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牧区经济发展的成效、问题及其对策
2017-01-10王关区吴晶英刘小燕
王关区++吴晶英++刘小燕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内蒙古牧区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经济总量和人均量显著增加,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当前牧区经济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需要深入研究、妥善解决。
一、牧区经济发展的成效
内蒙古牧区主要由33个纯牧业旗县构成,其占全区80个纯属于县域经济范畴的旗县(市)将近41.3%,其行政区域土地面积占80个旗县(市)总面积的69%以上。内蒙古牧区地域广阔、人口相对稀少、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人均可利用草原面积达9.11公顷,现探明矿产资源点、矿床等2000多处。
2013年内蒙古33个纯牧区旗县,生产总值达到3953.26亿元,比上年增长10.3%,GDP增长率比全区平均水平高1.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为107156元,比全区平均水平高39658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249.74亿元,人均财政收入为0.81万元,比全区平均水平高0.12万元,财政自给率为47.1%,比全区平均水平低3.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3886元和1345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区平均水平低1611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区平均水平高4859元;全社会就业人员301.9万人,占80个旗县(市)就业人员总数的2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61.86亿元,占80个旗县(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2.8%。
二、牧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生产方式相对粗放,系统效能发挥不足
目前,草原牧区传统精华的理念、技能和现代先进的意识、科技结合的不够紧密,经济与生态欠协调,发展模式及增长方式、生产方式仍然比较粗放,劳动生产率偏低,单位GDP的资源消耗较高,存在资源过度耗损、浪费甚至破坏的现象,也使生态环境质量难以维持并呈现逐渐下降的态势。如2013年内蒙古锡林郭勒牧区几个主要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准的程度,单位GDP能耗仅为55.91%、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面积只有39.99%、单位GDP水耗为86.56%、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数为42.59%。
草原生态系统多种功能开发不足,综合效能没能充分发挥。由于对草原的功能和价值认识不足、开发不够,多种资源及综合效能没有充分利用及发挥出来,单纯利用牧草资源、单纯挖掘草原牧养牲畜的经济价值,使人口增加、经济增长的压力主要集中在“草”上,势必对草原生态造成巨大压力,使得草原生态赤字产生并加大。
(二)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第三产业占比偏小
2013年内蒙古牧区GDP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依次为10.31%、5.18%、11.8%、7.21%,与全区平均水平相比较,牧区的GDP与第二产业比全区平均水平分别高1.31和1.1个百分点,第一和第三产业增速相当。2013年牧区产业结构为13.6:63.8:23.21,全区平均水平为9.5:53.97:36.53,牧区第一、第二产业比重比全区平均水平分别高4.1和9.21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却低13.32个百分点。
牧区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过大,产业化进程迟缓,现代化程度低下。牧区第二产业中能源化工产业比重过大,资源依赖特征明显,“一煤独大”问题突出,这也是造成我区牧区工业结构实际高度化不足的原因之所在。
牧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不仅制约着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也阻碍着就业结构的优化调整。2013年内蒙古牧区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56.5亿元,占GDP的23.2%,比全区同期平均水平低13.3个百分点,比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30.7%低7.5个百分点,更远低于中等收入国家50%的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也限制了社会就业容量的扩大,2013年内蒙古牧区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是30.34%,低于全区平均水平9.62个百分点,也明显低于中等收入国家51.2%的水平。内蒙古牧区第三产业问题相对复杂,其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一是传统服务业如商贸流通、餐饮业等供大于求,而新兴服务业如信息咨询、金融衍生工具等则供不应求;二是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不足,科学研究、金融保险、法律咨询服务等仍然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生活服务业中,除了教育、医疗存在显著供求矛盾,其他部门基本上能满足市场需要;三是非垄断性行业供给过剩,如餐饮业等,而垄断性行业诸如铁路、航空等存在发展严重不足的问题。
(三)牧民收入结构欠合理,增收面临严峻挑战
当前,内蒙古牧民收入结构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占65%左右,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占25%左右,工资性收入占10%左右,家庭经营性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收入占80%左右、来自种植业的收入占17%左右、来自第二三产业的收入仅占3%左右,牧民收入来源结构欠合理,也使其增收的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
今后,牧民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虽然会有所增加,但幅度不会大,因为近年来国家及自治区对草原及畜牧业的补助奖励等已经比较全面,不可能短时间内再大规模地增加。牧民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偏小,大大低于全区及全国农民的水平,在经济下行压力大、农牧民转移就业及输出劳务总体困难的情态下,牧民工资性收入要有实质性的增长难度很大。家庭经营性收入特别是畜牧业生产经营收入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然而近年来畜牧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活羊、羊肉、羊毛、山羊绒、牛奶、牛肉等主要畜产品的收购价格低迷,牧民主要依赖畜牧业等第一产业增加家庭经营性收入的难度也较大。可见,牧民增收面临的挑战比较严峻。
(四)消费拉动力不强,消费结构升级缓慢
牧区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2010—2014年内蒙古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2010年不变价)分别为6578.82元、5459.5元、11924.9元、11177.5元和14028.63元。随着收入的递增,其消费水平也逐渐提升,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牧区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不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强,消费结构升级缓慢,消费层次与城市等级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2013年内蒙古牧区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为14.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该指标目标值为36%,其达标成度仅为39.72%。2013年内蒙古牧区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的目标值为6%,其达标成度只有38%。内蒙古牧民交通和通讯消费增长最快,2014年内蒙古牧民交通通讯消费额为2711元,大大高于同期内蒙古农民交通通讯消费额1306元的水平,与同年城镇居民交通通讯消费额3095元的水平基本接近。这既说明牧区偏远、牧民居住比较分散,其交通消费的刚性需求就大一些;也或多或少可以说明,牧民正逐渐远离以往节俭、绿色与自然和谐、亲近的生活消费方式,因为车辆频繁使用,会碾压草场、加剧草场退化,排放的废气等也会引起草原环境污染。
(五)城镇化推进滞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牧区围绕县域展开的城镇化建设水平较低,小城镇对区域经济的引领、服务作用有限。牧区小城镇发展相对缓慢,2013年内蒙古牧区城镇人口比重为29.0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该指标的目标值为55%,其达标的压力很大。牧区城镇化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二三产业不发达,吸纳畜牧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不强。近年来,由于合并苏木乡镇、集中办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牧区县域的部分小城镇出现了萎缩,甚至荒芜的现象,小城镇发展不良,将制约城乡一体化的逐步实现和牧区县域城镇化的整体推进。
2013年,内蒙古牧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仅为0.7%。内蒙古锡林郭勒牧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标程度仅为6.76%、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标程度仅为1.26%,从这类主要反映科技创新能力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达标程度指标看,锡盟牧区科技研究与开发投入很少,科技创新能力低弱,牧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性需要大大加强。
三、对策建议
第一,牧区经济发展不足和发展粗放,直接制约着牧区“全面小康”诸多指标达标程度的提高,因此,着力转变发展方式、适当加快发展速度,推进集约发展、绿色发展、持续发展,逐步实现牧区产业的现代化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推进牧区经济发展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牧区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这样的情态下,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及提高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等,就不是单纯的结构调整问题,而是加速发展及相应的产业升级等问题。而减少单位GDP能耗、水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建设用地占用面积,并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等,主要依靠切实转变生产方式、有效放大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实行集约经营、清洁生产、循环利用,大力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草原牧区生态旅游业,发展草原牧区特色、优势加工业,发展草原牧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等。
第二,降成本、补短板、调产能,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最迫切的工作是,千方百计地降低畜牧业的生产成本,如适当减少养殖户、家庭牧场等雇佣员工的数量,主要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适当扩大优质高产饲草料的种植面积,从而有效降低牧民在周边地区购买饲草料的价格,取消拉运牧草车辆的过路费,各级政府对畜牧业生产设施的建设、更新等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强草原牧区绿色、特色、有机品牌的建设,加强畜产品优质、安全保障及追溯体系的建设,提高畜产品的竞争力,尽量实现草原牧区的畜产品优质优价;结合第二轮“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的实施,适当提高草原生态保护的补助奖励标准,逐步建立健全草原牧区生态补偿制度,设立草原牧区特色、优势产业的保护支持基金等。
第三,牧区经济发展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让牧区居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那么提高收入水平、优化消费结构、改善生活环境就是重中之重的工作。改善牧民生活环境,提高牧区的公共服务水平,目前我区以“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为主体正在做着一系列工作,只要更加注重工程建设的实效性、实用性、永久性和可持续性,杜绝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到2020年这方面是可以达到“全面小康”标准的。增加牧民收入,首先要大力降低成本、着力弥补短板、切实提高畜牧业生产经营效益,还要进一步在牧民合作社创建、草原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输出劳务及牧民工市民化、加大各级政府支持力度等方面多做有益的“文章”。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准相应提升,消费结构也逐步优化,当前需要做的工作是,从供给侧结构调整的角度,适当增加一些提升牧区居民生活品质、改善其消费结构的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并倡导绿色消费、勤俭持家、简约生活等。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牧区发展研究所)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