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实践
——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例

2017-01-10王艳娟

关键词:理工大学浙江红色

王艳娟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 310018)



红色文化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实践
——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例

王艳娟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 310018)

浙江理工大学坚持红色文化育人理念,依托各种红色文化资源和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红色文化主题实践,这已成为该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和实现路径。实践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主题实践为中心,翻转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为支撑,实践成果的发布与发表为延伸,通过红色文化专题实践,走进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文化,充分展现教师的引导性、学生主体性和实践成果的示范性,有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与感染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文化;实践教学;经验总结

红色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所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和结晶。它以一种特有的形式涵盖和表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和规律,更是“中国民众对革命精神、党的优良传统、红色经典的当代追求、怀念和传承”[1]。红色文化存在的价值不仅仅表现为一种客观现象、传递一种文化信息,更主要的是要发挥文化作用,教育世人、培育社会风尚、促进社会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革命老区考察调研,重温革命历史,强调红色基因的传承。

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复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面临着多元化社会思潮和网络意识形态的挑战与冲击。彰显红色文化,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推行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简称“三进”)的育人工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红色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方法、新载体,也是应对复杂意识形态斗争、传播正能量的有效路径。*目前学术界对红色文化的定义多有争议,但基本认同红色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红色文化,涵盖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涉及到了思政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内容。

学界对红色文化“三进”工程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探索,很多高校也依托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2-7]但是,有些高校的红色文化实践教学看似红红火火,实则不然,有的只是“走过场”的“形象工程”,很多流于形式,并没有产生多大效果。[8]浙江理工大学近年来借助整体高水平的思政课建设,依托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等优质精品课程群,以国家资源共享课、MOOC课、精品网络课和SPOC翻转课堂等信息化平台为支撑,在红色文化“三进”工程方面进行了扎实的有效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尤其是实践教学方面,该校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有效增强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与感染力。

一、策划引导,走进红色文化

高校思政课是培养和锻炼大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平台。红色文化“三进”工程,可以贯彻到每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例如,红色文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强民富和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进行的艰苦卓绝又伟大光辉的革命斗争,展示了一部完整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宏伟历程,这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实践教学的丰富教学资源。同时,红色文化在精神方面所凝聚升华的理论价值、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有利于对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进行正确引导和悉心培养,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的理论阐释与价值提升,也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重要的素材来源。同时,红色文化无论在物质、精神还是制度、行为等方面,都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

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学生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实践教学的实施步骤和操作规程,敷衍、懈怠甚至抄袭的现象时有出现,如此就偏离了实践教学的教育理念和原则,削弱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有效组织和指导实践教学的全过程,是实践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

(一)构建规范机制,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实践规程

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理念和学以致用的教学思路,实现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便于管理、指导和监督实践教学,浙江理工大学通过制定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和操作规程,规范实践教学过程的具体阶段和环节。除了在课堂宣讲布置之外,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新媒体平台发布规范文档。例如:利用现有的多门精品课程的网站设立实践教学专栏,公布实践教学方案、参考范例等,在公告栏发布每学期实践教学方案;在网络平台的互动模块,设立专门的实践教学论坛,解疑答惑、讨论交流;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实践教学方案和主题实践选题库;通过各种网络媒体平台,尽可能地让学生知晓实践教学的具体工作部署,向学生强调必须按章程、照规定办事。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管理科学、开展有序,构建了多种配套机制和保障机制。例如,改革思政课的考核评价机制,注重过程学习,加大了实践教学的评价权重,实践教学成绩的权重占总成绩的50%~60%,引导学生严肃对待实践教学。再如,实践教学全部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反映成果和调研活动的各种文本或影音资料,必须提交原创声明、授权使用书,通过学术规范培养和端正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知识产权意识。[9]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教师全力引导

目前,各高校思政课普遍的是大班化教学,难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指导,利用网络新媒体成为必然选择。浙江理工大学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尝试与探索一直走在前列,一方面将实践教学往届优秀成果的文本、优秀策划方案、现场实况图片、实践选题及常见疑难问题解答进行分类汇总,上传到各网络平台的实践教学专区专栏,鼓励学生查阅网站信息和资料自行解答疑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也可以与在线教师进行深入的交流研讨。另一方面,师生直接沟通交流,利用课程网站、MOOC网站、网络教学平台和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邮件等社交软件,及时解答学生的困惑或难题。

为了减轻专任教师的工作压力,各思政课程的精品课程网站、教学平台、中国大学MOOC的管理,实行教师值班、轮班制度,力保在实践教学周及时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三)设计红色文化实践专题,引导学生走进红色文化

有效的实践教学需要教师团队进行前期大量的设计、策划和组织工作。每学期初,该校召开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会,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精心设计主题实践,突显红色文化的真理性、科学性,传承性、时代感,形象性、具体性。[10]每位任课教师依据商定的主题,提供5~10个具体的实践选题,汇总到系部,形成每门课程的专题实践的选题库,供学生选择和参考。

除思政课专任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外,该校有效整合了校内的各种师资力量,“逐步形成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部门协调配合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具体参见: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教社科〔 2015〕2号, 2015-07-30.,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整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学生思政线教师队伍,共同参与组织指导实践教学。

(四)搭建多方协同合作平台,筹建实践教学基地群落

浙江理工大学充分挖掘浙江省内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与省内多处红色文化馆所建立联系。浙江省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例如中共一大在嘉兴南湖胜利闭幕并宣告党的成立、南方各省所无的抗日根据地(浙东、浙西、浙南抗日根据地)、枫桥经验、浙江的改革开放与民营经济的勃兴、新浙商的崛起、两山理论、特色小镇等。利用这些他省所无而浙江独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就近进行本土的“浙江红色文化”专题实践。

积极调动整合校内外多方资源,注重搭建多方协同合作平台,筹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实践教学基地。浙江理工大学与地方相关部门共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在全省范围内建立省级实践基地20个、校级基地156个。其中,思政课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基地5个,即浙江现代革命历史文化研究基地、杭州市萧山区航民村实践教学基地、浙江省高校思政课省级实践教学基地、杭州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浙南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等,并增设了浙南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分中心。[11]这些平台构成了红色文化专题实践教学的基地群落。2015年,“追寻红色文化,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基地项目成功入选了教育部首批50家“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再次提升了基地群落的整体水平。

二、知行合一,传承红色文化

实践教学必须要理论结合实际,围绕“知行合一”的理念和“认知、认同、践行一体化”的原则,这是红色基因传承的有效路径。大学生作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践行者,实践过程中更要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一)以生为本,构建红色文化专题实践的设计机制

红色文化实践,必须适应并主动贴近大学生的接受心理,在“其接受心理方面下功夫,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情趣爱好等,因势利导”[12],寻找红色文化实践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切入点,根据学生专业、兴趣等特点设计个性化选题。[13]

浙江理工大学《概论》、《纲要》等课程结合浙江历史文化、浙江精神与浙江实践,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上重大事件、人物的纪念活动。近年来,组织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调研”、“感悟红色精神”、“抗日战争胜利纪念专题调研”、“我党榜样文化研究”、“当今青年大学生该如何理性爱国”、“关于近代以来实业救国与经济建设的调研”、“领略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功绩”、“军事和国防教育”、“如何正确认识和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新气象”、“科教兴国与中国梦之间的关系”、“中国梦、我的梦”等实践。《基础》课程的红色文化实践,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调研”、“我的价值观调研”、“最美现象调研”、“学雷锋、志愿活动调研”、“公民道德建设有力举措调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调研”等形式实践。这些实践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落实在思想上、行动上,感受红色文化、体验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激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和理想信念的确立,提高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真正能够触动心灵,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二)学生主体性实践,红色文化从认知到践行

红色文化进头脑,从感性认知上升为理论认知,需要学生亲自参与到实践中来,把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在实践中感受、体验和践行,并解决理论热点、难点和现实问题。

浙江理工大学的实践教学突出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4]每个思政课拿出20%~30%的课时分配给实践教学,学生根据实践教学主题,参考选题库,单独或是团队合作形式策划具体题目、大纲和实践形式。实践结束后,形成读书报告、论文、观感、调研报告或剧目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成果。近年来,实践教学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实践基地参观调研、情景教学、志愿服务、问卷调研、抗战老兵走访、共和国同龄人采访、社会道德问题街头采访、经典著作阅读、经典影片赏析、专家讲座或学术报告、红色旅游、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挖掘、地方红色文化产业策划等形式。

同时,浙江理工大学思政课联合校团委、宣传部联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例如,近年来指导大学生践行“八字真经”,投身“四个全面”;用行动助力“两富两美浙江”;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缅怀历史,不忘国耻;不忘初心,持续接力,在新长征中弘扬长征精神,走向伟大复兴;结合“两学一做”,纪念建党95周年等主题实践。

此外,实践教学基地、研究中心每年度设立课题,邀请学生参与学术研究,邀请师生以文入会,砥砺研讨,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献计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2013年 7 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革命旧址座谈上的讲话曾如是强调。浙江理工大学定期组织师生前往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专题调研,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所走过的道路,回答并解决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理论热点、难点和现实问题。当思想照进现实、为地方发展出谋划策时,学生们也更为信服理论,认知变得更为理性和深刻,红色文化育人的目标也就达成了。

浙江理工大学师生共同参与红色文化专题实践,献计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谋求高校思政课、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等多方的合作共赢,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的实现路径。获批挂牌的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成为红色文化专题实践的重要阵地。参与基地调研的实践团队积极帮助地方策划开发当地红色旅游资源,曾建议当地政府在街道旁设计并绘制彰显红色文化的宣传墙,建设红色农村文化礼堂,组建有当地特色的红色文化艺术团,举办红色文艺演出等途径来营造具有红色文化内涵的文明乡风;帮助地方政府设计红色旅游的精品路线,建设参与性、体验性红色旅游产品,通过符号设计、营造更具特色的红色文化旅游氛围,构建红色旅游品牌。

红色文化实践服务地方的成果广受地方媒体报道。例如,某学生在调研考察后完成调研论文[15],文章提炼了主要活动在桐庐县新合乡的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孕育的“金萧精神”,为当地发展红色旅游提出了“营造红色文化氛围,设计精品路线”等具体建议。该研究成果得到当地政府的肯定,很快在新合乡政府周边延绵几公里的公路上,路灯顶端安装了红色火炬图标,山桑坞路口竖起了“金萧支队革命教育基地”的石碑,金萧支队纪念馆门前竖起了牌坊,一尊红色文化雕塑伫立在进入新合乡所必经的雪水岭隧道口,一系列红色文化元素、标识进入人们的视野,对当地民众和外地游客产生了情感效应。[16]

三、以成果引领实践,弘扬红色文化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持续改革的重难点。破题之道,除加强教师引导和机制创新外,更要以成果引领实践,构建课堂、文本、平台、网媒协同运作的成果发布机制。浙江理工大学通过成果的示范性、辐射性最大可能地发挥实践教学成果的影响力,多渠道、多形式地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

(一)翻转课堂发布实践成果,增厚氛围

课堂现场发布红色文化实践成果,能够再次凸显红色文化精神的育人功能。学生结束实践后,完成个人或者团队的读书笔记、参观感想、走访实录、调研报告、学术论文等成果,通过文本制作、多媒体课件、电子杂志、视频等直观的形式展示实践成果,交流实践体验,分享成功和喜悦,接受教师、学生评委团的提问、评价,进行答辩。成果发布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举行展示会、报告会、小型辩论会、演讲比赛、历史情景剧等形式。成果发布会上,学生可以邀请其他班级同学、亲友团等师友。

此外,发布会还可翻转汇报过程,在翻转课堂的成果发布会上,教师组织学生评委团对学生作品发布、演讲展示进行点评打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学生也在课余将自己汇报过程进行录像,上传至MOOC平台,师生观看完视频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点评。在现场讨论、交流的情境中,学生再次体验红色文化的感染力、感召力,精神得以再次升华。

(二)完善实践成果的考评方式,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浙江理工大学思政课对实践教学成果的具体考评,贯穿了红色文化育人的理念,注重实效与过程相结合,注重教师考评与学生考评相结合,注重知识考评与学术研究考评相结合。例如,实践教学成绩占学生学期总成绩的50%,成绩的综合评定要考量学生通过红色文化实践是否实现了由认知到践行的转化,是否有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否对学生三观塑造产生了正能量的影响,是否加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是否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是否增强了大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否提高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批评和惩处也是一种激励。对于实践成果存在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的行为,及时惩戒。各种激励手段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复合使用,努力营造激发学生上进心和荣誉感的良好氛围,让优秀团队、优秀成果持续、有效地发挥激励、示范的正能量。

具体考评激励的手段也多种多样,例如及时发现优秀典型,予以表扬或推介,课堂上公开介绍实践经验或赏析优秀成果,优秀成果优先推介发表等等。在全校范围内,每门课程每学期平均评选100篇左右的实践教学优秀成果,创作团队每人获得一份优秀证书;对于优秀成果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展示出来,对独到、深刻见解予以肯定表扬,鼓励学生公开发表作品、实践报告论文,并进行考评奖励。目前,概论课程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登录人次超过359万人次;纲要课程的省级精品课程网站登录人次超过39万人次;纲要课程的4A精品网络课程登录总次数7.5万余人次,登录学习时间超过24万分钟;针对校内的SPOC网站平台,每学期平台注册学生超过500多人次。各平台展示实践教学优秀成果的专栏被广泛持续关注,点击率高,受益面广。

(三)完善成果管理机制,深化实践教学的示范性

浙江理工大学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将四门思政课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统一策划、统一管理,分级、分期、分类管理实践教学成果。每学期专题实践教学结束后,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实践表现和实践成果,评定成绩,分专业、分班级进行整理分类,并填写《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总结分析表》,与学生实践教学成果一起提交系部,进行综合评议,按照5%的比例,评选出实践教学优秀成果。然后,通过课程网站、网络教学平台、学院网站、教务处网站的公告和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推送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系部对所评选出来的优秀成果,装订成册,存档保管。最后,学院整体部署,对每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优秀成果优中选优,入选年度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集。五年来,学院已连续公开出版五本实践成果优秀文集,并与省委党史单位合作出版《红色名人印迹》、《榜样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语境下的红色文化研究》等成果,这在国内高校思政课中皆属首创。

此外,还鼓励、推荐学生以实践教学成果申报项目、投寄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公开发表。近年来,成功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校大学生挑战杯项目10余项,获得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省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指导学生公开发表论文多篇,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学术研讨会多人次。

近年来,浙江理工大学立足红色文化的实践教学广受省内外专家、同行的关注,成为省内外兄弟院校学习的榜样,多次在省内外大型会议上介绍推广经验,近百所省内外高校同行前来交流观摩。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教育部网站、浙江日报、浙江卫视等主流媒体分别专题报道了我们的红色文化教育与研究,社会反响很好。

总之,红色文化只有纳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育人相结合,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红色文化专题实践教学机制,充分调动、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和成果的示范性,红色文化才能真正进头脑,真正落实到思想上、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真正提升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实效。

本文为“红色文化”专栏文章。“红色文化”专栏由浙江现代革命历史文化研究基地和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稿。

[1] 游海华.论浙江红色文化资源与“纲要”[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6,36(3):298-302.

[2] 陈峥.红色文化资源与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6,26(2):57-61.

[3] 曾长秋.论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8(1):44-47.

[4] 潘伟玲.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探究:以陈云纪念馆“伟人精神进高校”为例[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1):52-56.

[5] 陈始发,李立娥.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70-73.

[6] 刘建民,段宏.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继续教育研究,2012(8):153-154.

[7] 汪立夏.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以江西省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7):54-57.

[8] 王东维,闫影.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探索[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6(1):118-121.

[9] 贺艳秋,渠长根.基于学生主体作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2(3):94-96.

[10] 李霞.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D].长沙:中南大学,2013:33.

[11] 石丛珊,柴田.从建立红色文化基地群落育人到帮助地方挖掘红色文化,浙江理工大学将思政课深深扎进泥土里[N].2015-12-01(06).

[12] 向军.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基于国防生接受心理规律及特点[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12):113-114.

[13] 艾丹.增强“纲要”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11(9):96-99.

[14] 渠长根,刘梅英.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2,29(6):938-942.

[15] 渠长根,胡雅敏.开发红色文化,建设美丽乡村:以浙江桐庐为例[J].观察与思考,2015(3):76-80.

[16] 石天星,柴田,肖香龙.实践教学基地建在金萧支队纪念馆:浙理工学子寻踪红色文化[N].浙江日报,2015-08-28(14).

(责任编辑: 康 锋)

Reform and Practice of Developing Teaching Mode by Bringing the Red Culture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Case Study of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WANGYanjuan

(School of Marxism,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sticks to the concept of red culture education and carries out red culture theme practice by relying on all kinds of red culture resources and practice teaching bases. Thi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rm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practic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teaching, the student theme practice is taken as the center. Also, the flipped class teaching and network teaching are applied as the support. Furthermore, the announcing and publishing of practical results are used as the extension.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red culture, red culture is touched, promoted and carried forward. In addition, teachers’ guiding ability, students’ subjectivity and the demonstration of practical results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pertinence, effectiveness and appe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red culture; practice teaching; summary of experience

10.3969/j.issn.1673-3851.2017.02.012

2016-10-09 网络出版日期:2017-01-03

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kg20160120);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SCG032);浙江理工大学校级示范课程建设项目(SPOC1414)

王艳娟(1979- ),女,山东潍坊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G642

A

1673- 3851 (2017) 01- 0071- 06

猜你喜欢

理工大学浙江红色
昆明理工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第七届编委会
红色是什么
Mother
Task 2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第七届编委会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