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牧民收入增长路径选择研究

2017-01-10花蕊

北方经济 2016年11期
关键词:牧业牧区牧民

花蕊

牧民收入是 “三牧”问题的核心,也是牧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关键。近几年,由于受自然灾害、牧业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上升、畜牧业产品收购价格不稳等影响,牧民收入增长不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

一、内蒙古城乡收入对比

根据《内蒙古统计年鉴》(2000年—2014年)相关数据,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均呈上升趋势,但从增长幅度和速度来看,内蒙古城镇居民收入高于牧民收入。首先,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分析,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5129元提高到2014年的28350元,增长了23221元。但与全国相比,远低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其次,内蒙古牧民人均纯收入虽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与城镇居民相比,上升缓慢,增长幅度小。2000年—2014年间从3254元增长到14094元,增长了10840元。非常接近全国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但与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差距仍不能忽视。再次从城乡收入对比看,城乡收入差距在2000—2004年间呈现缩小趋势,即从0.634降至0.440;到2005年收入差距增至0.475;2006年—2011年间城乡收入差距呈现较稳趋势,到2012年城乡收入差距再一次拉大,达到0.543,之后两年2013、2014年又呈现缩小趋势,为0.509、0.497。

二、内蒙古牧民收入来源分析

牧民家庭年均收入的主要来源包括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2000年—2014年,牧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虽逐年下降,从2001年的96.34%下降到2005年的74.37%,再下降至2014年的58.86%,但始终占据牧民总收入中的主导地位,是牧民纯收入的支柱来源。牧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主要来源于畜产品的销售,其中,肉类、奶类和皮毛产品为主要出售产品。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差距。财产性收入近几年变化不大,而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有了明显提高,这与国家近几年对牧民的补贴政策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有关。

三、内蒙古牧民支出分析

随着收入水平的变化,牧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着变化。2000年,牧民生活性消费结构序列为食品、居住、娱乐教育文化服务、交通通讯、衣着、医疗保障和其他商品及服务等;到2014年时已变为食品、交通通讯、居住、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医疗保障、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和其他商品及服务。这说明,牧民人均消费支出逐年提高,且各项消费指标呈稳定增长趋势,牧民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升。但因消费能力的影响,牧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还未完善,消费序列中“吃”仍然是第一位。

在2014年牧民人均消费结构中,牧民的交通和通讯通信消费支出、医疗保健支出、教育服务支出占牧民人均纯收入的40.12%,而城镇居民这三项的支出仅占23.79%。从此可以看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牧民而言非常重要。便捷的交通和通信不仅有利于牧民的生产和生活,同时,对于降低牧民消费支出,缩小城乡差距也有着重要作用。对于牧区的牧民而言,为了获得基本的教育医疗服务必须承担更多的消费支出,从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四、内蒙古牧民收入增长障碍因素

(一)以家庭为单位的简单单一生产方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导致生产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从牧区收入结构看,牧民收入来源渠道较少,牧业和牧区经济结构单一,牧区第二、三产业不发达,牧民家庭经营收入主要依托传统牧业,牧民收入结构仍存在不合理之处。牧区始终未能改变第一产业独大的单一结构,第一产业中的牧业收入在牧民收入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但由于牧业的脆弱性,特别是近年来为改善生态所采取的草畜平衡、禁牧轮牧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牧民生产成本压力,从而使第一产业的增收功能有所减弱。虽然近几年我区加大了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使牧业供求关系有所好转,非牧产业逐步启动,但效果仍然不佳,牧民收入仍呈现以牧业为主的低层次结构特征。

(二)牧区小城镇自身经济基础薄弱,多地区仍未形成特色经济,吸纳剩余劳动力能力不强。内蒙古牧区城镇化建设虽然较快,但产业经济发展较落后,三次产业结构仍存在不合理之处。粗放型的第一产业、自然资源开发式的第二产业和传统服务型的第三产业,很难形成有效的、合理的产业布局吸引更多的外资投资及牧区劳动力的转移,从而影响了牧民的收入水平。

(三)牧区金融体制的不健全影响着牧民收入的增长。对牧区经济发展而言,来自金融部门的有力扶持对保证牧区经济发展和牧民减贫脱贫,从传统牧业转向现代牧业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然而,随着牧业生产的变化与发展,牧区缺乏资金的持续投入。而牧区信用社贷款手续繁杂、借贷额度偏低、归还期限比较短等问题困扰着牧户。而农业银行及其他商业银行,涉牧贷款少,牧民融资困难,影响着牧区经济的发展和牧民收入的提高。内蒙古地域广阔,自然灾害频繁,而目前我区牧业保险项目涉及面小,牧业保障体系还未健全,牧业保险保障及服务跟不上牧业生产的需求,使牧民收入缺乏保障而波动性大。

(四)牧民教育程度低,影响就业及增收。内蒙古地区城乡教育资源的分布极不平等,牧区居民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与城市受教育水平相差较大,造成牧区劳动力转移不畅,大量劳动力滞留在牧区,就业难度增大,收入偏低。

五、内蒙古牧民收入增长路径选择

现阶段,增加牧民收入的重点应该考虑如何降低生产成本、交易成本和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公共基础设施的建立本身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而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关键在于提高牧区市场化程度和加大生产投资。

(一)进一步保护天然牧草地和建设人工饲料地,降低牧民生产成本

对牧民来说生产支出的快速增加是造成他们成本压力和生活困境的主要因素。而其中最主要的生产支出是购买饲草料。牧草是持续发展畜牧业的基础和保障。牧草是第一性的生产,只有有了牧草才能饲养牲畜,大量增产牧草就能扩大牲畜的饲养规模。所以先增产牧草后才能增养牲畜,这是畜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由此可见,内蒙古畜牧业能否有序良好发展,与保护和建设牧草地的生态环境有直接关联。

(二)促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牧区特色经济

促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是为了促进牧民生产效率的提高。牧区地广牧民分散,乳、肉、皮、毛等畜产品具有鲜活特点,抗风险能力不强,在短时期,全部集中到大、中加工企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要在牧区发展大、中、小型企业,促使牧民适度规模经济,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产业链。畜牧业产业化经营要体现区域化特征,鼓励牧民通过对草原地区的传统文化进行宣传,依托草原,发展地区特色经济,努力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及地区特色的畜产品。

(三)建立健全牧区金融组织体系,解决牧区资金短缺问题

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组织的杠杆作用,最大效率地使用“涉牧”资金,帮助牧民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资金短缺问题。针对牧区金融需求特点,依据牧民易于接受的消费信贷种类,放宽金融市场准入条件,实现金融机构的多样化,允许有组织的民间借贷在一定的法律框架内对牧区进行金融服务,引导和鼓励及监督民营小额信贷组织、合作金融及村镇银行等多种民营金融结构健康发展,使其合法化、公开化、规范化。

(四)加大牧区教育投入,培育新型职业牧民

提高牧民素质才是提高牧民收入问题的前提条件。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加大对牧区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强牧区教育基础设施,保证城乡居民拥有相同的发展机会。依据牧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开展实用技术、生产管理能力的培训,提高牧民的市场意识、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发展牧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增强牧民就业能力,鼓励外出务工牧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自主创业。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牧区发展研究所)

责任编辑:代建明

猜你喜欢

牧业牧区牧民
沈阳伟嘉牧业技术有限公司
河南省黄泛区农投牧业有限公司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饲用甜菜在牧业生产中的作用及高产栽培技术
牧民歌唱冬奥会
甘南牧民 赵云雁
藏北牧区圈窝饲草种植及应用前景
商人买马
高寒阴湿牧区羊痘病防治
海口伟德牧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