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经的环境

2017-01-10思晨

杂文月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环境

思晨

说到今天的环境恐怕已经很难引为自豪了,有多少名川已经干涸颇为难说,但绝大多数名川已经污染恐怕当是事实。而除了河流污染外,土壤的污染也摆在了国人的面前。沙尘暴、酸雨、大气污染这些词的使用频率日益见长。只是大略翻阅一下史籍,就能感到我们曾经拥有怎样的生态环境。

《汉书·地理志》载: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实之饶。……颍川、南阳,本夏禹之国,……好商贾渔猎。……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火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那时从南到北,中国的环境都是相当好的。但现在已经很难看到这样的山林与沃野了,想渔猎山伐为生更是不可能了。

就水环境看,更是不容乐观。从《汉书·沟洫志》可以看出过去即使是西北也不缺水,那时,“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灵轵、成国、湋渠引诸川,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巨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它小渠及陂山通道者,不可胜言也”。时下还能在何处见识到数量不可胜言的小渠与池塘呢?

古老的《诗经》中有太多关于水的描述,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学始终贯穿着一条富有生命力的水脉,抽掉了这条水脉,那还是中国古代文学吗?《上林赋》中更有“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的文字,不难想象西北曾经的模样。

今人考证,司马相如所说的八川是灞、浐、泾、渭、沣、滈、涝、潏。而在《清史稿·地理志》中可以看到在清朝时,西安一带的八川水系仍是完好的:通济渠、古白渠与梗梓水、清谷水、潼水、戏水、零水、渼波水、辋水,土胶河、猗水、注水、冶谷水、浊谷水、芒水、甘水、东赤水、漆水、沮水、柞水等交汇于八川。难怪这儿曾是中国最为富庶的地方之一,作为政治中心这儿曾经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今天西北还能看到这样的水吗?而清朝离今天才多少年?

如果看森林资源,就能感到西北曾经有过怎样的植被。《宋史·高防传》:建隆二年,(高防)出知秦州,州与夏人杂处,……州西北夕阳镇,连山谷多大木,夏人利之。防议建采造务,辟地数百里,筑堡要地。自渭而北,夏人有之;自渭而南,秦州有之。募卒三百,岁获木万章。这让今人明白那时秦陇之间渭水两岸森林成片,而且多为大木,其木之大甚至到了巨的程度。《宋史·列传二十三》称:“时权要多冒禁市巨木秦陇间”。这就表明在宋朝秦陇间有着极为可观的连片巨木。北宋的这些“官倒”承袭五代之习,而他们所倒卖的主要物品则是木材。就是被称为“大事不糊涂的”吕端,也曾参与过这样的事。当然,植被受到破坏不仅是北宋时的事,每个朝代的建立都要修建宫殿、修建祖庙,封建社会建国与建庙总是联在一起的,这个过程真不知砍伐了多少树木;加之战乱与火灾,兵器、战车、船舶的建造都极大地加重了环境的负担,所谓火烧赤壁,实际上烧的都是木材。看北宋灭南唐就知道,南唐的水军已经颇具规模,而北宋建立后也不断地扩建水军,这些现象都必然地使森林面积急剧缩小。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明朝时,为了给魏忠贤建生祠,达到了伐木无算的程度。

从兽的分布看,大熊猫在古代的分布范围要比今天广得多,其地方名竟有数十个之多,如貘、貊、驺虞、白熊、花熊、竹熊等。《宋史·太祖本纪》中有:“五年,遣使诸州捕虎”。虎在中国的分布曾是非常广泛的。《菽园杂记》载:南唐当涂聂氏随母采薪,母为虎攫去……宋嘉佑中,南昌分宁女巧氏随父入山伐薪,父遇虎……宋鄞县女童氏,虎衔其大母……元余杭姚氏母汲涧,遇虎……这些事大都发生在南方。北方的情况也很相似。《南部新书》记载:开元令诸有猛兽之处,听作槛阱射窝等,得即送官,每一头赏绢四匹,捕杀豹及狼每一头赏绢一匹,若在监牧内获者,各加一匹。其牧监内获豹,亦每一头赏得绢一匹,子各半之。信乎长安上林近南山,诸兽备矣。

金陵作为六朝古都,也有帝王到幕府山围猎的记载。今天的幕府山除还能看到麻雀外,不会再有其他禽兽了。如果说南北朝离今天太远,那清朝距今仅百余年,可就是在清朝,中国的环境还有很多可以让人怀念处,除了上文提到的“八川绕西安”外,《清朝野史大观》记载,康熙晚年曾对人说他一生获虎一百三十五、熊二十、豹二十五……其余射获诸兽不可胜记矣。又于一日内射兔三百八十一。乾隆木兰校猎专爱射虎,每会围,麇鹿数百,他兽无算。如果加上当时专职猎人所杀的猎物,其数量足以让今人吃惊。今天这种景观已从中国大地上完全消失了。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酒泉,泉味如酒,豫章,樟树生庭,雁门,雁之所育。不知今天是否还有这样的泉?是否还有这样的樟?但没有这样的雁则是肯定的。如我这个年龄的人,儿时都曾见过大雁从天上飞过,也就几十年的时间,在天空飞翔了上万年的大雁一去不复返了。后人如读王勃的《藤王阁序》“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或读毛泽东的“望断南飞雁”,非借助注释而不能知雁为何物,可借助注释知道了雁还能读出那种意境吗?时下连燕雀都难得一见,何以理解“鹰击长空”呢?

我们从曾经的环境中走过,却失去了很多弥足珍贵的东西,尤其是近几十年失去的太多和太快。这不禁使人发问中国人真的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吗?真的在乎“中庸和谐”吗?人们曾经在多大程度上曲解了古人所说的“人定胜天”?为何置古人同时所说的“天定胜人”于不顾?想想曾经的环境,大约才能明白有着怎样的失误和今后应该走的路。

【小黑孩/图】

猜你喜欢

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境
环境与保护
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高等院校环境类公选课的实践和探讨
掌握“三个三” 兜底环境信访百分百
环境信访应当回应民众的环境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