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电影产业升级的思考
2017-01-11袁玥
■袁玥
关于中国电影产业升级的思考
■袁玥
中国电影产业尽管在电影制作数量、票房水平、院线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依然存在电影收入构成比例不合理,电影产业延展乏力,电影制作放映比例失调以及融资瓶颈所造成的资源过度集中与电影分众化发展趋势相悖等现实问题。要实现中国电影产业升级,可从突破上述问题入手。
电影产业产业升级融资完片担保产业链
早在2013年初中国社科学院曾发布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2-2013)文化蓝皮书》,指出在经历了十年“热运行”后,中国文化产业已经到了“拐点”,文化市场已经从总体“短缺”转向“短缺”与“过剩”并存。从2015年开始,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中央经济工作重心。2015-2016年,中国电影产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在“互联网+”与“金融+”双轮驱动下,探索产业的发展与升级。电影业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产业行业之一,升级之路延展何方值得深思。
一、中国电影产业现状与问题
中国电影产业经过前期的发展积淀,在制作数量、票房水平、院线建设、科技含量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截止2015年,全年生产各类型电影总量达758部,其中故事片产量从2002年的330部增加至686部,与2014年618部相比,增长11%。“十二五”期间,电影票房从2011年的101.72亿元持续上涨至2015年的440.69亿元。年度票房过亿的影片共计81部,其中国产片47部,国产电影已超越海外电影,最高单片票房(《捉妖记》)突破24亿。
图1:2011-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增长情况
院线建设方面,至2015年底,全国院线从2011年的39条,增加至48条;银幕数由9286块增加至31627块。共有14条院线年度票房过10亿,其中“万达”、“中影星美”、“广东大地”等位列前三。特别是2015年,县级城市影院建设成效凸显,高端影厅建设热度高。不仅如此,艺术影院及网络院线也在探索发展中。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因素更是在电影系统各环节中得到普及。中国电影产业尽管取得了上述成绩,但在当下及未来依然存在或可能遭遇如下主要问题:
(一)票房收入仍是电影收入的绝大部分,电影非票房收入比重过小,产业链延展乏力。
艺恩咨询发布的2011-2012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电影产业非票房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从2005年至2012年基本维持在10%-15%左右。这一情况到目前仍有质的改变,与美国等发达电影产业国家非票房收入占比达75%-80%相较,还有很大差距。
图2:2005-2012年中国电影产业规模一览,艺恩咨询
(二)电影上映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中国国产电影制作数量虽数年来保持了持续增加的态势,从2006年的300部增加到2015年的686部,与美国电影年制作数量相比已无太大差异,甚至呈现了反超美国的态势。但是从院线上映情况来看,我国电影院线上映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在2013年前,每年有大半以上电影无法进入院线放映,与美国存在很大差距。这一情况从2014年开始扭转,2015年继续维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从我国电影业收入构成比的总体情况来看,电影票房恰是电影总收入的主要部分,如果进入院线放映的国产电影数量有限,甚至如2013年以前的情况一般,其收益情况可想而知。
图3:2006-2015年美国电影制作数与上映数对比图
图4:2006-2015年中国国产电影故事片制作数与上映数对比图
(三)中国电影产业的融资瓶颈所造成的资源过度集中与电影分众化发展趋势相悖。
伴随社会整体需求层次的提升,精神经济中生产个性化的趋势已日益显著,未来电影业生产也将受此影响而出现明显的分众化趋势。消费者将更加迫切地要求各种类型、风格、制片规模的电影满足其不同的消费需求,因此电影生产创制也应呈现更加多元化的趋势。目前国内电影制片除使用自有资金外,现有的主要融资方式包括:1、以版权质押或个人无限连带责任为前提的银行贷款;2、私募基金;3、证券市场融资;4、版权预售融资;5、政府设立的专项基金。在实际操作层面,上述融资方式对于业内较为成熟的制片方有效,如证券市场融资,2009年国内民营电影企业巨头华谊兄弟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2010年博纳国际影业集团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并于 2015年退出,正式回归国内资本市场。2011年光线传媒在深交所上市,目前上市的电影制片企业无一不是业内业绩不俗,口碑较好的企业,而大量中小型制片公司则无此机会。15年-16年更是出现了制片方票房蓄意作假,以便背后母公司资本市场获利的情况。
又如以版权质押或个人无限连带责任为前提的银行贷款,如表1所示,即便是以版权质押或是以个人无限连带责任为前提,2004年以来国内银行放贷也只局限于大制片企业、名导演、名演员所参与之影视项目。再如政府设立的专项基金,目前国内不少地方政府都设有文化产业引导基金,但是对于电影制片企业而言,只有电影拍摄创制完成,进入院线放映后,才可以申报,此类基金属于事后奖励补偿性质,对于在电影前制阶段无法顺利实现融资的制片企业而言没有任何作用。2015年开始较火的众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电影项目的融资问题,但对大量中小制片企业而言,融资瓶颈一直存在,并未得到解决,即便有好的创意也无法顺利融资实施制片;对于大制片企业而言,现有的融资机制导致其在电影项目开发阶段因规避风险而趋向保守。
长期发展下去,国内电影业在创制的源头就会出现新进入者难以立足发展,原有的成熟制片企业过于保守创新不足。而前文所提利用蓄意作假的票房,在资本市场获利的非正常手段,如果不加控制,更会损害中国电影业的根基。
表1:2004年以来国内银行对影视项目放贷情况表
二、中国电影产业升级路径
从上文分析之主要问题可看出中国电影产业升级可从下述三大方面入手:一是电影产业收入构成的调整应在票房增长的同时,注重电影衍生品等非票房收入的增加,完善产业链结构;二是电影制作数量增加的同时,更应着力于电影院线放映能力与效率的提升,使制作上映比趋向合理;三是改变完善现有的融资机制,使大中小类型制片方都能享受灵活的融资机制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具体分析如下:
(一)提高电影非票房收入比,完善电影产业链结构。
根据电影的发行窗口及电影衍生品开发我们将电影的收入构成分为如下主要模块:票房、电视播出版权(含传统电视、公交地铁电视、航空电视等)、网络播出版权、音像产品版权及衍生品开发授权。近年我国电影业总收入的85%左右来源于票房,与美国等发达电影工业国家相比,非票房收入比重严重过小,产业链延伸不足。随着视频播出技术的更新与发展,电视播出版权与网络播出版权已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电影衍生品收入一直未有突破。衍生品收入较低并非因为国内无此需求,如美国电影《变形金刚2》在中国票房达4.6亿元,衍生品销售额接近1亿元,占票房收入的20%。然知识产权保护薄弱,电影缺乏品牌影响力等因素,极大制约了我国电影衍生品的发展。2015-2016年,业内已经开始加大衍生品开发力度,不少商业电影主动增强衍生品环节,如《狼图腾》《大圣归来》等。未来应继续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从政府到社会层面,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又深化公众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减少盗版对电影衍生品价值的消减。二是电影项目开发时,强化品牌创建意识,创制出有持续影响力的电影,使受众在观影后对特定电影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而不是在电影一次观影消费后即告终结。特别是国内现在某些电影过分依赖于炒作,电影价值核心即精神内容的缺失,使得观影者在观看后大有上当受骗之感,此类电影谈何后续影响力?
(二)增加电影上映数量,不断优化电影放映制作比。
根据电影发行的“扩窗”理论,院线发行放映在电影各窗口的播出及后续衍生品的销售上起着“火车头”作用,且加之我国电影业收入构成中票房占据85%左右的特点,未能进入院线放映的电影收益情况堪忧。要改变现状,可试从以下几点调整:一是继续做好院线建设,增加我国人均拥有屏幕数。尽管我国自2005年来,院线建设卓有成效,截至2015年底,现有屏幕数与2005年相比增长了9倍度。但与美国相比,我国电影屏幕在总数及人均水平上仍有较大差异。二是在院线建设、增加屏幕数的同时,提高院线放映效率。尽量避免影片扎堆上映的情况。如2012年第14周仅有一部影片上映、第36周仅有两部影片上映等。档期分布失衡,一方面反映了院线对影片的档期安排不尽合理,更深层面上也说明电影制片企业针对相同档期扎堆创制的问题。三是适当降低票价,增加观影人次。据中国电影家协会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平均票价为35元,2012年为40元。2015-2016年也大致维持35元左右的水平,中国平均电影票价相当于人均月可支配收入的2.5%,发达国家的这一平均数值为0.5%。票价过高,阻碍了观影人次与票房的增加。
(三)完善电影融资机制,打破电影企业融资瓶颈。
国内电影融资方式较之过去已有所完善丰富,主要包括:以版权质押或个人无限连带责任为前提的银行贷款;私募基金融资;证券市场融资;版权预售融资;政府设立的专项基金申请。但由于前文所述之多种原因,大量中小型电影制片企业融资时依然无法使用上述渠道完成融资,此类型企业的持续发展仍存在较大隐患。同时,对大制片企业而言,由于电影的投资风险较高,只有尽可能控制好自有资金占特定电影项目预算的比重,在若干不同电影项目上合理配置资金,才能有效防范风险,使企业得以较稳健地发展。对比世界发达电影产业国家,在融资机制方面,欧美电影业的完片担保机制值得探讨。
1、完片担保机制
完片担保起源于美国,20世纪40-50年代派拉蒙诉讼案宣告美国电影业垂直垄断终结,大制片厂体系逐步瓦解,众多独立制片人开始拍摄影片,大部分的独立制片人或小型制片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资源向银行等提供担保,证明自己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有能力偿还银行贷款。于是,他们寻求保险公司的帮助来承保这些风险,这就是“完片担保”的雏形。 后来专业的影视完片担保公司出现,完片担保也逐渐发展成为美国电影工业融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片担保 (completion bond/guarantee)是由担保公司提供的一项担保业务,担保公司依据电影预算收取担保费用,它担保制片人将依据协议既定的剧本、主演及预算完成电影并交付给发行商。银行(或其他投资人)接受持有完片担保的电影项目,并发放贷款(或给予投资),担保公司承担电影项目不完片的风险,监控制片方制片过程,在制片方无法按期按预算完成制片时,会全面接管电影项目拥有电影版权,向银行或其他投资人赔付其贷款或投资。
图5:完片担保示意图
如图所示,电影制片方在电影项目的前制阶段会与发行商达成电影发行预售协议,制片方将此协议与电影项目相关材料如:经电影其他出资方所认定的剧本、制片预算、拍摄计划等,一并交与完片担保公司,申请办理完片担保业务。担保公司会对该电影项目进行严格审核,评估其完片风险,决定是否达成完片担保协议。担保公司评估项目认为可以提供担保,制片方会向担保公司交付制片费用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的担保费,担保公司与制片方签订完片担保协议即完片担保证书。制片方向银行或其他出资方出具完片担保证书,完成融资,使电影项目预算资金到位,直至完成影片,进入发行阶段。制片过程中担保公司会派专人监理电影项目,拥有人事任用及裁撤的权力。如电影能按计划完片,制片方根据融资协议、发行协议等完成后续事宜;如电影出现超资等情况,未能按计划完片,则完片担保公司承担未完片风险,选择继续注资拍片或是终止项目,向电影项目的其他出资方赔偿其注资金额,拥有电影项目版权。
完片担保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下述方面:一是为大量中小制片企业或独立制片人提供担保,降低银行等其他出资方的风险,促使此类制片方顺利融资,提供并保障了中小成本电影创作的资金基础。二是为大制片企业提供担保,方便其在电影融资时尽可能减少自有资金比例,合理配置资源,保障并促使企业健康发展。三是有效降低银行或其他出资方的资金风险,增进社会更广泛层面上对电影投融资的热情。四是担保公司对电影制片的全程监理有效促进电影制片管理水平的提高。
2、引入完片担保应注意之问题
完片担保的问题在本世纪初已引起国内部分学者和业界人士的注意,但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影视项目通过此完成融资,如:新画面公司与Cine Finance达成完片担保协议后向渣打银行贷款完成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深圳世纪领军影业投资公司和深圳通赢影视完成担保公司合作完成融资的《大唐玄机图》。2015年1月19日,全球最大的电影完片担保公司美国电影金融公司(FILM FINANCE INC.)在上海成立中国分公司。张艺谋的《长城》、袁和平的《卧虎藏龙》等随后与其签订了完片担保服务。
完片担保引入国内应着力解决以下问题:首先完片担保实际是将电影其他出资方的资金风险转嫁给了完片担保公司,此类公司要能存续发展其基础条件就在于公司的营利情况。完片担保公司的营利直接依赖于两点:一是其担保的电影项目尽可能多地按计划顺利完片,二是一旦发生需要担保公司接盘之情况,担保公司即成为新的制片方,这就是在考量电影项目的收益能力。从更广义的层面来说,这对中国电影业整体的收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国内电影制片管理水平仍有待提升,完片担保业务的有序开展充分依赖制片人能否有效控制团队按计划执行拍摄制作,以及监理人能否确实掌握监控电影项目组工作的话语权。目前国内电影业更多遵循的依然是导演制,制片人制有待真正推广实施。再次,完片担保业务要求担保公司在影视领域具备很高的专业性,这类担保公司必须透彻了解影视业,在影视界内拥有丰富优质资源,善于对影视项目做客观准确的评估,一旦涉及裁撤人员能迅速填补人力空缺,甚至能重新组建制片团队,在电影宣发放等领域游刃有余。最后,国内电影业由于政策层面导致的高风险也应设法规避或利用,如电影审查制要求国内电影必须拿到拍摄许可与放映许可两证才能真正完片进入公开发行放映阶段,对比国外无形中电影项目风险增大,完片担保机制的设立需充分结合国情,如探索能否将完片担保作为通过电影审查的条件之一。
在我们以极高的热情关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时,美国电影协会(MPAA)2012年电影市场报告显示中国已经赫然成为其国际票房市场之首,以27亿美金的市场份额“完胜”日本、英国、法国、德国。2015-2016年中国更是以68亿美金的市场份额,继续坐稳这第一把交椅。榜首的身份至少可以将人们导向两个层面进一步思考:一是国内关于电影的消费需求之盛。二是国内电影业是如何在进口电影配额制的条件下还能将近435.2亿人民币拱手他人?我们的电影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还有哪些必须直面的问题?这一数值又折射了怎样的文化安全与文化影响力?中国电影产业升级之路有待更多更深的思考。
图6:2015年美国电影海外票房市场前20位国家级地区一览(数据来源:数据来源:“Theatri—cal Market Analysis 2015”,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作者系南京艺术学院讲师,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文化产业、艺术经济)
1、《2015年中国电影产业备忘录》,尹鸿、孙俨斌,《电影艺术》,2016年3月。
2、《2015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支菲娜,《电影新作》,2016年3月。
3、《2012年度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分析报告》,刘汉文、张林明,《当代电影》,2012年3月。
4、《2012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崔保国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12年4月。
5、《中国电影业银行贷款难的原因与启示》,王伟,吴东兴,徐华,《武汉金融》,201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