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究
2017-01-10张世英
张世英
【摘 要】当前,我国面临经济转型期,经济社会形势发生着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下,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也是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阐述了我国经济转型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现状,指出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突出矛盾,并在此基础上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经济转型; 大学生就业 ;人力资源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突飞猛进,近年来则迎来转型期,由此前的劳动密集型经济逐渐向知识密集型经济转变。这不但说明经济发展方向正在发生变化,而且将间接造成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特别是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由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多为高素质人才,在人力资源供给因素里,一直是中高级劳动力供给的主体来源,然而当前其数量与质量上都存有明显不足,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实际需要。因此,探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经济转型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刘易斯拐点”是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的著名理论,该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的年轻人口会使劳动力变得廉价,此时形成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即产生较便宜的要素价格;然而,随着工业的持续发展,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廉价劳动力会与日俱减,劳动力不可能永远过剩,迟早有短缺的一天,此时会对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而这个劳动力由过剩变短缺的转折点即为“刘易斯拐点”。
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工业化水平逐渐提高,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逐渐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加之我国人口结构方面的现实,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少,并于近几年出现瓶颈。据相关统计,2015年,我国农民工数量首次出现零增长状况。那么,我国的“刘易斯拐点”是否已然来临?对于该问题,学界尚有争论,然而其到来时会出现的状况正在我国经济现状与就业现状中显现,如民工荒现象,又如出口商品价格不再具有明显优势等,近年来这些现象愈加明显。
阿瑟·刘易斯还认为,在“拐点”过去后,要想使经济向好的方面发展,必须积极促使劳动密集型经济转变成为知识密集型经济。当然,这会对人力资源供给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影响为人力资源配置的变化。对我国而言,面对“路易斯拐点”,一方面应当从数量上解决人力资源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更加重要的一点,应当努力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
所以,我国经济转型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是对大批高质量人才需求的增大,此时,由高校培养出的大学生,不但会在我国人力资源数量供给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其提供必要的人才数量,而且也决定着我国人力资源质量的高低,可以说,人才质量正在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二、我国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生人力资源市场存在着供给与需求严重不均衡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产生与两个事实密切相关:一是十多年来的大学扩招;二是近年来我国GDP增长速度的逐渐放缓。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有效解决当时的就业问题,我国于1999年实施了高等教育改革,从当年开始逐渐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规模。在该政策的引导下,全国各省市的高等院校纷纷增加了招生计划人数。在此之前的多年里,高校招生人数一直维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每年的增长幅度并不够,一般在8.5%上下,然而在扩招政策出台当年,增长比例猛增,达到了47.4%,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比例;此后,一直到2016年,每年的高校招生人数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而高招录取率也一直较高。
对比每年高校录取人数与当年GDP增长速度不难发现:自2007年开始,我国GDP增速与之前相比有所下降,2012年起则降到了8%以下。可是,与GDP增速放缓的态势相对,高校招生规模继续扩大,尽管扩招增幅不算太大,然而其增长态势未尝改变,GDP的放缓与大学生数量的持续增加必将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高校扩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迅速提升我国居民素质,拉动经济需求,对缓解就业形势也有一定的效果;另一方面,其消极作用也不可小觑,其对就业形势的缓解只是暂时的,其最终结果是将就业压力向后转移。
三、我国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更多的中高级劳动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尽管由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数量较多,然而其在质量上无法满足市场对人力资源的要求,甚至人才质量下降的问题开始显现。
得益于高校扩招的直接影响,在我国人才市场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比例显著扩大,但是学历并不等于能力。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着各种新的岗位,也改变着岗位职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大学毕业生无法博得用人单位的信任。
高校毕业生的质量是由高等教育的质量决定的,然而自1999年起,高校招生规模逐渐扩大,但必要的教育资源未能相应增加,加之我国高等教育起步较晚,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低,特别是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法单一,高校教育质量不容乐观。此外,高校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指导方面做得不够,存在方法陈旧、缺少实践教学等问题,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从书本理论知识过渡到实践应用之中。
相关调查显示,一方面,在许多企、事业单位都存在人力资源需求缺口较大的问题,人力资源供给充足的单位并非大多数,即使供给充足,也并非所有岗位都能招到最佳人选;另一方面,应届大学生在就业面试中的录取率较低,即使那些被录取的大学生也有相当一部分无法胜任岗位要求,而在工作两年内离职的大学生数不胜数,比率很高,很多大学生的离职名义上是“跳槽”,实际上是自身能力不足无法继续工作。由此可见,人才质量偏低是我国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方面。
四、应对我国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措施
基于我国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的上述问题,应该紧紧围绕人才质量偏低这个关键点,努力促进人才质量的提高,多层面、多角度地升其就业能力。
1.注重能力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在诸问题中与人才培养质量及其就业之间相关的是能力教育缺失的问题。过分强调知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不良传统,对学生个体而言,重视理论知识而忽视应用实践是其在小学学习与中学学习中养成的习惯,注重能力教育需要高校采取积极措施。为向社会输出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应当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考核机制等方面重视能力教育,从各个方面引导学生,使学生积极配合提升自身的能力。
2.指导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我国高等教育关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已久,然而其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职业生涯规划更多地关注“理想教育”的层面,未真正触及学生就业的实质。可以说,多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显得不切实际,这会使大学生形成一个认识的误区,即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如何满足自身的“职业偏好”。因此,要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进行创新,开展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将“职业偏好”视职业生活众因素中的一个,强调理性认知;一要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身的特质和能力;二要指导学生正确判断社会需求,不仅是岗位需求,还包括能力需求。
3.加强社会实践以及校企互动
社会实践不应局限于校内,不应局限于知识理论教育,而应更加注重社会实践内容与社会经验的积累。社会实践不能流于形式,而应与专业课结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展开,真正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与此同时,社会实践需要高校、学生以及企业的共同参与。企业是人力资源需求方,是大学生毕业后的归宿,企业应积极与高校合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平台。
五、结束语
当前,我国迎来经济转型期,人力资源市场面临重大考验,提高大学生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是应对经济转型、保障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高校应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大学生则要主动提高自身素质,而企业也应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参与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中。
参考文献:
[1]李文晶.论经济转型时期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基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 2014(17):164-166.
[2]赵晓彤.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思考[J].经营管理者, 2016(16):20-22.
[3]庄晶莹,吴耀珍.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择业取向调查研究——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J].时代农机,2016(05):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