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者,正也”新释

2017-01-10

华夏文化 2016年4期
关键词:为政者端正问政

□ 鲁 谆

·思想文化·

“政者,正也”新释

□ 鲁 谆

“政者,正也。”这句古代名言,语言精辟,内涵丰富,意义深远,至今仍闪耀着中华传统为政治国智慧之光,值得研究思考。

本文谈一点个人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为政与正身

孔子作为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密切关心政治,发表了许多有关为政治国的主张。《论语》第一篇《学而》,从学习谈起;第二篇《为政》,就转而着重论述为政治国大计;其他各篇,也有许多相关论述。对子贡问政、子张问政、子路问政、叶公问政等,孔子都作了富有哲理和针对性的答疑。其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当为答季康子问政所说:“政者,正也。”(《论语·颜渊篇》)

《说文解字》:“政,正也。”政,即端正、中正;“正,是也。”正,即正确;“是,直也。”是,即正直。这相关三个字的解说,对理解“政”字的涵义,非常重要。孔子提出“政者,正也”后,紧接着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显然,这首先是从字义上论证为政者必须作表率。然而,“政者,正也”的涵义与价值,十分广阔、深远,可说是儒家对政治的定义式阐释。

孔子反复教导弟子、时人,为政,首先要端正自己,以身作则。“正”作为动词,“正其身”,即端正自身。“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篇》)如果能端正自身,为政还有什么难呢?不能端正自身,又怎能端正别人?“正”作为形容词,“其身正”,即“自身是端正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篇》)自身端正,不下命令也能执行;自身不端正,虽下命令也没人服从。身教重于言教。上行下效、潜移默化的威力,无形而又巨大,为政者务必对此有清醒认识。严以律己、严以修身,才能带动下属和平民百姓,达到治国的预期效果,取得成功。

早在孔子之前,正人必先正身的思想即已产生。《尚书·君牙》载:“尔身克正,罔敢弗正。民心罔中,惟尔之中。”这是周穆王告诫大司徒君牙的一段话,大意是,你自身如果能够言行端正,下属和平民百姓就没有人敢不端正;民心能不能中正,就看你能否示民以中正。周穆王从文、武、成、康等先王的历史经验中认识到,为政者严于律己对正确引导下属和平民百姓的必要性。另据《左传》桓公二年载,晋大夫师服说:“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听,易则生乱。”通过政治以匡正人民,为政有成效人民才能听从命令,改变这个原则就会发生混乱。孔子所说“政者,正也”,继承、发挥了先贤的思想,进一步论述了政治就是要正人、正民,而为了正人、正民,必须从正身、正己做起。对季康子等问政的“政”字,有多种今译。杨伯峻先生译为“政治”,是确切、全面的。

正身,不可能与生俱来,需要下一番修为、养成的功夫,这就叫“修身”。孔子在回答子路什么是君子的问题时,提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即修身。《论语》作为道德哲学经典,通篇都与修身紧密相关。人,是社会的人,不是与世隔绝、孤独存在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必须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包括与父母、兄弟、配偶、子女,以及宗族、邻里、社会、国家、天下的关系,这都离不开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大学》)上自最高领导,下至普通百姓,每个人都必须以“修身”为根本,要懂得这个道理,古今中西,概莫能外。为政者,要担当国家重任、天下重任,更必须高度重视修身。然而,在世风不正、官风日下的今天,一些人,尤其是某些为政者,却把“修身为本”的古训,置之脑后,甚至视为糟粕,不能不令人忧虑。

对于为政者必须正身、正己,孔子不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还提出具体要求。“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篇》)首先,要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篇》)“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篇》)“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篇》)这些教诲,为政者务必模范地践行。其次,为政要爱人、爱民,并体现在“节用”即节俭上。再次,要让老百姓能够按照节气、时令耕作,不违农时,这在传统农业社会特别重要,今天也不可丝毫违逆。此外,还必须勤政。“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篇》)“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论语·子路篇》)只有不知疲倦、毫不懈怠地忠于职守,才能有所建树,而不是尸位素餐,不作为、懒作为、乱作为。

“政者,正也”,还见于《管子》一书。“政者,正也。正也者,所以正定万物之命也。是故圣人精德立中以生正,明正以治国,故正者所以止过而逮不及也。过与不及也,皆非正也。非正,则伤国一也。”(《管子·法法》)《管子》与孔子对于为政的主张,有许多共同点。其一,《管子》与孔子一样,强调政治、为政,要端正、正直,这是最基本的共同点;其二,《管子》所说“明正以治国”、“非正,则伤国一也”,强调端正、正直,对于为政治国的重要,与孔子不谋而合;其三,《管子》说“圣人精德立中以生正”,认为道德修养对正身有重要作用,也与孔子一致;所谓“过与不及也,皆非正也”,与孔子所说“过犹不及”(《论语·先进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篇》),意思相同,即中庸之道。

《管子》对于“政者,正也”的阐释,又与孔子有所区别。这主要表现在突出法的极端重要性。“不法法则事毋常,法不法则令不行。”《管子·法法》这开宗明义第一句,大意是,不尊重法,事情就长不了;依据非法之法,政令就不能执行。又说:“法立令行,则民之用者众矣;法不立,令不行,则民之用者寡矣。故法之所立,令之所行者多,而所废者寡,则民不诽议,民不诽议则听从矣。”显然,这与孔子着重强调为政者的道德修养和自身表率作用,是不同的。《管子》还指出,必须立规矩。“规矩者,方圜之正也。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圜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而正方圜;虽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故虽有明智高行,倍法而治,是废规矩而正方圜。”废弛了法,废弛了规矩,即使是智慧高明的为政能人(政治家),也不能正身、正己,进而正人、正民,取得治国成功的。同时,管子把“正”看作决定万物本质的内在因素,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总之,要全面理解和阐释“政者,正也”的含义,为政者既要注重道德教化,身体力行,又必须加强立法立规,严格依法依规办事。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家各派学说既彼此制约,又互相补充。如何博采众长,融汇贯通,并赋予其时代精神,使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染力,是历史赋予我辈的光荣使命。

二、为政与正道

孔子一生,忠贞不渝地“志于道”。他提出正身,最终是为了正道。“政者,正也”,涵盖正道,核心在正道。

“道”,本义是“道路”。其引申含义很多,如道理、道义、真理、规律等,各家有各家的阐释和侧重。就儒家而言,主要是指思想主张,也即修、齐、治、平的道路、道理;用现在的话来讲,“道”可概括为理想信念,包括人生道路、治国道路、治世道路等。在一定意义上说,儒家理解的政治,就是正道。

《礼记·燕义》明确提出了“正道”,并论述了其意义。“上必明正道以道民,民道之而有功,然后取其什一,故上用足而下不匮也;是以上下和亲而不相怨也。”居于上位者(领导人),必须明白宣示正确的治国道路、道理以领导人民,人民在其引导下取得功效,然后抽取其十分之一的收益,这样上面有足够的为政经费用于开支,下面也不至于感到匮乏,上下就能够和睦、亲近而不彼此怨恨。简言之,为政者的“正道”,就是要沿着正确的道路领导人民,取得成功,兼顾各方利益,上下和谐相处。

正道,与歪道、邪道是互相对立而存在的。“正道捐弃,而邪事日长。”(《管子·立政》)正道如果被抛弃,歪门邪道就会一天天滋长。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篇》)如果彼此的思想主张不同,就不要在一起去谋划事业,当然与歪道、邪道更不相为谋了。钱穆先生对“政者,正也”作这样的解说:“正,犹言正道。政治乃群众事,必以正道,不当偏邪。”这是中肯的。

生活在“礼崩乐坏”、“无道”的春秋时期,孔子终其一生,向往正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篇》)早晨听到治国的道路、道理,即使晚上死去也值得。孔子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将生死置之度外。“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篇》)读书人既立志于治国理想,却以粗衣淡饭的简朴生活为耻,这样的人是不值得与他议事的。“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篇》)要坚定信念,认真学习,誓死守卫并善于实现治国理想。

围绕修、齐、治、平的理想信念,孔子有一系列深刻论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篇》)人要为了弘扬、传播理想信念而尽其所能,而不要用理想信念来炫耀、抬高自己。“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篇》)道与德、仁、艺紧密相连,而道居于首要位置。“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篇》)“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篇》)天下有道,还是无道;邦国有道,还是无道,是观察时局、作出进退决策的重要依据。

三、为政与正心

“政者,正也”,还包含正心。为政者为了正身,正道,首先必须正心。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章句上》)心的功能是思考。思考,就会有所得;不思考,就不会有所得。古人所说的“心”,实际上是指人的大脑。“心思”一词,把大脑及其思维功能恰当地联结在一起。正心,也就是端正思想,或者说树立正确的思想;今天,即通常所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儒家经典之一的《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它明确指出正心对于修身的重要;正心是实现修、齐、治、平之道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

为什么说修身在于正心?《大学》作了一番解释:“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一个人如果陷入愤怒、恐惧、逸乐和个人得失的忧虑之中,就无法正心。“心不在焉”,思想不用在所做的事情上,那就会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进,吃也吃不香。注意力不集中,事情就办不成。此即修身在于正心的道理所在。为政者正心,就是要心系天下,心系百姓。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篇》)《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无邪”。这也告诉人们,正心,就是思想纯正,没有邪念。惟其如此,才能正身,正道。当今为政者,如能将“思无邪”作为座右铭,时时自我约束,也不至于那么多人因腐败、渎职而落马后,痛哭流涕,悔不当初。

生活在2500多年前的孔子,深受世界各国学界和人民的尊敬。“政者,正也”及与之相关的中国古训,构成一个思想体系,不仅具有学术价值,对于当今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是值得根据本国国情,古为今用,加以借鉴的。

(作者:北京市西城区新文化街12号院2号楼504室,邮编100031)

猜你喜欢

为政者端正问政
形直则影端
中国传统文化中政德建设的特点及现代启示
修之于身:为政者的成功基石
——老子论官德修养
功能完善,声音端正大气,对得起售价 TEAC(第一音响)NT-505SE
端正中蕴含大气的特质TARA LABS(超时空) The Echo Limited Edition电源线
网络问政节目应为公众所期盼
『广场问政』应『去戏剧化』
人大代表电视问政
电视问政:问出政府职能新变化——武汉台“电视问政”的理念与实践
“大学之道”对当代“为政之道”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