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街头涂鸦艺术背后的亚文化形态

2017-01-10刘春玲胡蕾

消费导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亚文化涂鸦大众

刘春玲 胡蕾

摘要:街头涂鸦艺术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不只是因为它大胆毫无顾忌的创作地点和创作方式,涂鸦艺术背后的操纵团体——年轻的涂鸦客,更是备受争议的一个团体。他们颠覆传统的绘画形式和绘画内容,前卫又新潮。本文主要通过对街头涂鸦艺术的发展脉络的梳理,深层挖掘涂鸦艺术背后的文化背景,结合青年亚文化的文化形态,用新的角度来看待街头涂鸦艺术。

关键词:街头涂鸦艺术文化涂鸦客

一、涂鸦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涂鸦开始并不是作为

种艺术形式来展现和被认识的,而是涂鸦者或者涂鸦客用来传达讯息或者表达情绪的媒介,表达的介质也不仅限于喷漆和涂画,现代涂鸦艺术的开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纽约和费城街头,开始涂鸦者们只是到处轰炸签名,因此被称为写手(writer)。当时著名的CORNBREAD和COOL EARL是公认的现代涂鸦艺术的开拓者。1960年代末,费城的公共汽车和地铁已经布满涂鸦,纽约的涂鸦风潮也正要开始。当时有名的涂鸦客JOHNNY OF 93开始用“别名+OF+数字”的形式在纽约签名。其中的数字代表涂鸦客居住的街道名称或者学校名称,这种写法在人口众多而且密集的地区比较容易辨识,如果写在别人的地盘也具有挑衅的意义。后来波多黎各的JULIO 204简化了这种形式,去掉了中问的OF。受到JULIO 204的启发,TAKI183沿袭同样的签名模式,广泛涂鸦,因此得到《纽约时报》记者注意。1971年7月21日《纽约时报》发表了一份题为《“TAKI 183”Spawns Pen Pals》,从此涂鸦者的声望开始传播开来。随着涂鸦客和签名涂鸦越来越多的涌现,涂鸦客们开始琢磨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作品脱颖而出,他们致力于创造独特、个性且与众不同的签名风格,例如将字型进行改变,或者加上其他的装饰辅助符号。1972年左右,涂鸦客发现可以挪用炉灶清洁剂和喷水壶的喷头结合,不但可以增加线条宽度,也能扩展涂鸦的尺度。于是SUPERKOOL223与BARBARA 62等人创造出新的签名涂鸦形式——大作(piece)。渐渐地又衍生出泡泡字体、印刷字体、斜体字等,涂鸦客们也开始在广告和漫画里寻找灵感。1973年PISTOL与FLINT 707创造出3D字型的大作,各种创新的字体和形式也在竞争压力下不断出现,造成涂鸦风格的集体革命。

1974年末是涂鸦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涂鸦从简单的签名标签跃变成了拥有风格作品的艺术形式,涂鸦者们开始跳出签名和帮派标签的局限,创作出很多新的字体和书法样式,并在书写的时候加上些特定的符号和花饰。到1975年涂鸦界的规范大抵成型,其风格标准、涂鸦方法、喷漆技巧、美学形式等都形成了一定的评判标准。80年代开始有人开始使用“涂鸦艺术”词,来指都市环境中除了纽约地下铁涂鸦之外的其他艺术形式。而与此同时各种介绍涂鸦的书籍、画展、纪录片和电影也走出纽约,从而凭借其强烈的色彩冲击效果、反叛的个性、情绪的宣泄以及隐秘随性的创作方式深受年轻人喜爱,迅速发展,出现在世界多个国家的街头巷尾。

如今随着街头文化的传播,涂鸦也开始逐渐的成型和走向国际化,涂鸦者们所欲沟通的对象也不再局限于涂鸦团体,而是扩及到都市空问的大众,因此涂鸦走出般人难以懂得的狂草风格,转而使用较多的图像;涂鸦工具除了喷漆罐与马克笔,也采用模板、拼贴、篆刻、装置、编织或者镭射等多元形式;涂鸦的地点也从车厢、桥洞、隧道,延伸到墙面、广告板、公路、报刊亭、电话亭等各种可能的显性的都市空问。于是涂鸦客的名称从涂鸦写手(writer)转成了涂鸦艺术家(graffiti artist)。

二、涂鸦艺术发展的文化背景

本文对于涂鸦的文化背景做了大量的资料阅读和分析,总结得出涂鸦艺术发展的文化背景大致分为以下三种:

第种是地盘争夺战,这也是最初的涂鸦得以迅速占领街头的原因。早在街头签名涂鸦出现之前,费城、纽约与洛杉矶等城市已经充斥着领域涂鸦与帮派涂鸦。美国是个移民的国家,种族之问的歧视、压迫与衍生出来的张力和>中突从未停止,而空问的界限与种族之问的藩篱有着清楚的对应关系;美国城市很容易辨识出中国区、日本区、非裔区、拉丁区,这点和我们熟悉成长的区域空间很不相同。这些区域的居民同质性高(主要是少数族裔、弱势阶级的族群)、独特、可辨识,往往以涂鸦作为边界的标记。他们用大字写着“某某统治”“某某太棒了”“某某是老板”“不准进入”,旁边是相同大小的个人或帮派签名。它们既是空间的边界,更是种族的界限,对内表示支持和认同,对外则具有攻击意味,不但标示拥有权,同时警告外来者,他们正进入个受到保护的地区,必须尊敬和尊重当地文化的完整性。尤其在人口迁移变动频繁的地区,不同种族的空间界限也会跟着移动,为了确保对于居住地的拥有权和控制权,涂鸦的数量与密度也会跟着提高。因此借由涂鸦可以判别出种族的地盘分布。

第二种是艺术先行。一切为了艺术,能够让艺术走出画廊,与社会大众对话互动,是涂鸦者们很重要的精神诉求。波约奎兹(Charles“CHAZ”Bojorquez)说:画廊里的作品非常浅薄,过于理智而缺乏情感。BO130说:艺术应该属于大众,而不是精英。BLEK说:如果大众没法进入美术馆,我们把美术馆带到大众面前。BLU说:最重要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大众对它的回应,以及它如何渐渐成为都市的部分,进而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结合。涂鸦者们的主要目的并不是钱,对他们而言,涂鸦是瞬问的,能够完成个独立的作品,证明自己可以做到,体会到涂鸦过程的乐趣,并且把这份快乐与成就感带给社会大众,让他们也认可他们的艺术形式,便是他们持续涂鸦的动力和诉求。

第三种是寻求地位或者想要出名被社会关注。在80年代,当时的街头充斥着明星、模特、政治人物和有名人物的海报,如果没有显赫的家世和教育背景、健美的身材、美丽的面孔等,如何才能让别人看见?涂鸦客们自己这样解释:在真实的世界里,你永远不可能有名,你是无名小卒,让人瞧不起,所以我要找到自己的方法来变成明星。在社会上,你要等到定的年纪才会让人看见,而在涂鸦世界,你可以从任何年纪开始让人们看见你,不管你年纪多小,人们都会尊敬你。因此根据警察和涂鸦客的估计,涂鸦生涯在11岁-16岁之问,因为在美国受法律约束的年龄是16岁。而在社会底层青少年的声音无人问津,弱势青少年不被重视的情况下,TAKl183等人的涂鸦目的并不是宣示领域,只是希望自己的名字让人看见,尽管路人并不知道涂鸦本人是谁,但是他们可以通过涂鸦的形式表达自己。就像TAKl,你不需要接受电视主持人的采访,只要签名被拍到或者出现在电视或者电影的某个场景,你就能出名。

近代涂鸦与嘻哈文化的关系,则是随着后来很多极限运动的发展。在毕恒达的《涂鸦鬼飞踢》中,认为嘻哈有四大元素,分别是音乐,例如唱片(DJ-ING):舞蹈,例如霹雳舞(break dancing):说唱,包括主持(MC-ING)、饶舌(raping)、节奏口技(beat-boxing):视觉,即涂鸦。涂鸦之所以成为嘻哈文化的一环,是因为二者都爱好自由,动能与韵律;涂鸦通过霹雳舞、饶舌歌曲、唱片封面得到宣传,也从霹雳舞得到发展涂鸦字母风格的灵感。

三、亚文化的文化形态与涂鸦艺术

(一)亚文化形态概念界定

普通大众对于亚文化并不了解,只要提到亚文化,就会认为是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者生存状态。其实不然,学术上有关于亚文化的解释是:亚文化,又称次文化或非主流文化,是指从母文化(主流文化)中衍生出来的新兴文化,也就是小众文化。次文化的展现通常会体现在面对事物的思想、态度、习惯、信仰和生活方式,它也是伴随着主流文化而产生的另一种特殊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举个例子来说:就像最近流行的文艺青年电影,在刚刚发展的时候,票房并不是很好,只是有小部分观众认可这类型电影的表达方式和所表达的内容,而这小部分的观众就不约而同的形成了一个拥有着共同喜好或者价值观的群体,这是与社会流行所不样的追求,所以可以称他们的这种认知形态为次文化或者亚文化。

笔者认为,年轻代想要突破或者被认识被关注,他们会通过自己能做的事情让世界认识到他们,就像《万万没想到》的导演叫兽易小星,他们并没有四处宣传他们对于电影的看法,对于生活的态度,他们群年轻人聚集在一起,只是用自己想做的方式——电影来表达。就这样慢慢的被认识被接受,从而从非主流的成为一种主流形态。也许这种变化是对大众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次文化刚刚兴起的时候,某种不入流的流行生活方式或者事物确实是只属于这些小众团体的自娱自乐。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每个社会都会有主流文化在面对次文化时所产生的>中击和变化,这些次文化可能是对于主流文化积极的改进,或是作为对于主流文化消极的反抗。

(二)如何看待街头涂鸦艺术背后蕴藏的亚文化形态

前面笔者有分析过街头涂鸦艺术发展的文化背景,结合涂鸦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现在的发展状态,笔者认为涂鸦现在也正成为

种主流的文化形态,或者流行的艺术创作方式而被大众所认可。现在独立的涂鸦艺术家的数目已经相当可观,他们多数集中在10-20岁这年龄阶段,有的甚至会利用涂鸦开辟自己的事业。

很多媒体和企业也支持和认可这种街头艺术,甚至有的企业邀请涂鸦艺术家为其产品进行创作,以求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来吸引消费者眼球。曾有伦敦发行的季刊《Courier》授权《好奇心日报》发布了一篇题为“不用再偷偷摸摸赚钱,街头涂鸦从亚文化变成大生意”的文章,文中讲到“随着街头艺术闯入主流艺术品市场,一众昔日的“破坏分子”竞变成摇滚明星式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也卖出了大价钱”。更加证明大众传播媒体已经接受的涂鸦艺术这种亚文化的存在,并且将它视作种社会发展的潮流形势来看待。

四、总结

涂鸦艺术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青年艺术运动,现在又逐渐入主上层社会和主流社会,使得亚文化更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力量,这股力量背后也许承载着无数青年的青涩的梦想,也许只是他们的时的玩乐与兴趣,但是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形态,希望我们大众能正确公正的看待每种文化的存在,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的丰富多彩。

猜你喜欢

亚文化涂鸦大众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创意涂鸦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创意涂鸦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