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标一点”总关情
2017-01-09鲁兆周
鲁兆周
前不久,学校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为了检验活动取得的效果,学校在中高年级开展了以“我与中华经典共成长”为主题的征文活动。作为一名酷爱写作的语文老师,我有幸作为评委,评阅了部分学生的作文。
从评阅的情况来看,学生的征文基本情况还是不错的,但官话、套话现象比较严重,缺少我最期待的童心、童真和童趣的呈现。很多学生对标点符号基本没有什么概念,或只有逗号和句号,或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甚至有“一逗到底”的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的语文课堂不是一再强调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吗?这几年,公开课听了不少,市级的有,省级和国家级的也有。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教师根本不关注标点符号的学习,很少会指导学生从标点符号入手来理解、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在作文教学中,标点符号又很难成为教学的重点,仅靠教师对学生习作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浮光掠影式的点评是不够的,学生学习标点符号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一标一点”总关情。标点符号虽小,但承载的作用很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标点符号的学习目标,要求在小学阶段完成。系列目标表述是:
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第一学段)
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第二学段)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句号与分号的不同用法。(第三学段)
要求是先初步认识标点符号,在理解语句和课文过程中再体会和了解标点符号,学习重点落在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仅把标点符号当作知识来认识,更当作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感情表达的一种手段来掌握,这与过去大纲笼统要求“认识常用的标点符号”有着明显区别。重视标点符号的教学,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作为语文教师,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要按照大纲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练习。
基于上述认识,我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写批注时,每人必须对文中的标点符号至少写一则批注。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也对课文中重点标点符号进行教学预设,如果学生没有批注到,教师则可以提出质疑,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写批注,帮助学生加深对标点符号使用的理解,促进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的体悟。学生展示标点符号的作用和所蕴含的情感,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在教学《少年闰土》这课时,我就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生:我来朗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生朗读)“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稻鸡”“角鸡”“鹁鸪”和“蓝背”都是名词,词语之间的停顿应该用顿号,为什么作者要用逗号呢?我个人认为这四个词语在闰土的心目中都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都是一次次难忘的经历,所以不能用顿号。读这个句子的时候语速要放缓,读出闰土的聪明能干、见多识广。
师:你的批注很有说服力。这里的省略号还有特殊的意义吗?
生:这是列举的省略。可以想象当时闰土还说了许多鸟的名字。这四种鸟儿我们一个也不认识,省略的鸟儿就更加神奇了,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回味悠长,进一步说明闰土的知识丰富。
师:真棒!标点符号的作用还真不能小觑呢!
生:课文第十自然段“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这里的省略号也颇值得品味。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下文都详写了“月夜刺猹”,所以这里省略的是“月夜刺猹”的细节,否则就重复了。
师:哦,原来省略号还有减肥瘦身的奇效,看来要想让我们写的文章有美感,如亭亭玉立的少女,还得学会正确运用它。
生:我来读一读课文第十一自然段。“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作者连用两个破折号,既有转折的意味,也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以自己的孤陋寡闻,反衬闰土的见多识广。
师:如果把两个破折号都换成逗号,行吗?读一读。
(生读)
生:我看行。
师:那为什么作者还用破折号呢?继续写批注。
生:“那时”到“现在”,已时隔三十多年,这里的破折号有表示时间之长的意思,同时,还要求我们读时语速低缓,要读出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说明作者十分向往乡村田园生活,可惜却没有机会亲身经历,句中有股淡淡的惋惜之情。
师:是的,破折号确实有表示声音延长的作用。你从中发掘出内在的情感,真的是用“心”在读书了。
生:“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这里似乎不该用省略号,用上句号就行了。
生:不。因为作者只写了猹的皮毛的特点,其他的特点都省略了。
师:闰土刺到猹没有?
生:没有。“反而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反从胯下窜了”,都说明闰土没有刺到猹,这样写突出了猹的狡猾、伶俐。
师:真的吗?给这个省略号写批注。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闰土一定刺到猹了,不然就不会觉得“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这种感觉只能用手才会触摸到。虽然猹会咬人,而且这么伶俐,但还是被闰土刺到了,说明了闰土不仅勇敢,还很机智。
师:那作者为什么不写刺猹的情景呢?
生:那场面肯定很血腥,与全文温馨的基调不符,所以作者省略不写。
生:我反对。从图上看,“月夜刺猹”应该发生在夏夜。闰土穿的是短裤,他是从小腿肚子上感觉到“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的。
(同学们心悦诚服地点头)
生:“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只脚……”潮汛要来的时候,沙滩上不会只有跳鱼儿,这里省略了其他种类的鱼儿。作者写“沙地观鱼”采用的是略写的手法,所以他选择最具代表性的“跳鱼儿”,也选择了跳鱼儿最典型的特征——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省略号告诉我们如何略写文章内容。
生:“啊!闰土心里有……四角的天空。”这里的感叹号用得好,抒发了强烈的情感,既表达了“我”对闰土生活环境的羡慕与赞叹,又代表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出对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向往,也为下文的议论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一标一点”总关情,彰显了阅读教学充实与空灵的关系。阅读教学“实”与“虚理的”的关系,是涉及教学内容处的一个问题。标点符号教学应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落到实处,铁板钉钉,绝不含糊,因为学生必须夯实基础,让他们终身受益。学生围绕文中的重点标点符号谈感受也要实,不能浮泛、讲空话,要让学生表达出真真切切的感受,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感悟文本内容,又能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标点符号。但是,教学还要讲空灵,学生紧扣文中的重点标点符号谈感受,可以让他们发散思维,大胆想象,放飞心灵,这有助于催生更多的课堂生成。
时下的青年人普遍存在着文字和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逻辑思维水平低下、母语情结弱化等问题。长期以来,公民语文素养的现状令人担忧,体现在许多年轻人对汉字使用的随意,对标点符号运用的漠视,对祖国母语文化失去敬畏之心,体现在一些人对于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崇敬感的减弱,体现在经典文本中蕴含的审美与道德内涵的被忽视。“一标一点”总关情。标点符号使用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表达的意义和效果,在书面表达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学生为什么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根子还是在我们阅读教学的课堂。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课堂的本质,我们可以说,课堂就是“基于问题的解决”。课改中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课堂问题”。学生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个问题很严重,我们的语文教师又怎能熟视无睹呢?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标点符号的一席之地,让学生真正理解标点符号在表情达意、布局谋篇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才会引起重视,才会喜欢上标点符号。有了阅读教学中有关标点符号的知识与能力的积累,学生才会在习作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一标一点”总关情,颠覆了标点符号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它独辟蹊径,丰富了阅读教学的同时,将阅读教学的知识性和人文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随文学习”。早在1983年,叶圣陶就提醒我们,不必像对教师那样要求学生也在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知其所以然”;“语法、修辞教得详细甚至于琐碎,徒然使学生厌倦,还是要简单地教一些,而在他们听说读写的实践中随时给他们指点启发的好。”标点符号教学亦如此。很可惜,我们的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叶圣陶的提醒给忘记了。
“一标一点”总关情,这是我对学生的忠告,也是对广大语文教师的忠告!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团结街小学)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545126112@qq.com