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感性认知的设计基础课程优化
2017-01-10徐晓莉
徐晓莉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机电学院,广东广州 510665)
基于感性认知的设计基础课程优化
徐晓莉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机电学院,广东广州 510665)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普及的同时,对传统的设计教育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教师个人原有的知识储备和教育理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教育的重点已经由知识型向策略型和技能型转变.本课题就是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基于感性认知对设计基础教育以及课程的改革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期人才培养能够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设计;创新;认知理论;基础课程;优化
1 序言
设计是一项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相结合的活动,因此设计教育更应该注重设计以人为本,注重对教育对象以及其认知过程的研究.认知理论认为所谓的学习其实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以及其重新进行组织的过程,是一个人去追求知识和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而设计基础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设计者的创新思维,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与认知理论的原理不谋而合,因此,基于感性认知对设计基础课程进行优化建设具有耦合性、可行性和可持续性.本文以《平面构成》为例,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2 现状分析
构成设计课程自从创立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并且始终被作为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训练课.构成基础课程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与抽象造型能力,对其设计思维的培养、丰富与拓展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意义.然而,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对许多院校的平面构成教学状况的调查发现,目前的构成基础教学仍存在有许多不尽合理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材内容陈旧
从1996年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王晓林等编著的《平面构成》,到2015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张如画等编著的《平面构成》,目前还有销售的教材近四百本,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围绕构成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点线面、构成基本形式、形式美法则、构成作品鉴赏等五个部分展开(如图1所示).
图1 部分教材资料
2.2 教学资源扁平
调研发现,《平面构成》课程的教学资源主要来源于教材和老教师教案课件的传承.由于这种来源集中于同一个圈子,因此其内容、思路、模式始终离不开书本.如此反复,教师本身的知识面得不到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加受到局限,因此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突破教学资源的扁平化,积极寻求和建立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库势在必行.
2.3 作业形式重复
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在设计中创造形象;怎样处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联系;如何掌握美的形式规律;如何提高其创造“抽象形态”和构成的能力.目前的问题是大部分学生如果单纯通过各种临摹的练习和作业,除了留下一堆极具形式感的黑白格格(如图2所示),其审美能力、归纳提炼能力、创造能力和布局排版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图2 百度搜索“平面构成”的结果
3 优化内容
3.1 优化教学理念
感性的定义是基于信息处理认知心理学上的,是人们通过各种感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感知和平衡感等,对某种产品、环境或现象产生的某种主观感受.因此基础课程教学重点应该强调培养学生尊重真实感受,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根据人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来调整授课思路和知识点的规划,形成基于感性认知的教学理念.
3.2 整合课程内容
将平面构成知识体系进行整合,将“构成的基本常识,构成的方法,构成的基本要素,构成的基本形式,构成的形式美法则”整合为以下几个方面:构成设计审美教育;构成设计方法论探讨;构成设计实践交流;构成设计应用指导.针对课程内容抽象枯燥、连贯性和逻辑性不强等缺点,将学生带出课堂.例如按照“从生活中来,到设计中去”的逻辑(如图3所示),既要引导他们认识生活中的构成要素,同时又向他们灌输设计应用的特征和技巧.
图3 对“点”的认识和理解
3.3 突破教学模式
认知理论认为所谓的学习其实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以及其重新进行组织的过程,是一个人去追求知识和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因此其对当前的教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为了能够在平面构成教学里面提高学生的构成设计能力,教学内容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生获取需要信息的完整过程,然后再去结合平面构成的具体特点,确定适合平面构成的教学办法.
3.4 建立资料库
眼睛、耳朵、鼻子、手、口、皮肤、身体等是人感受和体验事物的重要部位,基础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使得认知感受立体化,训练他们的感性意识和灵敏度,如此才会顺理成章的培养服务设计人才.通过互联网的搜罗,平时教学过程中的拍摄录制等多渠道共同构建“基础教学感性认知资料库”.
4 优化实践
4.1 开启设计造物的创意之门
以往的设计基础教学主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具象的写实感训练,如素描和色彩写生;另一部分是抽象的设计感训练,也就是目前各类高校普遍推行的“三大构成”教育.前者对具体的物质进行全面的观察和深入的刻画,这就注定它很难超越物体本身的物理属性,无法通过想象来创造富于新意的艺术形式,因此必须通过构成训练来发挥应有的作用,帮助学生学会由具象表达顺利向抽象概括转化,再由抽象到具象过渡,从而开启设计造物的创意之门.
感性词汇的拓展是创意思维课程中最常用的设计方法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在海量的信息中理出知识结构,让那些潜在的知识结构股出水面.它提供了一种将我们脑中信息具体化的非线性方法,借此整合、诠释、沟通、储存与挖掘信息.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因此对于同一事物或者词汇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即感性认知,在构成设计实践中,用思维脑图引导学生思考能够收获“百花齐放”的效果.
4.2 增强课堂教学的启迪性
教学是一个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过程.如果课堂教学单纯的以教师传递信息为主,则学生很难获得全面的知识体系.基于认知理论的《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是信息化背景下对教师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调整,通过教师的引导让每个学生主动说出经过大脑加工后所理解的“构成的核心理念”,并且在课堂之上经过同学之间相互补充与完善,最终每个人获得的都是立体化的知识.从认知学的角度来看,这样不仅使课程知识有效传递,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互动性,使得传统的知识传递型课堂教学转变为思想启迪式教学.实践教学中,不少老师都将设计应用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在蛋壳、脸谱、窗帘、马克杯、运动鞋、T恤衫等多种实物上绘制构成图案(如图6所示),不仅训练了他们的设计应用能力,同时也提前灌输了材料和工艺等意识,为设计系统教育提供了可持续性.
图6 学生的“布艺花卉构成”设计训练和“蛋壳四方连续构成”设计训练
4.3 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设计是一项非常接地气的创造性活动,一切不切实际的造物都是浪费资源和不负责任的.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平面构成》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将逐步建立起竞赛类和项目类教学资源库,改变传统的只动手不动脑就能完成的黑白方块式作业形式,通过丰富的案例库来拉近课程和实践之间的距离(如图7所示),促进应用型设计人才的培养.
图7 学生的课程汇报和构成与文字、色彩相结合的综合设计作品展示
4.4 推动三大构成的系列改革
三大构成是指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平面、立体、色彩之间以及和材料、工艺之间都不是彼此孤立毫无关联的,形态与色彩,质感,量感、空间感觉等物理属性是不可分割的,二维和三维也没有严格的界限,精确的透视可以在平面上再现空间感觉,错觉也可以体现运动感和速度感.因此,三大设计构成课程的内容不可能有一个绝对的界限,基于感性认知《平面构成》课程的优化改革必然带动三大构成的系列改革.
5 结论
当前我国的设计教育正在不断的推行改革,如何优化现在的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是教学改革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本课题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在于,以认知理论为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思想,优化教学大纲,突破教学模式,整合课程内容,建立资料库,通过交流汇报的方式确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充分体现感性认知的内涵,按照理论内容构建积极活跃的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能动性的发展,使学生的学习观念得到质的转变,为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坚实的基础,使得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效实施.
[1][美]布兰思福特等编著,程可拉等译.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扩展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王海建.从“认知思维”走向“创新思维”[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张书涛,苏建宁.基于广义遗传算法的设计师认知思维模型[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4(8).
[4]罗仕鉴,潘云鹤,朱上上.产品设计中基于图解思维的隐性知识表达[J].机械工程学报,2007,43(6).
[责任编辑:郭正涛]
G 642
B
1672-402X(2016)11-0104-03
2016-03-10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6年教改项目,主持人:徐晓莉,No.JYYB201622
徐晓莉(1982-),女,山东烟台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产品创新设计、品牌形象推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