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信息化的测量船团队知识协同研究

2017-01-10朱忠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28期
关键词:测量船信息化

朱忠

摘 要 本文从测量船实际环境和使命任务需求入手,在信息化建设的同步基础上,围绕测量船团队知识协同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为如何提高团队的综合能力水平进行了探索,对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信息化 测量船 知识协同

中图分类号:F270;G43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知识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协同理论在知识转移、知识共享以及知识创新研究中的应用,为厘清知识活动中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认识知识如何通过有效方法实现交流并创造价值提供了理论指导。目前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团队知识协同研究必定能为测量船工作效率的生成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战略支撑。

1测量船环境中的团队知识协同

测量船作为一个人员构成复杂、科技集成度较高、信息获取相对闭塞的整体团队,其整体能力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知识(信息)的应用创新上。而知识协同不仅是一种研究视角,更是组织实施知识管理的有效手段,在航天测控领域特定组织中的知识协同,更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战略思想。知识共享是知识经济环境下组织核心竞争力形成的保障,而知识协同则是组织内外知识资源的整合应用,贯穿于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知识创新活动之中。

知识协同包括四个要素,即知识主体(知识活动的参与成员)、知识客体(知识)、时间、环境(包括“软环境”如文化环境,以及“硬环境”如信息化建设条件等)。

1.1测量船的知识主体

测量船的知识主体即知识活动的参与成员,按照工作实际情况,可以划分为二类,即科研试验创新人员和综合保障人员,按照学历层次结构,又可以划分为低(本科以下)、中(本科)、高(本科以上)三类,按照知识应用情况,又能划分为知识吸收、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等三类,按照活动参与对象,又能划分为个人、专业组队团体、部门团体和自发性业余团体等。当然,层次间或者是类别之间的区分无法做到完全精确,总而言之,应该从多重角度去正确认识测量船的知识主体,通过信息化建设展开多个维度让其有效参与到测量船整体的知识活动中去。

1.2测量船的知识客体

测量船的知识客体即测量船参与到试验过程中涵盖和需要的方方面面知识内容,这里面的含义非常广泛,例如教育管理和发动船员的人文性知识、技术装备和理论支撑的科技性知识、后勤供应和服务保障的综合性知识等。这些知识有的是可直接量化即可视的书本图书,有的是以数字资源展示的电子信息,有的是存诸于船员身上的经验与意识等等。由于知识协同强调“动态性”,即在不同的时刻知识的主体和客体所处的状态是不同的,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发生改变。一般情况下,由于众多知识主体在“知识协同”活动中的不断参与和个人知识创造,“知识客体”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价值也会越来越大。

1.3时间和环境

测量船由于任务的特殊性,在时间上具有极强的约束,如当船舶出海时某型设备发生故障急需相关设备资料时,这些急需的资料在时间维度和价值评定上只适用于此特殊的阶段;船舶停靠码头时,同样环境下的资料价值显然不如前者。知识需要承载的平台,“软环境”作为环境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协同中起着润滑剂和催化剂的作用,以信息化硬件设施为代表的“硬环境”作为知识活动参与对象的直接工作平台,在知识协同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主干作用。

知识协同特别强调的是知识传递的时间、对象、空间的“准确性”,即时间的准时性、传递目标(主体)的准确性、传递对象(客体)的准确性和准时性等。

综上所述,测量船团队知识协同的使命任务即是使得知识管理中的主体、客体、环境等达到的一种在时间、空间上有效协同的状态,并实现在恰当的时间和场所(实体空间或虚拟空间),将恰当的信息和知识传递给恰当的目标或对象,充分满足测量船完成综合性任务需求,并不断地创建知识创新的单向、双向或多向的多维动态过程,从而推动测量船整体团队能力不断提高。

2信息化与知识协同的关联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生产工具。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信息安全的功能。测量船的信息化则可以相应的认知为建设、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的智能化工具,使之作用于提高测量船整体团队能力的过程。

2.1知识主体需要信息化牵引

在测量船的知识主体中,最核心的要素就是每个个人,无论怎么划分,个人(人才)在测量船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占有着主导地位。人才也成为了知识管理的主体对象之一,需要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两种知识的表现形式出发,构建人才评价机制模型,如图1所示。

在测量船上,人才的显性知识包涵培训经历(学历、在职培训)、工作经验(岗位履历)和技能等级(职业技能证书、工程师),这些内容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以直观的形式记录或展现;相对而言,人才的隐性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测量船后续人才发展的进程,包括工作动机(对工作中的某一目标持续渴望从而不断实践的内在驱动力)、价值观(对外界事物或行为的评价准则)、心理素质(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冷静地对待各种考验、是否有积极的心态去处理难题)、发展后劲(个人的学习能力、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业务沟通能力),这些指标通过信息化技术的支撑收集后,就能够开展数据分析和导向应用,使得人才往测量船期望的方向发展。

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能够针对每个人的不同特点,一人一策,量身定做,设计他们的未来、助推他们的成长。为他们搭好台,他们才能唱好戏,能够让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都能实现自我、展现自我、体现价值、实现梦想,并把个人的梦想融入中国梦,最大限度地把科技干部的聪明才智集成起来,让学历转化为能力,让文凭转化为水平。

2.2知识客体需要信息化构建

前文所述,测量船的知识客体即测量船参与到试验过程中涵盖和需要的方方面面知识内容。以一份常见的政治教育教案为例,传统的方式为组织者拟制教案,之后在目标群体内进行授课,通过提问或检查笔记等手段来确认教育效果,这种方式存在着教案利用率低、受众范围窄和效果确认不易等问题。假如采用信息化方式来构建此教案,则组织者在教案的设计、开发过程中,就能够同步将编写教案的背景缘由、教案内容的辅助材料、教案的适用领域等附加性文档进行集成,再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发布共享,则能在较大范围内使得该教案获得有效应用,受教育者的心得体会等学习内容亦能通过信息化手段快速反馈到组织者处。

此外,通过信息化手段能够将常用的书籍、资料、课件、人员信息等各种类型知识按照统一的标准数字化,按照科学的体系划分构建,利于信息的存储、发布、利用和动态更新。测量船团队形成最本质的目的是预期的共同利益,在团队知识共享过程中,无论是从角色主体角度还是从业务流程角度提高成员的协同意识都是为了使整个团队的资源能够得到交互,实现收益最大化。依托于信息化技术,有限的资源(知识客体),可以通过互补和整合,产生倍增效益。

2.3知识传递需要信息化承载

为满足测量船多样化任务的海量知识需求,需要从三方面不断的拓展知识资源库。一是从外界及时获取有效的知识;二是整合内部成员的孤立性知识;三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自发性知识创新。当前在测量船上部署了“超星图书馆”和“通用图书馆”等数字图书馆,初步构建了知识系统,利用航采网能够同步期刊报纸等数字资源,通过这些信息化手段,减缓了测量船出海期间的“信息孤岛”效应。测量船内部各单个成员、单一团体留存了大量的知识内容,分散于机房、库房和独立系统中,没有进行统一标准上的数字化,无法做到同步的存储、发布和更新,导致知识的传递效率低下,需要知识的人难以迅速获取急需的信息。创新不是孤立的,只能建立在知识继承的基础之上,原有知识资源的分散、独立,导致创新的难度加大。

在测量船的团队知识协同上,尤其要强化信息化建设,将零散、孤立的知识内容数字化,对接后方巨大的保障资源,推动知识的系统集成和快速传递。

3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3.1依托信息化手段培养学习共同体,激发兴趣,促进交流

知识经过分享、整合、积累、应用的过程,才能实现创新,而知识共享的关键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高度知识化、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中,面对急剧增长的知识和信息,如何通过有效的知识分享机制,将其本身拥有的知识有效地与他人分享、交流,显然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重大挑战。

在封闭与零散环境下,测量船上的个人或单个组织难以获取支持信息,要找到志同道合的团队相对比较困难。依托于信息化手段,个人或组织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工作安排和急需信息等内容能够在测量船整个知识团队中实时共享、快速发布。比如建立人才一体化资源信息系统,以张三为例,上船之初即将其学历学科、兴趣爱好、特长技能、工作学习经历和个人成果等内容收集至信息系统并对外发布,各学习团队定期发布工作信息或人才需求,便于团队和个人能够相互发现,彼此组合形成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文化生态学习环境的理想架构。把测量船视为“共同体”,把学习环境作为个人和团队通过相互合作探讨各种方案、后果、假设的地方。这种公共性的、民主的群体学习环境就是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共同体”模式下,学习者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相互砥砺,相互帮助,依托学习工具和资源的支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是在学习者与环境和社会群体的交往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人际交互(包括自我交互)的顺畅也同样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3.2立足信息化技术搭建学习环境,构建统一的知识网络

立足于信息化技术在测量船逐步构建统一的知识网络,通过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潜移默化、外部明示、汇总组合、内部升华等4个互动过程来促进知识在团队成员之间不断地学习与交流。利用知识单向、双向或多向传递,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等之间的交流,以实现知识所有者与他人分享知识,以及知识被共知和共用的目的。

构建测量船知识库。充分发动每个部门、员工,贡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对纷杂的知识内容(方案、策划、制度等)、格式(图片、word、excel、ppt、pdf等)和人员信息(小团队、科技成果、工作经历等)分门别类管理,把知识积累起来;创建测量船知识体系,清晰掌握测量船知识分布状况,提供管理决策依据,按照不同的权限体系,对各类角色成员开放不同级别的知识库,注重版本管理,文件资料从初稿到最后一版,均有版本记录保存并可查。把知识应用起来, 让知识查询调用更加简单,充分利用知识成果,提供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劳动,依据知识库构建各部门各岗位的学习培训计划,随时自我充电,成为学习型团队,

提供知识收集模式,将一些知识库中缺少的经验性知识,从船员头脑中挖掘出来。

通过重新组合上述的知识和运用开发潜在知识,使得通用知识与测量船专有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并产生新的知识或见解,而这种新知识能被有效传播或应用。利用这种对已有的、分散的知识(个人或组织),通过某些方法或工具进行的系统的、有机的知识综合或者重构,并产生新知识的动态过程逐步在测量船构建统一的知识网络。

3.3借助信息化平台建立考核评价体系,推动人才发展

借助信息化平台有助于实现动态的、实时的和正反馈的考核评价体系,能够真实的反映出测量船人员的显性和隐性知识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对人才的学习发展方向起到导向作用。正确的评价结果反馈促进人才不断成长,人才评价结果反馈回知识协同体系中,使其将评价结果做为已获得知识进行识别、分类、转化等环节,最终定位成员的短板,使其明确自身的薄弱环节,以有目标、有计划地去弥补。

测量船环境下的各型组织发展从某种层面上讲也是人才的发展,人是组织的基础,组织是人才在某种条件下形成的共同体。信息化环境下的测量船知识协同尤其强调增强组织与组织之间在产品设计、资源保障、过程控制、服务提供等方面的全方位协作能力,通过集成整个价值链实现多个成员之间的协同开发、管控直至服务的目的。这种具有动态实时性、开放性、跨组织的整合、虚拟性、整体最优性、高效性和全方位性等特性的高效率知识协同不是单个组织能够独立完成的,必须依赖于信息化平台的同步建设。依赖于信息化平台,将测量船内部的各类组织主体抽象成互相制约的系统元素,系统内部成员进行角色分配和属性调整,以供应链为载体嵌入知识链,以业务流程为媒介实现知识利用和知识创新,最终实现整个系统的价值增长,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成员的单项业务能力是维系整个系统发展和创新的关键。

4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测量船团队知识协同概念、关键要素和机制进行分析,强调了在信息化条件下不同主体之间和业务之间的互动关系,测量船内部能够形成知识协同关系的各主体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关系,合作各方之间相互配合,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受益,测量船整体效用能够得到质的提高,即协同论中所讲的“1+1>2”情况。

参考文献

[1] 徐少同,孟玺.知识协同的内涵、要素与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3(7).

猜你喜欢

测量船信息化
本期导读
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7号”返回母港
“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
基于某测量船的隐蔽通信检测算法设计与软件开发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