在六月中对军委给你们的光荣号召以布尔什维克的回答,使红军扩大扩大再扩大”。公开发表该信的《红色中华》报编者为此加了注语:“我们盼望瑞金县的工农群众热烈地接收红三军团的要求——迅速完成军委六月份给瑞金的七大号召。同时我们又盼望其他县份的工农群众诚恳地来学习瑞金的光荣。”
广昌战役失败后,中央苏区形势日紧,中共高层已有将主力红军撤出中央苏区的考虑。中革军委据此加紧战争动员,要求瑞金县在扩红、筹粮筹款、筹集军用物资、加紧夏秋生产等各方面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便是其中重要一着。瑞金的赤色首都、模范县的地位与影响,具有示范带头作用,这是党政军各方都很看重的。
同年7月6日,瑞京(金)县委执委扩大会代表全县工农群众,“给红三军团的响亮回答”,刊登在《红色中华》报第213期(1934年7月12日)。这是对红三军团来信的回信,信中说:“我们很荣幸的代表全县工农群众告诉你们,你们来电(信)上对于我们的希望,现在我们已经全部完成了——赤少队已经超过原定数目4000余名,模范营已经建立了17营(“马上就可以集中起来和你们一同与敌人作战去”),粮食动员也超过了400余担,军委号召的其他几项也都完成了。”不仅如此,县苏执委扩大会又决定在当年秋收中,借出5000担谷子,保证红军的给养;在7月份还要做2万双草鞋,收集3000条被毯、2万斤菜干,来慰劳、供给红军。信的最后,提出对红三军团指战员的期盼:“更安心在前方作战,百倍地加紧巩固部队的工作,努力学习新的军事技术和战术,迅速粉碎敌人的五次‘围剿’”。这就是瑞金人民对工农子弟兵、对革命事业表现出的真心实意、豪迈气概。
军民书信互动的升级版——领袖与群众的书信互动
在瑞金的模范红军家属运动中,军民的书信互动被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级,出现了领袖与群众的书信互动。这事在领袖一面来看,或许他为苏区群众的革命激情所感动,觉得应当及时予以肯定与引导;在群众一面来看,受到领袖关注、鼓励,自当跟领袖说出“掏心窝子的话”,且将自己的决心与行动化作更多人的决心与行动,达成大家的共同目标。
1934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革军委委员的博古,写信给瑞金合龙区红军家属,指出在共产党领导下,广大红军家属不仅是群众中的先进分子,而且可以提高到苏维埃模范公民的地位。信中说:“我们将可以骄傲,在解除了地主资产阶级压迫之后,我们中间的任何人,都勃发着学习管理自己的生活,从此让我们的敌人认识:在我们苏维埃领土里面全体公民都是自由劳动的军队。”合龙区红军家属给博古回信,坚决表示:“我们一定在实际工作中来迅速地完成中央的号召,用最大的努力来锻炼成为真正苏维埃模范公民,我们要和我们的儿子丈夫哥哥弟弟一样的英勇,一样的光荣,我们要学会自己劳动,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做苏维埃强有力的拥护者和拱卫者。”这是目前见到的、中共最高领导人与红军家属的首次书信互动。
1934年8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瑞金县红军家属代表大会开幕的日子。博古于当天致信瑞金红属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大会“致最热烈的敬礼”,庆祝红属们“伟大的创举”,祝大会成功。
博古在信中回顾了在地主资产阶级国民党统治下,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以及造成的精神困境;赞扬她们经过革命洗礼,“自己提出了口号,要做模范的苏维埃公民,要开始来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要像从自己家中走出去的红军战士那样英勇,“把后方工作的担子完全担负到自己身上,并且全瑞金红军家属都加入了这个运动”。博古引用列宁的话说,任何反动的力量,“都不能战胜民众的革命”;号召红属们“记着这个列宁主义的真理”,更扩大模范红属运动,“使全苏区的几十万红军家属都站在你们所高举的旗帜下,完全实现‘郎当红军涯光荣,后方工作涯担任’的口号”。希望红属们做苏维埃的主人,“保护苏维埃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
显而易见,博古的信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群众观、革命观,说明开展模范红属运动、争做模范苏维埃公民的重大意义,对于正在开会讨论如何把瑞金的这一运动更加深入,并且扩大到其他苏区去的红军家属代表(及与会的福建、西江代表等)来说,定然会发生振奋、激励、引领的作用。
经过充分讨论,瑞金红属代表大会全体代表于次日回信给博古,并将它公开发表在《红色中华》报第222期(1934年8月4日)。信的开头说:
“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博古同志:
我们觉得非常光荣,代表全瑞金红军家属——红军的父母妻子,向你写这封信,告诉你一些我们的切身的事情。”
这些事情有:过去我们挨饿受凉、做牛做马,但“都是一字不识,一事不晓,只怨我们命苦”。后来共产党和红军来了,我们就暴动起来,打倒了地主资本家的国民党政权,分了田,解放了。而这“并不是因为‘命运转好’的原故,是因为有了苏维埃,有了红军,有了共产党”。
革命成功后,“我们够得吃,够得用,没有人再敢看不起我们,没有人再敢欺侮我们,没有人敢来讨租讨债,征收苛捐杂税”。这一切都是苏维埃政府带给我们的,“我们知道苏维埃政府是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好政府,是我们自己的好政府”。因此,当敌人要反对、“围剿”苏维埃,共产党号召群众当红军,去消灭敌人,“我们的丈夫儿子父亲哥哥弟弟要去当红军的时候,我们虽然觉得舍不得分离,也让他们去,并且劝他们去了”。
红军家属受到政府的许多优待,“我们觉得很满意的”。“但是我们是光荣的劳动者,我们不能像可耻的寄生虫一样,只管坐着吃,只管靠苏维埃来优待我们”。“我们是苏维埃的公民,我们站在光荣的地位,我们要自己来担负起苏维埃的一切工作,来学习这个工作”,来很好地解决面临的一切困难(如前方供给的困难,后方安全保障的困难,劳动力的困难,生活的困难等)。
“我们有的是人,有的是力量,我们能够粉碎敌人五次‘围剿’,也一定能够解决一切困难”。我们要“最积极的来执行党的号召和苏维埃的命令。我们要动员所有的群众来做。我们还要自己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因此,“我们提出了‘每个红属做模范的苏维埃公民’的口号,定出自己的七个纲领,召集全县代表大会,要大家一起来做”。
瑞金红属代表大会给博古的信最后表示:“我们一定要做到你来信上所说到的希望。把我们变成拥护苏维埃红军,粉碎五次‘围剿’的强有力的军队!我们要为这个目的奋斗到底,像我们在前线上的人一样!”
瑞金红属代表大会写给博古的这封信长达数千字,情至真、意至切,至今读来令人热血沸腾、感奋不已。在博古与瑞金红属来往书信的鼓动下,在各地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精心策划组织下,中央苏区红军家属群起响应,短时间里掀起了模范红属运动的高潮。它有力地支援了中央红军长征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并为红军撤出苏区后开展游击战争,奠定了必要的物质与精神基础。
在对中央苏区军民书信互动的情景作过粗略扫描后,可以发现它的运行机制,即政府主导,军方跟进,媒体推动,群众响应,再加上领袖引领。它在战争动员中启动,相伴战争动员全程。虽然我们未能更多地知悉它的具体效用,但它折射出来的革命精神和战斗品格却似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