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风格、信任对亲密关系质量的理论评述
2017-01-10魏纯
魏纯
摘 要 婴儿早期与抚养者之间会建立一种依恋的情感联结,这种联结会一直延伸到成人的亲密关系中。安全型的依恋有利于亲密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不安全的依恋风格则会在亲密关系中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感和不确定性。早期依恋的情感联结主要来源于对抚养者的信任,这也会延伸到成人在亲密关系中对伴侣的信任。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的文献,探讨依恋风格和信任对亲密关系质量的影响。
关键词 依恋风格 信任 亲密关系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19世纪,研究者开始关注亲密关系,Bowlby(1969)提出依恋理论,该理论最初关注婴儿与抚养者之间的亲密关系,19世纪80年代开始解释成人亲密关系的本质(Hazan,Shaver.1987)。根据依恋理论,人们通常会与重要的人(通常是成人中的伴侣)建立情感联结,并且随着时间维持这种联结。尤其是在压力大,生病,害怕的时候,个体倾向于寻求与之建立情感联结的个体,从他们身上寻求心理安全感。人类的依恋风格有三种形式,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后两者属于不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个体在亲密关系中需不断确认其依恋的人会一直爱他,在他身边。回避型依恋个体会对亲密的关系感到不舒服,并且非常敏感。安全型依恋个体通常会表现出最具建设性的关系过程和最积极的关系结果。
对于依恋风格影响亲密关系,有研究者做了一个纵向的调查(Simpson,J. A. 1990)。Simpson等人调查了144对情侣发现,不论男女,安全型依恋个体比其他两种依恋个体具有更好的互相依赖的关系,承诺、信任和满足感。焦虑和回避型依恋个体的消极情绪体验频繁。还有研究者发现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和焦虑型)与亲密关系的满意感呈负相关(Birnbaum,2007;Feeney,1994;Kachadourian.et al.2004;Rholes,Simpson,Friedman,2006)。但这些都是从单方面角度来探讨个体依恋风格对其亲密关系的知觉。因此,研究者开始用双向角度(dyadic perspective)研究亲密关系:即既包括自己对关系的觉知,也包括其对其伴侣对关系的觉知。Givertz (2013)用双向角度发现人际信任和孤独对依恋导向和关系质量起着中介作用。Karantzas(2014)也发现,伴侣的支持,信任和性行为会中介调节依恋导向和关系满意度。Molero(2016)等人调查个体和其伴侣对彼此依恋不安全感的知觉以及这些知觉跟关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他们选取148对异性恋伴侣,让其完成自我和伴侣依恋不安全感和关系满意度的测量。结果表明,伴侣认同他们自己和彼此的不安全依恋(回避和焦虑)。基于APIM模型(actor-partner independence model)(Kashy,Kenny,2000;2006),研究者发现,个体自己在回避知觉上的得分和其对伴侣回避程度知觉上的得分与更低的关系满意度相关。并且个体知觉自己和知觉其伴侣回避的方式对伴侣自我报告的回避和个体关系的满意度起着中介作用。由此可见,不安全依恋风格不仅会影响个体对亲密关系质量的知觉,还会影响其伴侣对亲密关系质量的知觉,并且个体也能感受到其伴侣对其关系的不安全感。
由于Bowby(1969)的依恋理论建立在生活早期的信任关系对发展成人幸福和功能完善的前提假设上。为此,信任对亲密关系质量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根据以往的文献发现,有很多原因会限制人们对信任的研究。首先,信任是一个非常复杂多维的概念,在不同的社会情景下有不同的解释(Kramer,Carnevale,2001);第二,在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信任的重要性也不同(Fletcher,Simpson,Thomas,2000;Larzelere,Huston,1980);第三,关系发展最初阶段建立的信任和长期关系中建立的信任存在明显不同,最初阶段人们对信任的评估是通过可靠性和可预测性,而在长期关系中则是对伴侣的依赖和坚信对方不管何时都能保持忠诚和提供支持。为此,文章将从跨时间关系评估方面来探讨信任对亲密关系质量的影响。
Simpson(1990)认为双向信任是关系满足感,不幸感,稳定感的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信任能够预测个体多大程度上确信他们能依赖其现在的伴侣满足自己最基本的需要。信任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可以坚信其伴侣在其困难的时候能得到安慰和支持并且值得依靠。一段关系中信任的发展被认为是减少不确定性的一个过程(Holmes&Rempel,1989)。因此,即使个体在新关系中信任或不信任他人都基于其先前的体验,但实际上个体的信任水平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现在的伴侣和现在的关系动力。
Holmes和Rempel(1989)提出个体对于是否该信任伴侣的不确定性会对可能被接受或拒绝的线索更敏感。当个体不确定其伴侣是否有着善良友好的意图,低信任的个体通常会去测试其伴侣的爱和承诺(Simpson2007a)。如果这些测试结果不好,低信任个体会觉得其伴侣和其关系非常糟糕。如果测试结果良好,低信任个体会感到积极,认为担忧可以暂时消除。低信任个体在评估其伴侣和关系质量上依据日常感知到的被接受或拒绝的线索,因此关系会更不稳定。此外,高信任个体倾向于对其伴侣的动机持有积极良好的预期,对其伴侣的行为做出积极归因,并且会用一种综合性的通情达理的工作模式保持开放心态,同化接受新的信息,忽略或者低估那些可以解释伴侣消极关系的行为(Rempel,Ross,& Holmes,2001)。对其伴侣和关系的评估较少依赖日常体验到的情绪而是仔细考虑威胁亲密关系质量的事件,以一种退让、宽广的、长期的视角考虑其伴侣好的目的和动机(Holmes1990),根据凯利的观点,这会促进更稳定的关系知觉和评估。中等信任个体在亲密关系中会陷入接近-回避冲突情境,伴侣的积极行为会被看成是关系改善的信号,消极的行为会被看作是将会出现关系问题的证据。在建立关系时会过度监控其伴侣的照顾,关心和责任,把这些作为他们关系质量好的证据。而当其回想起积极关系事件时,个体认为自己对伴侣的行为做了积极判断,但是会讽刺其伴侣隐藏的动机(Holmes& Rempel,1986;Rempel et al.,2001)。因此,即使伴侣相对积极的行为也可能触发个体潜在的担忧,从而阻碍更亲密安全关系的发展。
因此,信任的一个核心成分在于稳定跨时间的关系评估。具体来说,高信任个体能整体看待其伴侣和亲密关系,并且能区分出日常关系问题,在跨时间关系评估上会认为自己的亲密关系很稳定。而低信任的个体会区分出关系中积极和消极的地方,对伴侣积极行为的信任持犹豫态度,并且会根据自己真实或感知到的关系变化而责怪对方,在跨时间的关系评估上,会根据日常的线索做出判断,亲密关系的稳定性较弱。
总体而言,安全型依恋个体倾向于建立安全型亲密关系,在对亲密关系质量的知觉上具有更高的满足感,爱和承诺。而焦虑型和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在亲密关系中会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感和不安全感。信任对亲密关系质量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相互信任的伴侣会以积极的方式去评价彼此之间的关系,忽略或弱化日常生活中的关系问题,在跨时间关系质量的评估上表现出更高的关系稳定性。而低信任的伴侣会过度的监控对方的行为,对日常生活的关系问题更加敏感,任何积极消极的线索都会影响个体对亲密关系的评定。
因此,了解影响亲密关系质量的因素,可以让人们更好的审视自己,以及自己的伴侣,针对自己的不足去寻找关系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构建更加安全、信任、极具发展性和建设性的亲密关系。
参考文献
[1] 孙炜红,张冲.中国人口十年婚姻状况的变化趋势——基于“六普”和“五普”的数据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4).
[2] 唐秀华,夏淼.客观看待离婚,共筑和谐家庭——对中国离婚状况的分析[J].西北人口,2006:63-64.
[3] Birnbaum, G. E. (2007). Attachment orientations, sexual functioning,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in a community sample of women.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1-35.
[4] Bowlby J. 1969.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1: Attachment. New York: Basic Books.
[5] Feeney, J. A. (1994). Attachment style, communication patterns, and satisfaction across the life cycleof marriag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6] Finkel, E. J., Simpson, J. A., & Eastwick, P. W. (2016). The Psychology of Close Relationships: Fourteen Core Principles.
[7] Givertz, M., Woszidlo, A., Segrin, C., & Knutson, K.(2013).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attachment orientation on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loneliness in married couple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1096-1120.
[8] Hazan, C., & Shaver, P. (1987). 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511-524.
[9] Holmes, J. G., & Rempel, J. K. (1989). Trust in close relationships. In C. Hendrick (Ed.), Close relationships. 187-220.
[10] Kachadourian, L. K., Fincham, F., & Davila, J. (2004).The tendency to forgive in dating and married couples: The role of attachment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73-393.
[11] Karantzas, G. C., Feeney, J. A., Goncalvez, C. A., &McCabe, M. P. (2014). Towards and integrative attachment-based model of relationship functioning.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413-434.
[12] Kashy, D. A., & Kenny, D. A. (2000). The analysis of data from dyads and groups. In H. T. Reis & C. M.Judd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methods in social psychology.451-477.
[13] Kelley, H. H., & Thibaut, J. W. (1978). Interpersonal relation : a theory of interdependence
[14] Kenny, D. A., Kashy, D. A., & Cook,W. L. (2006). Dyadic data analysis. New York, NY: Guilford Press
[15] Molero, F., Shaver, P. R., Fern€酦dez, I., Alonso-Arbiol, I., & Recio, P. (2016). Long-term partners'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nd their perceptions of each other's attachment insecuritie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59-171
[16] Rholes, W. S., Simpson, J. A., & Friedman, M. (2006).Avoidant attachment and the experience of parenting.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75-285.
[17] Simpson, J. A. (1990). Influence of attachment styles o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